1843年上海开埠,迅速成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这里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文化,形成了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十里洋场,霓虹闪烁,夜上海的璀璨夜景,与白日里的繁忙景象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繁华都市的生动画卷。无论是外滩的百年建筑群,还是南京路上的熙熙攘攘,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活力。
1927年,鲁迅定居上海,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度过了他生命最后的十年。《鲁迅上海生活志》以鲁迅在上海的日常生活(1927 1936)为研究对象,将上海鲁迅纪念馆保存的鲁迅生活遗物分为 书房一隅 寻常烟火 休憩时刻 此中甘苦 居于沪上 等五部分,对鲁迅使用过的笔墨纸砚、衣食住行等相关文物进行梳理、考证、还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呈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一面。 作为近十年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藏文物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鲁迅上海生活志》以馆藏文物为核心,结合鲁迅著作、历史文献等,以物证史,多侧面展现鲁迅在上海时期的生活和文化贡献。这不仅是鲁迅纪念馆推动馆藏文物活化利用、弘扬鲁迅精神的成果,更是上海现代城市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上海简史》记述了上起史前时期(淞泽文化)下迄当代1997年上海从一个东海边小渔村演变、发展为当代国际性大都市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后, 尤其是浦东开发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如今的上海已然是国际国内的金融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人口急速聚集,上海城市化建设蓬勃发展。在这段历史中,上海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国际,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该卷给出了答案。
《上海简史(751-1843)》是《上海通史》的缩略版,记述了上起史前时期(淞泽文化)下迄当代1997年上海从一个东海边小渔村演变、发展为当代国际性大都市的历史。《上海简史(751-1843)》作为古代篇,追溯了上海地区的早期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讲起,探讨了上海地区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部分详细描述了上海如何在古代文明的交流中逐渐发展,以及它在唐宋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所扮演的角色。书中不仅讲述了上海的地理变迁,还涉及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演变,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古代上海的生动画卷。
图书简介: 《江苏十三美》立足江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普及宣传,通过优美浅显的文字,提炼、展现江苏传统与现代交融、物质与精神协调、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地域与城市文化形象,将知识普及、文化传承、文旅推介相结合,打造新时代江苏社科普及读物的代表。 江苏省13个设区市各占一章篇幅,每章约2万字,融人、事、物、景、境、情之美于一体,力争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并辅以专业摄影团队拍摄的13座城市数十幅精美照片,定格江苏在不同时空中的精彩瞬间,直观展示 十三美 各自的韵致和倩影,图文并茂,尽显大美江苏之精华。同时以趣味性和可读性为写作旨归,重视内容的剪裁和提炼,不作浮泛的铺排和直叙,以精湛的文学笔墨讲好 中国故事 江苏篇 ;以全国社科普及读物标杆水准打造江苏文化交流精致礼品与城市宣传推介标准文本
本书以近代南浔绅商的兴衰嬗递为主线,考察在中长时段的近代社会结构变动中,这一市镇绅商群体在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等结构性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立足市镇,从小南浔走向大上海,再从大上海走向大江南的历史过程;既厘清了近代市镇绅商孕育、成长、嬗变、转型的发展路径,又揭示了这一社会阶层在近代中国传统社会演变和地方社会近代转型中的作用和意义,为当前方兴未艾的小城镇建设提供历史启迪,也为当代中国城乡统筹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资参考的历史资源。
本书是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等单位推出的“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丛书之上海卷。全书围绕“上海风物、上海习俗、上海艺术、上海成就、上海人物、上海精神”六大主题展开,共收录上海故事49个,在题材选择上古今结合,充分展现了上海的人文历史、风俗风貌及文化底蕴,较全面地介绍了上海的发展概况及有关成就,全面梳理了上海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本书每个故事均配有相应图片,便于读者对所述事物有 为具象的了解。本书语言生动,可读性较强,适合中外青少年读者,有助于其了解上海,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 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
本书是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等单位推出的“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丛书之上海卷。全书围绕“上海风物、上海习俗、上海艺术、上海成就、上海人物、上海精神”六大主题展开,共收录上海故事49个,在题材选择上古今结合,充分展现了上海的人文历史、风俗风貌及文化底蕴,全面地介绍了上海的发展概况及有关成就,全面梳理了上海历史文化和习俗风物的发展脉络。本书每个故事均配有相应图片,便于读者对所述事物有 为具象的了解。本书语言生动,可读性较强,适合中外青少年读者,有助于其了解上海,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 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
《苏河星灿 普陀区历代志士贤达撷英》为普陀区档案局(馆)弘扬 人靠谱、事办妥 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的献礼之作。全书按照 政治性、广泛性、代表性、真实性 四要素,选取普陀区境内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67位知名人物立传,他们包括历史名宿、红色人物、文化名人、近代企业家、劳模工匠等,通过深入挖掘名人背后的普陀故事,打造普陀独特人文魅力和文化标识,为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动力。写作团队充分发挥档案部门资源优势从史料素材、编写思路等方面入手,保证专题图书内容尊重历史事实,蕴含地域文化、体现时代特色,每篇稿件均配以人物照片及相关图片档案资料,增加可读性和知识性。
基本信息 书名: 大写西域(上下) 作者: 高洪雷 开本: *: 86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6-01 书号: 9787020111473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高洪雷,生于196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山东新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随笔、专著,作品有《另一半中国史》《另一种文明》《楼兰啊楼兰》《风骨中国》等,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已被译成维吾尔文、蒙古文、柯尔克孜文、锡伯文、韩文等多种文字出版。 精彩导读 征和元年(前92),楼兰王去世,亲汉的大臣们要求在汉朝担任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按说,这对汉
城市的历史始于美索不达米亚:我们所知的 早的城市在那里出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自发形成过程的结果,而在几千年中,城市决定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每一个方面。作者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历史时期的城市生活,研究了城市地形、城市作为文化中心的功能及其政治、经 济和社会结构。本书时间跨度从约公元前3000年到前300年,地域上既包括巴比伦尼亚也包括亚述,提出美索不达米亚城市可以被视为启发古代世界其他地区,并与欧洲古代城市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种原型。 本书的重要价值在于作者对美索不达米亚社会经济史领域过去三四十年研究成果的整合,并 终建立起完整的美索不达米亚城市模型。
本书是民国时期安徽大学教授程滨遗先生所著。主要内容为设府建省之缘起、怀宁设县之缘起、城池之兴废、安庆古地名之渊源、胜迹之流传、学制之推移、祠庙之兴废、私园之组合、社会之转变等。对相关名物制度,程先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