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初见时》精选收录了敦煌壁画复原艺术专家史敦宇和其父母、 代敦煌学者和艺术家史苇湘、欧阳琳所作的112幅壁画复原图作品。两代敦煌人潜心研究的复原临摹是在现状临摹的基础上,经过多角度考证复原壁画脱落部分和初始色彩,力图剥去岁月的侵蚀和尘埃,重现古壁画完成之初的精美面貌。书中所录作品涵盖敦煌壁画中 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六大主题:故事画、经变画、乐舞飞天、世俗生活、供养人图、敦煌遗画 (特别收录藏经洞中被西方列强盗走、如今流失海外的画作复原图19幅)。每幅作品均配以文字解说画中的故事、文化内涵、艺术精髓和复原重点,让读者深度领略敦煌艺术的华美生动和博大精深。史敦宇出生在敦煌,自幼跟随父母和先辈大师们进出洞窟学习临摹,一生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她五十多年来专注于壁画复原工作,以父辈面壁临摹
天水古称“秦州”,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交通要道和商贸重镇,也是外来佛教较早传入中国内陆的地区之一,境内的石窟寺开凿和营建绵延千年不断,主要集中于北朝、唐宋和明清三个历史时期,迄今为止,在域内秦岭山区和渭河谷地仍保存有大小石窟30余处,是中国西北古代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中小石窟调查报告.天水卷》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天水境内中小石窟寺的分布特点、窟龛形制、造像题材、壁画内容、碑刻题记、研究概况、学术价值、保护管理等情况,是认识、了解天水境内石窟寺艺术的形成、发展、传播、融合与交流的基本工具书。
《敦煌初见时》精选收录了敦煌壁画复原艺术专家史敦宇和其父母、 代敦煌学者和艺术家史苇湘、欧阳琳所作的112幅壁画复原图作品。两代敦煌人潜心研究的复原临摹是在现状临摹的基础上,经过多角度考证复原壁画脱落部分和初始色彩,力图剥去岁月的侵蚀和尘埃,重现古壁画完成之初的精美面貌。书中所录作品涵盖敦煌壁画中 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六大主题:故事画、经变画、乐舞飞天、世俗生活、供养人图、敦煌遗画 (特别收录藏经洞中被西方列强盗走、如今流失海外的画作复原图19幅)。每幅作品均配以文字解说画中的故事、文化内涵、艺术精髓和复原重点,让读者深度领略敦煌艺术的华美生动和博大精深。史敦宇出生在敦煌,自幼跟随父母和先辈大师们进出洞窟学习临摹,一生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她五十多年来专注于壁画复原工作,以父辈面壁临摹
本书力求穷尽所有原始材料,广泛吸收 外有关敦煌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 研究,从中提炼出结论明确、知识点清晰的成果,力图将古代敦煌文化遗产的精华及其产生的背景展现给读者。“绪论”部分介绍敦煌学的由来及其定义、敦煌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以及学习和研究敦煌学的意义;“上篇敦煌的历史”部分叙述自远古至清代敦煌兴起、兴盛、衰落和再度复兴的历史,以展示先民创造敦煌古代文化的背景;“中篇敦煌石窟艺术”部分介绍敦煌石窟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繁荣、衰落的历程;“下篇敦煌遗书”部分择要介绍敦煌遗书的内容及其价值。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长期以来,麦积山石窟由于不可移动的环境因素、记载寥寥的历史因素而略显萧条,相关学术研究起步较晚,幸而,历经几代麦积山人的守望,学界对麦积山石窟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全新的高度。2023年正值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成立 ,精心遴选出130余篇学术论文,研究范围包含麦积山石窟的造像、壁画、建筑、碑刻以及考古发掘活动等。虽然简幅有限,但也尽可能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示于人前,旨在向诸位关注和坚守麦积山石窟的前辈学者致敬,并以“坚守深山,责任担当,恪守使命,勇于挑战”的“麦积精神”激励后学,期冀着在未来的岁月里有 多人认识到麦积山石窟的学术价值,踊跃投身到保护、研究、弘扬麦积山石窟的队伍中来。
本书力求穷尽所有原始材料,广泛吸收 外有关敦煌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 研究,从中提炼出结论明确、知识点清晰的成果,力图将古代敦煌文化遗产的精华及其产生的背景展现给读者。“绪论”部分介绍敦煌学的由来及其定义、敦煌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以及学习和研究敦煌学的意义;“上篇敦煌的历史”部分叙述自远古至清代敦煌兴起、兴盛、衰落和再度复兴的历史,以展示先民创造敦煌古代文化的背景;“中篇敦煌石窟艺术”部分介绍敦煌石窟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繁荣、衰落的历程;“下篇敦煌遗书”部分择要介绍敦煌遗书的内容及其价值。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长期以来,麦积山石窟由于不可移动的环境因素、记载寥寥的历史因素而略显萧条,相关学术研究起步较晚,幸而,历经几代麦积山人的守望,学界对麦积山石窟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全新的高度。2023年正值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成立 ,精心遴选出130余篇学术论文,研究范围包含麦积山石窟的造像、壁画、建筑、碑刻以及考古发掘活动等。虽然简幅有限,但也尽可能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示于人前,旨在向诸位关注和坚守麦积山石窟的前辈学者致敬,并以“坚守深山,责任担当,恪守使命,勇于挑战”的“麦积精神”激励后学,期冀着在未来的岁月里有 多人认识到麦积山石窟的学术价值,踊跃投身到保护、研究、弘扬麦积山石窟的队伍中来。
本词典收条目21939余条,550万字,收录敦煌文献(包括吐鲁番文献)中的特殊语词及疑难俗字,而以语词为主,所释对象既包括口语词、方言词,也包括有一定时代特色的名物词和 词汇。详细考释其读音、意义,在释义举例时把敦煌文献与其他传世文献结合起来,互相比勘,探源溯流,力图勾勒出每一个疑难字词产生、发展、消变的历时脉络。作者在汇集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量疑难词语进行了考释,纠正了不少相沿已久的错误校释。本词典能解决读者阅读敦煌吐鲁番文献一般词语理解方面和疑难俗字、通假字辨认方面的障碍,并为汉语史、近代汉字的研究提供全面丰富的敦煌吐鲁番文献方面的资料。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敦煌研究院于2022年8月30日至2023年5月5日携手推出迄今为止规模 的敦煌艺术展——“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展览展出来自敦煌研究院的191套/组/件作品,包括一级文物30件,复刻洞窟8座、壁画临本100件、雕塑临本12身、数字复制作品20件。除藏经洞珍贵出土文献、彩塑临品等作品外,本次大展还同时展出历史文献、现当代艺术家敦煌题材、敦煌精神作品70余组件,力求全景式、立体化呈现人类文明宝库敦煌的浑厚博大与创造力。其中多件重要作品如董希文的《云南驮马图》何赵亮的《乌海》等为第一次公开展出。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人类的文化高地。它以华夏文明为根基,并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相互交融;藏经洞的珍贵文书、绢画和莫高窟的精美彩塑、壁画,储存着跨越时代及地域的人类历史记忆。约两个甲子前,敦煌藏经洞开启。敦煌宝藏120多年来的散佚与回归,既牵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也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困顿与奋发。作品围绕敦煌宝藏的发现、流散与回归,回顾了两个甲子以来敦煌文物的往事,以及数代敦煌学人呕心沥血追寻国宝、研究国宝、让国宝重光于世的艰辛历程。
本书为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石窟考古专题丛书》之一,是研究敦煌沙州回鹘洞窟的学术专著。 因缺乏文献记载、程式化严重、艺术特征不突出,敦煌晚期石窟未能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一直以来都是敦煌石窟研究的薄弱处。沙州回鹘洞窟是敦煌晚期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了归义军晚期、沙州回鹘统治时期、西夏早期三个时间阶段,连接了敦煌中期与晚期洞窟,历经了从繁复到简略、从汉风为主到鹘 汉风并行的发展过程,对它的充分研究于建立敦煌石窟发展序列和构建敦煌石窟营建史有重要意义。但同时,沙州回鹘洞窟的研究又较为困难,因无纪年标型窟参照,分期工作难度较大。此外,历史文献记载少、佛教图像榜题大量缺失等因素也给图像辨识、社会历史等问题探讨带来难度。 全书以供养人画像和佛教壁画为切入点,对敦煌沙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