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史》 《南京城市史》首次全面、系统、完整、清晰地阐述了南京 2500 年建城史和近 500 年的建都史。全书分上、下两编 : 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遗址、湖熟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棠邑、濑渚邑、越城、金陵邑、冶城,到六朝时期的石头城、建业、建康,从南唐的金陵城到明都南京,再到清代的现代南京城,从解读文献和实地踏勘入手,在广阔的时空范畴中,探寻失落的环节,拼合碎裂的画面,梳理旧识,补充记忆,辨疑解难,阐明新见,勾勒出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 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余年中,从民国的首都计划建设到 21 世纪 山、水、城、林 一体的和谐城市建设,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由对史实的探寻升华到史实的提炼,
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在2000多年的传统中,地方志书官职官修的权威特性使得地方志在资政、教化、育人方面的效用代代传承,弦歌不辍。方志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历史贯通性、民族区域性、客观权威性、法律证据性、资政辅治性,有着丰富独特的内涵和价值。2019年7月16日,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 第二届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会议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学会主办,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承办,此次会议采取以文与会的方式,会议共收到海内外论文200多篇,经过专家匿名评审,有131篇论文入选。结集出版《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即是此次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旨在增进海内外有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学术交流,分享海内外方志文献收藏、利用研究丰硕成果,共同促进中国地方志事
从1861年起,英、德、俄、法、日相继在汉口辟设租界。80多年间,屈辱与机遇并存,挑战与崛起交织,演绎出一幕云谲波诡、风云激荡的历史活剧。 本书以严谨的志书体例,条分缕析,叙介了汉口五国租界的经济活动、政治体制、文化事业、市政建设及社会生活等基本概况,构建了汉口租界富于历史纵深感的全方位图景,充分诠释和深入阐发了租界兼具侵华基地和西方文明示范窗口的双重性,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达以 存史、资治、教化 之功效。全书 116万字,随文图片240幅,篇幅宏大,内容详尽,填补了国内汉口租界研究领域的多处空白,实为武汉近现代史和中国租界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重庆掌故(典藏本)》,从巴地历史演进的广度和深度,全景图展现重庆直辖后的大重庆之前世今生,内容超丰富,可读性极强,涵盖“巴源流长、璀璨星空、巴山夜语、大案奇录、雾罩山水、巴风民俗、美食江湖、重庆言子、过客打望”共九卷。全书以讲故事、摆龙门阵的方式,述说重庆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神话传说、风云人物、民俗风物、俚语言子、美食特色、俊秀山川,等等。 《重庆掌故》精巧地将史实、传说、人物、美食、山水、言子等与故事糅合为一体,每个故事都娓娓动听且 可读性,比如:很难用故事表达的川菜美食“回锅肉”、重庆言子“巴倒烫”等等极为生动有趣。此外,城市掌故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也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创新,摒弃了传统掌故引经据典、史实陈列的叙述方式, 为市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创体之作* 《史稿》架构宏阔严谨,堪称发凡起例、继往开来之作。作为*部中原文献整理史研究专著,《史稿》*次拂去历史尘封,全面梳理了有明以来六百年,中原文献编纂、校订、刊刻、出版之历史,系统再现中原典籍文脉,展现了中原文献的博大精深,开启了《中原文库》出版工程编纂的序幕,促进中原文化守正创新。 *情理交融* 《史稿》饱含深情,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一部部珍贵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一代代中原文献守望者的心路历程,令人感佩、动容 *珍品再现* 《史稿》四十余万言,涉及数百位人物,上千部著作;图片400余幅,源自国内外各地公私收藏,包括大量珍贵书影,其中不乏首次面世的罕见孤本。 *严谨缜密* 作者兼具史才史识,闻见博广,叙事细致入微,考据严谨缜密,发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纠
本书是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上下两册,精选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光绪十年(1884年)至二十三年(1897年)南陵县诉讼档案中典型意义的案卷,按时间顺序排列,并对其进行信息采集、内容综述、案件分析、索引编写、图版归类等,以限度地方便读者研究使用。书稿丰富了清代县域档案史料的内容,将为中国法制史与社会史研究提供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珠水春潮 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40周年历史图文集》一书以广东全省改革开放大发展作为背景,收录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清远10个市的历史图片,同时以简洁的文字反映全省及各市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6个方面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成就。 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将改革开放40年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取得的成就呈现出来,适合对广东改革开放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取得成就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容像画,也就是肖像画,它是记录具体某个人音容相貌的人物肖像画,是中国古代人物肖像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多为晚辈延聘画师给年迈父母或逝去的先人留容,以备怀念、祭祀之用。也有人因为政、为教有功,深得民心,子民自发为之立生祠绘像,如明代徽州人就因许多 良守、良令,公在地方,感在人心,结栋宇而绘冠裳肖像, 以供人们 瞻仰 。 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时代,容像是中国古代逼真记录个人相貌神情的重要手段。 《徽州容像》一书收录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徽州容像99张,对于研究当时的风俗人情、绘画表现技法等有较大参考价值。因此本书的出版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万历〕兴化县新志》于万历十九年刊,明欧阳东凤修,计10卷。《〔康熙〕兴化县志》于康熙二十三年刊,清张可立纂修,计14卷。《〔咸丰〕重修兴化县志》于咸丰二年刊,清梁园棣修,计10卷。《〔民国〕续修兴化县志》于民国三十三年刊,李恭简修,计15卷。这些志书是记载兴化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历史情况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性文献。兴化市党史方志办公室、兴化市档案馆响应泰州旧志整理文化工程,邀请专家对此4种明清旧志进行整理,精心校勘标点,对原稿中存在的讹、脱、衍、倒之处进行改正,以简体横排形式呈现,适应今人阅读习惯,为读者利用旧志提供了完善的版本,有助于读者了 好地解古代兴化,对挖掘研究兴化历史文化提供了资料支持,也为当下经济发展与文化构建提供了文化依据和历史经验。
作为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际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不但有山川之胜、园林之美, 还有琳宫塔庙、名庄古寨、书院祠堂、西洋建筑等各种风格迥异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群于岁月斑驳中伫立,记录着城市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游子的乡愁,也镌刻着族群的文化基因,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时代、族群等特征。《福州古厝文化》(中英双语版)全书分三篇:上篇《溯源:历史与现在》、中篇《艺术:风格与特色》、下篇《漫游:沉浸与品味》,每篇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
《淮南市博物馆馆藏战国铜镜:汉英对照》由淮南市博物馆编著
地方志是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本次校注的清乾三十一《修武县志》,历经两任县令之手,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由知县吴白初纂成秩,至乾隆三十一年由知县戈云锦补修,并纂善付梓。该部书在保留修武自然、经济、政治、社会风貌的同时,更侧重于修武历史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古今不可多得的文化盛典,这也是注译、推广这优香志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