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是置于墓圹范围内的祔葬品,其上书镌逝者姓名、生卒、乡贯、家世、婚宦、德行等相关信息。因其材质、形制与书镌文字体例、内容反映了葬俗变迁,蕴含重要社会历史信 息,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南京出土东晋南朝墓志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恒久的艺术魅力,是六朝古都南京出土的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文物。南京市博物总馆编著《贞珉流徽》一 书,旨在对东晋南朝时期墓志及其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正文图版和释文收录南京多家文博机构所藏东晋南朝墓志共计53方。因体例及其它原因图版未予收录的墓志,在绪言附 图与所附表格中也有所统计,几乎囊括了目前已发现的所有东晋南朝墓志的资料。书中同时收录了学界关于东晋南朝墓志重要的专题研究。
本书为石峁遗址研究资料汇编,收录调查简报和发掘简报22篇,追忆与访谈和纪要与纪事15篇,考古学文化研究相关论文11篇,聚落与社会研究相关论文19篇,族属与体质人类学研究相关论文18篇,文化交流研究相关论文8篇,环境与生业研究相关论文12篇,建筑研究相关论文13篇,玉石器研究相关论文38篇,石雕研究相关论文6篇,音乐文物研究论文7篇,科技考古研究论文11篇以及争鸣与讨论相关论文6篇,共186篇。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生活、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不仅是精美的古代雕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东汉末年画像石极盛时期成熟的代表佳作。著名考古学家、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主持发掘整理并主笔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堪称考古发掘报告的典范之作,在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是汉画像石研究经典,被评为 二十世纪考古发掘报告 之一。本次由沂南北寨汉墓博物馆增加了 研究综述 内容,予以重新出版,以飨读者。
本书详细记述了在河南省舞阳县发掘出土的八千年前贾湖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资料。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系统地阐述了该遗址的文化内容、分期、年代、性质及与周围文化的关系;下卷对其自然环境、人种及人类体质、经济结构、技术工艺、聚落形态、原始宗教、音乐文化等进行了探讨。本书对研究中原地区及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稻作农业起源、音乐起源、原始宗教和卜筮起源、原始契刻及汉字起源、全新世气候与环境演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北宋东京顺天门遗址发掘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2-2018年度在开封市进行的一项重要发掘项目。顺天门是北宋东京外城西墙上的一座城门,遗址发掘面积355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北宋东京城考古中最大规模的发掘项目。此发掘成果丰硕,不仅揭示了宋代顺天门主城门结构布局和叠压在顺天门之下的五代时期迎秋门的西侧断面,还发现了五代、宋、金、元、明、清、近现代等各时期大量的遗存,包括479个灰坑、24条沟渠、16座院落、59座房屋、179道墙、40条道路、2处农田、1口井、43口灶等遗迹,出土了3653件陶瓷、金属、砖石、钱币等类型的文物,提取了5500多份陶、瓷、骨、贝、砖、瓦、构件、石、植物、金属、土样等类型的文物标本。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一组学堂梁子。该遗址发现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获得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报告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1989-1995年调查、发掘石制品的专门报告。本报告有以下几点特点: ,尝试参考和借鉴法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石制品的类型学方法,融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类型学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于石核和石片以及相关的石器的定位设制了参考方法,以便于观察测量, 限度地避免了砾石石器和石片石器的随意定位和人为因素干扰。第二,针对所有的石锤、石核、石片、有疤孤立片疤的砾石、单向加工的砍砸器、手镐、单面器、双向加工的砍砸器、手斧、斧状器、刮削器、凹缺刮器、尖状器、尖突、雕刻器和“可拼合标本”均制备了观察卡片,进行了
《舞钢大杜庄新石器时代遗址》系统地介绍了舞钢大杜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遗迹与遗物,其中遗迹单位101个,包括灰坑70个、瓮棺墓18座、窑址5座、房基4座、沟4条,以及丰富的陶、石器等遗物,并从早、晚两段遗存的分布变化情况分析了聚落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遗存年代相对集中,文化性质比较单纯,属于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舞钢大杜庄遗址较为单纯的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的聚落,为该类型单个聚落的考古研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材料,对于研究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及早期文明探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
本报告是三峡库区重庆丰都县麻柳嘴遗址的考古发掘专题报告。通过对该遗址唐代和明清两个不同时期遗存的发掘与研究,为三峡库区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的西北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北部,是一处以路县城址为核心、由城址本体(城墙基址、城壕及其围合区域)、城郊遗址区和外围墓葬区等构成的大遗址。路县故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截至2023年12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已在其城郊遗址区发掘约51000平方米,在外围墓葬区清理各时期墓葬近万座。路县故城遗址现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解和掌握城址本体的地下文物埋藏状况和遗迹构成等,从而推断城址内的布局、功能分区和历史发展演变等情况,从2018年至2021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城址内进行了全面勘探。实际完成勘探面积约27.5万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共683处,其中道路10条、踩踏面1处、建筑遗址区104处、单独建筑遗迹143处、砖瓦堆积111处、水井69口
本书为2017~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二)——后屯墓地战国墓葬考古发掘报告,是后屯墓地考古发掘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考古发掘揭露面积4500平方米,发掘了战国时期墓葬231座,为了解和研究通州地区考古学文化内涵,特别是探究汉代路县故城形成之前的区域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资料。 本书可供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大元遗帆——漳州圣杯屿沉船调查与保护(2010-2020)》是福建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2010—2020 年水下考古调查与保护成果报告。《大元遗帆——漳州圣杯屿沉船调查与保护(2010-2020)》介绍了圣杯屿及其周边海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2014、2016 年两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概况、遗址状况和出水文物,2011、2020 年两次破获的圣杯屿沉船遗址盗捞案件缴获文物的情况,并通过将圣杯屿沉船遗址出水文物与龙泉窑考古发掘及海外沉船出水的同类器物进行比较,对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的性质、年代、航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大元遗帆——漳州圣杯屿沉船调查与保护(2010-2020)》对研究中国水下考古、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古代造船史、海外交通史、贸易陶瓷史以及元代龙泉窑瓷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郢城遗址是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 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 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2017年7月,荆州博物馆组织考古人员对郢城遗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2018年,为验证前期考古勘探结果,荆州博物馆对郢城遗址城垣西北角台基、东城门及护城河区域展开考古发掘工作。为配合荆州郢城遗址本体保护修缮一期工程建设,荆州博物馆于2020年7月开始对前期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5处文物点进行考古发掘,包括:郢城东城门至郢城中鱼塘疏浚工程(“郢街”项目)发掘点2处;“L”型水系发掘点1处;城内南北水系与内壕交汇发掘点1处;南北水系中暴露木桥遗迹1处。为推进郢城遗址的学术研究,促进遗址展示方案设计及实施,荆州博物馆对郢城遗址三号台基进行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遗存,为研究华中地
本辑为第十七辑,本辑《颐和园》即为“颐和园样式雷图档编目与研究”课题成果的集结。建筑设计是样式雷图档的主体,刘婉琳、罗晓靓、张鹏飞分别对清华轩与介寿堂、无尽意轩、养云轩的样式雷图档及历史变迁进行研究。孙震《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颐和园植物景观研究》重点探讨样式雷图中植物配置,并着重分析植物与建筑的关系。陈忱《清漪园与颐和园御船航线探析》梳理了昆明湖及其周边航线。林琳等《颐和园样式雷装修图档整理和内檐装修实例分析》通过样式雷图档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分析了颐和园内外檐装修情况,丰富了古建筑装修研究;王晓笛《从样式雷图档看颐和园内檐装修的空间形式》重点分析了内檐装修对室内空间的分割。何蕾《样式雷图纸之中的颐和园“萬字”露天陈设石座》分析了样式雷图中的“萬字”露陈石座。朱颐、常耘硕、张斌
隋唐大运河遗址穿宿州城而过。2006年4~8月,为配合宿州西关商业步行街C区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部门对涉及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并对此段运河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发掘面积近600平方米,揭露出较完整的运河河堤、河坡、河道等遗迹,清理发掘水井3眼,墓葬1座,灰坑1个,出土各类遗物1500余件,取得了重要收获。本书对此次发掘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对于运河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74年3月,秦陵兵马俑破土而出,震惊中外。1976年3月,秦俑坑中的两件陶俑和一匹陶马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青铜器展”在日本东京展出,拉开了兵马俑出境展览的序幕。到2023年底,秦兵马俑已经走进49个 和地区,成功举办277次展览。作者采访300多位参加展览筹备、文物布展、开幕活动和学术研讨的工作人员,参考展览图录与宣传手册等资料,用文字记录中国文物在境外展出实况,用550张实景照片定格历史瞬间,以图文配合的形式讲述兵马俑外展背后的故事。
本辑为《石窟艺术研究》第七辑,收录论文共19篇,既涉及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知名石窟的研究与保护,同时也包括 及美术考古论文,如麦积山文书拾掇敦煌壁画疏密体维摩诘经变研究、弥勒图像考释、莫高窟第428窟从“法界人中像”到“观佛心相图”考等文章,对石窟寺研究及佛教考古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阚绪杭主编的《钟离君柏墓(上中下)》详细整理编撰了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共同考古发掘的蚌埠双墩一号春秋时期钟离君柏墓葬材料。该墓葬是一座大型带封土堆的土坑竖穴墓。其结构为特殊的圆形墓坑,墓坑内2米下有生土二层台,在其正东向有一条台阶式短墓道。在封土与填土中构筑多种寓意深奥的从未见过的“五色土”、“白土垫层”、“放射线”、“土丘”、“土偶墙”、“十字形墓底埋葬布局”等象征性遗迹现象。这些系列圆形建筑设计理念除它的功能性外,其象征性似寓意天空、天际、大地、节令和皇权思想等。从距今’7300多年前的双墩文化刻划符号到该墓葬的实物遗迹现象,它跨越了几千年人类的历史,是对天圆地方事物认知的记忆缩影,开创一代钟离国葬俗新风,是淮河流域中游地区人类在墓葬建筑 的创
本书是关于洛阳汉唐运河遗址及运河故道内发掘出水的两艘清代沉船的基本资料。本书不仅详细地介绍了汉唐漕运故道的调查情况,还详细地介绍了出水的两艘沉船的形制结构。其中运河一号古沉船保存较好,由13个船舱组成,结构较为完整,形制特殊,属典型的内河客货运输船。两艘古沉船的发现,充分证明了洛阳盆地内陆人工漕运渠道的存在和具体位置,同时为古代船体结构、建造工艺、木料的选择以及内陆运河船体与海洋船体结构对比,乃至大运河洛阳段的研究,都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