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的历史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优势和缺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 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历史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一部94岁老人写给两岸同胞的 热忱之作 。
《守望 吉林边疆人文地理纪事》是一部以挖掘吉林边疆人文地理中最重要的特色元素,以科学的视角讲述吉林大地自然魅力、人文精神、边疆历史、时代风貌的图书。从不尽山河、天涯咫尺、尊严之光、逐梦边疆四个篇章生动地叙述了吉林 疆理重海,车书一家 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讲述了我们曾经闭关锁国、泥古守旧而 望洋兴叹 真实历史;再现了吴大澂等无双国士捍卫领土,千里勘边, 尺地争回 的国士气节和和尊严;展望了新时代吉林奋力建设边疆、巩固前方的举措和成就。是一部 以学术戍边,燃爱国之情 为主题精品力作。其深远意义就在于告诫我们边疆既是守土的门户,也是开放的窗口。既要守土尽责又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只有把我们脚下每一寸土地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我们才稳定的发展环境和更广阔的事业空间。
本书全面讲述老上海旧城风貌、市井文化和百姓生活。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老上海的地标建筑、公馆名园、租界、弄堂里巷、 摩登 印记、老营生、馋嘴美食、乡俗俚语、文坛旧事、戏曲演艺 用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上海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上海及老上海人的生活。唯有了解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上海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
这是一本全面讲述老天津名胜古迹、市井百态、百姓生活的图书。全书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老天津当年的名胜古迹、洋楼故事、津门文教、工商百业、老商号老字号、馋嘴美食 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天津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天津城及老天津人的生活。 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南京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是一本值得推广与阅读的史料类图书。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其中,“于斯为盛”首先指的是湖湘大地代有人才出,涌现出一批批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才。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湖湘子弟热血谱。蔡元培在《论湖南人才》一文中写道:“湖南人性质沉毅,守旧固然守得凶,趋新也趋得很急。湖南人敢负责任。”“霸得蛮”既是湖南人的性格特征,也是湖湘文化的独特品质,而在每个湖南人的身上,均以不同形式、风格、气质和精神呈现。本书选取50多位典型湘籍人士,热情讴歌深受湖湘文化影响的先进人物,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前仆后继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奋斗精神和作出的杰出贡献,诠释了湖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敢为人先的文化品质。
本书全面讲述老北京旧城风貌、市井文化和百姓生活。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老北京城当年的皇城旧影、名寺古刹、节庆习俗、馋嘴美食、京腔京韵、戏曲杂谈、五行八作、把玩养宠 用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北京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北京城及老北京人的生活。唯有了解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北京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
清代以来,随着近代化的深入,中国的基层治理模式逐渐转变,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推动了社会的鼎革、变迁与融合。本书以清至民国为研究阶段,以中央与地方行政治理的关系与区别为切入点,通过清至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和相关史料解读,深度剖析广西县级行政机构的形成过程、特征和影响,以及与地方基层社会的互动关系,呈现该时期广西地方行政治理图景。
本书全面讲述老济南旧城风貌、市井文化和百姓生活。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民国时期济南城的老城老街、泉城文化、文教传统、沧桑历史、道地鲁味、老字号与生意经、民国时期的老城新貌、乱世枭雄、消闲生活与名人踪迹 用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济南厚重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济南城及老济南人的生活。唯有了解济南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济南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并配有大量珍贵历史照片,直观再现过去济南城的真实面貌。
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段两侧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随着贯通工程的推进,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栏目也在7个月的时间里组织了8次 沿苏州河而行 漫步活动,从外白渡桥步行到外环线,体验了两岸大部分滨河公共空间给城市中的步行者和城市爱好者的感受,并通过建筑、历史、人物等线索,深入了解了苏州河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 本书以 沿苏州河而行 专题为基础,通过口述故事,讲述苏州河的历史、近年来的变化以及沿岸公共空间的建设。全书分为:一、苏州河历史;二、现代化治理下的苏州河;三、市民共享的苏州河三大部分,讲述者中包括方志办研究员、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者、电影工作者、摄影师、策展人、作家、媒体记者等。讲述者因各自不同的背景、专业,在不同的时间与苏州河发生关联,从而产生了丰富多样的体验,他们的故事将带读者走入一场跨
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激荡,城与乡的差距在这里缩小,城产人文融合的图景在这里展开,九江成为珠江三角洲上一道平凡而又独特的风景。 九江意味着什么?对于土生土长的九江人来说,这里是最亲切、最温暖的家园;对于外地人来说,这里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岭南水乡的具象化呈现;对于港澳和海外乡亲来说,这里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寄托,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家在九江》是南方日报佛山新闻部在南海区九江镇进行乡土文化调研,所获成果结集而成的图书,全书提炼了体现九江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文化特性的十个关键字,分别是江、围、渔、商、儒、酒、龙、侨、产、乡,形成十个篇章,集中回答 什么是九江 这一命题。十个篇章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篇章围绕关键字,分成概述、人物访谈两个部分,同时穿插大量老照片和现代照片,图文并
一本书,读懂胶济铁路。 胶济铁路,又称胶济线,东起青岛,西止济南,始建于1899年,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2024年6月1日,是胶济铁路建成120周年。对老百姓而言,胶济铁路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很多人对它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老火车站、连接山东两座重要城市这些概念上。其实,这条不足400公里的铁路背后,尤其是其沿线,还有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作者集十年之力,搜集、整理、考证胶济铁路文史资料,书中有对胶济铁路及沿线车站的修建细节的解读;有对胶济铁路上的典型空间和事件的描写,有对与之关联的风云人物和默默无闻的建设者的叙写;还有对胶济沿线的风物、奇闻轶事的解读,展现了胶济铁路120年多来的诸多历史细节。源代码,寓意揭开百年迷雾,探寻胶济铁路的最初样貌。本书内容丰富,文字顺畅自然,考证推论时讲求实
河西走廊摄制组编著的《河西走廊(CCTV纸上纪录片)》内涵丰富,重新揭示了河西走廊作为国家经略的重要战略地位;它所昭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合精神等,既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它用文化方式诠释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
这是一本关于民国老重庆的城市记忆。 本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内容丰富。 沧桑岁月抹不去昔日繁华、战火中崛起的文化名城、大生意与小买卖、动荡年代的风云流转、忘不掉的鲜香麻辣、道不尽的逸闻轶事、苦中作乐的重庆人、巴渝印象 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重庆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重庆及老重庆人的生活。
东莞,可能是承受多偏见的中国城市。各种段子在坊间流传:香港人画只龟,龟壳上写着“独自去偷欢,漏夜上东莞”;内地边陲小镇,高挂着横幅,声称“正宗按摩,来自东莞”;坑蒙拐骗,外省人“哇,又是东莞”。这些暧昧、故弄玄虚、挤眉弄眼的说法,让东莞人哭笑不得。无论东莞再怎么努力,都很难洗去这些偏见。东莞活在世人的传闻中,东莞这个城市几乎承受了全中国多的偏见。 东莞究竟什么样? 本书将带领大众揭开层层面纱,深入认识不一样的东莞——偏见深的城市。 以口述激活民间记忆,用客观保持*民间立场。 中山大学中文系师生历时数月,在对东莞各行业、各年龄层人士进行深入访谈后,整理而成了这本有关东莞历史与现状的口述实录。书中涵盖了莞城城区建设及变迁的集体记忆,介绍了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传统,还囊括了莞城人独特而富
"在古代,特别是实行科举制的时代,一个地方人才的兴盛程度是以科举上成就即出了多少进士来代表的,因科举产生的科举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具有显著地域性。 合肥,古庐子国。地处江淮,自秦建县,历来为军事、政治、文化重镇,人才繁盛。本书参详了大量史志资料,如《全唐文》《全宋文》等文章总集,现存宋、元、明的进士登科录等,尤其注重墓志铭、登科录这样的手原始资料。对明清各代的《合肥县志》《庐州府志》等有关进士记载作进一步解读,共收录414位合肥文武进士。文进士为部分,武进士为第二部分,按朝代、登科年份先后依次排序,每名进士作一小传。小传按姓名、生卒年、字号、籍贯、家庭关系、登科年份、甲次、主要经历、著作依次叙述,传末附注人物小传原始资料出处。本书对有争议的进士、有可能是进士但不能确定为进士
本书是一部理论通俗读物,共分七章,回溯了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历史,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北大荒精神的基本内涵、传承发展,阐析了新时代北大荒的使命变迁、独特地位等,对北大荒的奋斗史与铸就历程进行了系统而翔实的阐释。全书重点论述了新时代北大荒的发展途径与重要价值。本书兼具理论参考价值与实践参考意义,有助于干部群众在深入认识与理解北大荒发展历程、时代使命的基础上,大力发扬北大荒精神,从而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
周力, SMG五星体育首席编辑,评论员,周力工作室制作人。本书为周力的微信公众号 老周望野眼 的文章精选集。作者为上海 建筑可阅读 大使,多年来致力于上海城市历史的挖掘,尤其是街区、建筑、海派艺术、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微观历史。其作品发表于公众号上,本书精选其有关海派城市考古、城市行走和建筑可阅读等主题的文章,并配以作者在行走中拍摄的现场照片以及历史照片,以图文方式展示上海的各类老建筑、特色街区、大街小巷的历史和人文风情,展现近二三十年来上海巨变中的历史瞬间。文章内容多为探究一座地标建筑的前世今生、对某一特色马路或街区进行详尽的历史考据。书稿特点在于个体视角,有个人感受抒发,也有文献资料印证,并可以为城市行走提供路线线索和背景知识。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王铭铭著的《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精)》以滨海城市泉州为对象,考察了其从公元三世纪北方汉人南下入闽的初期阶段,到1949年之间一部漫长的区域史和城市发展史,实为一部内容丰瞻的“泉州传”。作者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综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及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对泉州城的兴起、成熟、兴盛和衰落,做了线索性的宏观铺陈,并重点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的迅速发展和商贸繁盛,以及明清以来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作者意在通过自下而上地叙述一个地方的历史转型,一方面揭示域外与本土交错关系下泉州的“古今之变”,说明其演变过程是在家庭、地方社会、 与 大空间范围中的世界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另一方面借助历
这是一本由来自北京大学00后大学生们创作的非虚构作品集。他们以个人或分组的方式完成调查、写作,目的在于以写作为媒介,认识自身并反思自身得以形成的家庭、文化和社会制度,或是探寻外部世界、他人和其他社会阶层的故事。全书分为四编,编 网生代拼图 讲述的是Z世代的成长经验与青春故事,表现出网络对代 网生代 异乎寻常的影响;第二编 倾听别人 主要描述家庭和生活中身边他人及其他社会群体的故事;第三编 在基层 则进入社会,展现了00后支教老师、驻村干部、选调生等群体融入基层、认识中国的过程,展示了基层生活的艰难与丰富;第四编 觉醒与困惑 主要聚焦于婚恋、性别和 自我 问题。
本书由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孙霄研究员撰写。作者根据自己在中英街十七年工作的亲身经历,结合对中英街历史调研和研究回忆撰写。本书作者 就地取材 实地调研 ,将 口述历史 和 人物采访 等成果成为本书素材,并从专著《中英街的形成与变迁》一书中提炼部分素材(该书曾于2008年作为广东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重点读物),通过挖掘中英街的历史故事,使之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客观反映历史史实,在文字表达上追求可读性,力求成为一本轻松、自然和区位性强的普及性读物。 本书是《我们深圳》系列图书其中的一本,这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计划从人文层面,带领读者发现深圳,题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艺术、创意、历史以及人文共100个主题。从内容上我们将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
本书是继地理标志系列文化丛书《花田往事》出版后的又一本新书,描述北京市丰台区第一支地理标志品牌产品 长辛店白枣 及其生长区域北宫镇的 前世今生 、人文历史,特别是京城北宫镇各村的近现代人文故事、风土民情及其名枣园中天然枣博物馆特产枣的讲述,是一本好吃好看好玩的地标趣闻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