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书回顾辽宁工业建设的历史,发现里程碑式的工业企业,认定工业遗产的价值,汇集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典型案例。内容包括历史沿革、价值评价、遗产认定、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保护再利用案例,以及操作运营模式等研究成果。所属丛书选取工业建设基础好,工业遗存多,工业遗产调查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成果突出的省份和城市,涵盖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建设的重点省份和城市,涉及各个产业门类。系统展现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领域的探索和经验,可为今后全国范围展开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提供全面借鉴。
本图书回顾辽宁工业建设的历史,发现里程碑式的工业企业,认定工业遗产的价值,汇集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典型案例。内容包括历史沿革、价值评价、遗产认定、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保护再利用案例,以及操作运营模式等研究成果。所属丛书选取工业建设基础好,工业遗存多,工业遗产调查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成果突出的省份和城市,涵盖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建设的重点省份和城市,涉及各个产业门类。系统展现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领域的探索和经验,可为今后全国范围展开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提供全面借鉴。
(民国)《开阳县志稿》共十三章,叙事止于民国二十八年。内容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建设、自治、社会、人物、拾佚。是志广集各书,博采旧闻,体例审慎,条分纲目,排比整齐,史料丰富,是贵州民国时期的章节体志书。本书系据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藏贵州印刷所铅印本影印而成。
本书对宋代东京(开封)街市形成和演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作了深入的探讨,在政策因素、地理因素和城镇体系因素分析方面均有创见,可资历史地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阅读参考。
《纸上吉金(钟鼎彝器善本过眼录上中下)》是仲威《纸上金石——小品善本过眼录》的续篇,收录了上海图书馆重要的钟鼎彝器拓本,文物流传有续,题跋丰富,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本书以《上周青铜器铭文暨图
本书为地方史图鉴。《镇江图鉴(2021)》围绕镇江市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架,以反映镇江市在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取得的突出成就为主线,以“跑动镇江”主题为总领,分“跑动镇江·纵览篇”“跑动镇江·经济建设篇”“跑动镇江·政治建设篇”“跑动镇江·文化建设篇”“跑动镇江·社会建设篇”“跑动镇江·生态文明建设篇”等六个篇章。全书以图为媒,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现镇江市2020年度发展特色亮点,弘扬镇江新时代精神,展示镇江良好形象,为社会各界了解镇江、发展镇江提供了基本资料。
天水古称“秦州”,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交通要道和商贸重镇,也是外来佛教较早传入中 陆的地区之一,境内的石窟寺开凿和营建绵延千年不断,主要集中于北朝、唐宋和明清三个历史时期,迄今为止,在域内秦岭山区和渭河谷地仍保存有大小石窟30余处,是中国西北古代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天水境内中小石窟寺的分布特点、窟龛形制、造像题材、壁画内容、碑刻题记、研究概况、学术价值、保护管理等情况,是认识、了解天水境内石窟寺艺术的形成、发展、传播、融合与交流的基本工具书。 本书可供佛教考古、美术考古、宗教文化、丝路文化等相关领域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及专家学者、石窟文化爱好者等参考、阅读。
本书稿主要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基于田野调查对广西钟山、富川、江华三县瑶族“朝踏”仪式和文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叙述,后一部分完整录入了作者目前可见的三县所有“朝踏”文献,为目前 完整的瑶族“朝踏”资料整理。本书以瑶族的“朝踏”仪式与文献为对象,基于历史文献和田野资料整理分析立论。“朝踏”为平地瑶祀神仪式,因地处南岭走廊中段湘、桂毗邻区的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与江华瑶族自治县保留有较为丰富的“朝踏”仪式和文献资料,作者特选择此三县作为主要的考察地点,重点对“朝踏”的仪式过程和歌本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研究,内容扎实,图文资料丰富,对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衡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古以来,许多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足迹和故事。本书稿收集了148位古今名人与衡阳的故事,以山水为经,以人物为纬,结合历史文献、古迹照片等资料,用文史笔记的形式展开记叙,立体呈现衡岳山水间波澜壮阔的人文画卷。本书稿既是对衡阳名人文化的梳理成果,也是一部衡阳旅游的“打卡手册”,为广大旅游爱好者以及对地方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读本,同时有助于衡阳打造以南岳衡山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片、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
本书系《荆楚文库地方志》之一种,由两本不同的《[康熙]罗田县志》拼合而成。一种为八卷,清蔡容远修,清康熙四年抄本;另一种是八卷,清张琳修,清刘青震纂,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前者分地理志、食货志、官师志等十二门七十一目,与知县祝珝所修的明嘉靖罗田县志的行文格式保持一致,稍有改动;后者分地舆志、建置志、赋役志、职官志等八门五十四目,其内容或取于省志,或访于土著,无从稽考者则据郡志录入。该书是反映罗田地区地理沿革、区划变迁、历史文化等的历史性史料汇编。
本书稿主要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基于田野调查对广西钟山、富川、江华三县瑶族“朝踏”仪式和文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叙述,后一部分完整录入了作者目前可见的三县所有“朝踏”文献,为目前 完整的瑶族“朝踏”资料整理。本书以瑶族的“朝踏”仪式与文献为对象,基于历史文献和田野资料整理分析立论。“朝踏”为平地瑶祀神仪式,因地处南岭走廊中段湘、桂毗邻区的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与江华瑶族自治县保留有较为丰富的“朝踏”仪式和文献资料,作者特选择此三县作为主要的考察地点,重点对“朝踏”的仪式过程和歌本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研究,内容扎实,图文资料丰富,对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抗战期间,中研院史语所、社会所以及中博院、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迁到四川宜宾的李庄镇,并在那里安居六年。本书以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诸多珍稀的图片,全面叙述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人的学问事功,更探寻了诸多不同寻常的秘辛人情。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秦巷村村志。本书由大事记,建置、村域,自然环境,人口,村镇建设,农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金融业,村级组织,金融业,村级组织,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生活,姓名、家谱、宗祠,民俗风情,人物,杂记等十九章组成,记载了秦巷村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重点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全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