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是置于墓圹范围内的祔葬品,其上书镌逝者姓名、生卒、乡贯、家世、婚宦、德行等相关信息。因其材质、形制与书镌文字体例、内容反映了葬俗变迁,蕴含重要社会历史信 息,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南京出土东晋南朝墓志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恒久的艺术魅力,是六朝古都南京出土的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文物。南京市博物总馆编著《贞珉流徽》一 书,旨在对东晋南朝时期墓志及其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正文图版和释文收录南京多家文博机构所藏东晋南朝墓志共计53方。因体例及其它原因图版未予收录的墓志,在绪言附 图与所附表格中也有所统计,几乎囊括了目前已发现的所有东晋南朝墓志的资料。书中同时收录了学界关于东晋南朝墓志重要的专题研究。
本书为石峁遗址研究资料汇编,收录调查简报和发掘简报22篇,追忆与访谈和纪要与纪事15篇,考古学文化研究相关论文11篇,聚落与社会研究相关论文19篇,族属与体质人类学研究相关论文18篇,文化交流研究相关论文8篇,环境与生业研究相关论文12篇,建筑研究相关论文13篇,玉石器研究相关论文38篇,石雕研究相关论文6篇,音乐文物研究论文7篇,科技考古研究论文11篇以及争鸣与讨论相关论文6篇,共186篇。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生活、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不仅是精美的古代雕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东汉末年画像石极盛时期成熟的代表佳作。著名考古学家、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主持发掘整理并主笔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堪称考古发掘报告的典范之作,在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是汉画像石研究经典,被评为 二十世纪考古发掘报告 之一。本次由沂南北寨汉墓博物馆增加了 研究综述 内容,予以重新出版,以飨读者。
本书详细记述了在河南省舞阳县发掘出土的八千年前贾湖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资料。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系统地阐述了该遗址的文化内容、分期、年代、性质及与周围文化的关系;下卷对其自然环境、人种及人类体质、经济结构、技术工艺、聚落形态、原始宗教、音乐文化等进行了探讨。本书对研究中原地区及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稻作农业起源、音乐起源、原始宗教和卜筮起源、原始契刻及汉字起源、全新世气候与环境演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北宋东京顺天门遗址发掘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2-2018年度在开封市进行的一项重要发掘项目。顺天门是北宋东京外城西墙上的一座城门,遗址发掘面积355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北宋东京城考古中最大规模的发掘项目。此发掘成果丰硕,不仅揭示了宋代顺天门主城门结构布局和叠压在顺天门之下的五代时期迎秋门的西侧断面,还发现了五代、宋、金、元、明、清、近现代等各时期大量的遗存,包括479个灰坑、24条沟渠、16座院落、59座房屋、179道墙、40条道路、2处农田、1口井、43口灶等遗迹,出土了3653件陶瓷、金属、砖石、钱币等类型的文物,提取了5500多份陶、瓷、骨、贝、砖、瓦、构件、石、植物、金属、土样等类型的文物标本。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一组学堂梁子。该遗址发现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获得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报告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1989-1995年调查、发掘石制品的专门报告。本报告有以下几点特点: ,尝试参考和借鉴法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石制品的类型学方法,融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类型学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于石核和石片以及相关的石器的定位设制了参考方法,以便于观察测量, 限度地避免了砾石石器和石片石器的随意定位和人为因素干扰。第二,针对所有的石锤、石核、石片、有疤孤立片疤的砾石、单向加工的砍砸器、手镐、单面器、双向加工的砍砸器、手斧、斧状器、刮削器、凹缺刮器、尖状器、尖突、雕刻器和“可拼合标本”均制备了观察卡片,进行了
《舞钢大杜庄新石器时代遗址》系统地介绍了舞钢大杜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的遗迹与遗物,其中遗迹单位101个,包括灰坑70个、瓮棺墓18座、窑址5座、房基4座、沟4条,以及丰富的陶、石器等遗物,并从早、晚两段遗存的分布变化情况分析了聚落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遗存年代相对集中,文化性质比较单纯,属于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舞钢大杜庄遗址较为单纯的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的聚落,为该类型单个聚落的考古研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材料,对于研究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及早期文明探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
山西万荣稷王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年代金代),庙内仅存大殿、戏台,其中,大殿为早期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自2007年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对万荣稷王庙进行了持续的考察、测绘和建筑考古研究。今其主要成果著作成书,呈研究、测绘和附录三部分。 研究部分包括: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建筑用材树种分析研究、碳十四测年研究、大木作尺度研究、庙宇历史格局研究等;测绘部分含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点云成果示意图,万荣稷王庙大殿整体测绘图、斗拱、石作瓦作及木质构件详图;附录部分有相关文献史料汇编、访谈记录、考古探勘报告、稷王庙大殿2011年修缮替换构件表、实测数据统计表等。 徐怡涛等著的《山西万荣稷王庙建筑考古研究》的主要学术意义如下: 1.凸显了建筑考古学研究在文
顾万发主编的《新郑望京楼》是新郑望京楼遗址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期间勘探和发掘成果。本报告以勘探及发掘资料为索引,对所有二里头及二里冈时期的遗迹、遗物进行了全面、系统地介绍,同时还详细报道了城墙勘探及解剖,城门勘探及发掘,建筑遗迹、墓葬发掘及城址内生活区的勘探和发掘,以及出土遗物和遗址的二里头文化及二里冈文化分期等,为我国夏商历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本书适合夏商考古、聚落考古、先秦史、青铜器研究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为阆中灵山遗址发掘报告,该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唐宋、明清至近现代,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充市文物管理所、阆中市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开展了勘探、发掘、资料整理工作。发掘遗迹有灰坑、柱洞、灶、房址、墙、燎祭遗迹,遗物有陶器、石器、釉陶、瓷器、铜器、铁器、动物骨骼。灵山遗址是目前嘉陵江干流中游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也是嘉陵江干流地层 丰富、出土逮迹和遗物 多的遗址,填补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的空白。历史时期该遗址发掘部分为寺庙基址。本书详细介绍了该遗址出土逮物、遗迹现象,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填补了该区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框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东台辞郎村遗址是泰东河沿岸唐宋时期的重要发现,该遗址的发掘充分揭示了遗址临河而建、依河而生的文化布局面貌。遗址主体文化为唐宋时期遗存,时值南北社会融合发展、淮南盐场由盛转衰的变革阶段,透过遗址揭露之实物遗存,窥视其反映的人地关系、历史地理环境,对泰东河流域历史沿革、西溪古镇历史变迁、淮南盐业史和经济社会发展史等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乐山西坝窑址(精)》是200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乐山市文物管理所、五通桥区文物管理所对乐山西坝窑进行抢救性发掘形成的考古报告。西坝窑是一处古代民窑遗址,兴起于北宋,盛烧于南宋至元代。2008年度的发掘共清理窑炉6座、灰坑4个,同时出土了一批实物标本。各类遗存时代集中在南宋中期至元代晚期。窑炉均为半倒焰型馒头窑炉,其中Y1、Y5可能是目前我国宋元时期规模数一数二的大型馒头窑炉。它们的窑炉热工工艺设计 ,十分罕见,对于丰富我们对南方地区宋元时期馒头窑炉的认识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出土瓷器以黑釉生活器类为主,可辨器形有碗、钵、盏、盘、碟、壶、杯、罐、奁、研磨器、瓶、花插、香炉、灯、灯盏、砚滴等。该批实物标本时代明确,门类较为齐全,工艺较精,是一批具有重要科研参考价值的资料。本书主要适合于
石城子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东北。2014~201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石城子遗址进行了连续考古发掘,厘清了遗址的形制布局和功能区划。石城子遗址的建筑构筑方法、等级规制,遗物组合特征等都明确显示出这处遗址是汉代在天山以北设立的一处军事要塞,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发现的**一处年代准确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状况完好、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古遗址。
本书为阆中灵山遗址发掘报告,该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唐宋、明清至近现代,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充市文物管理所、阆中市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开展了勘探、发掘、资料整理工作。发掘遗迹有灰坑、柱洞、灶、房址、墙、燎祭遗迹,遗物有陶器、石器、釉陶、瓷器、铜器、铁器、动物骨骼。灵山遗址是目前嘉陵江干流中游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也是嘉陵江干流地层 丰富、出土逮迹和遗物 多的遗址,填补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的空白。历史时期该遗址发掘部分为寺庙基址。本书详细介绍了该遗址出土逮物、遗迹现象,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填补了该区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框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