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庞大的编写出版计划 中国格古丛书 出版物之一。盖有通过 格古 进而实现 通今 之愿。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玩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品,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载体,承载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聪明与智慧。不必说看似神秘庄严的商周青铜礼器,也不必说古朴典雅的秦汉玉器,更不必说璀璨瑰丽的明清瓷器,单单是中国画中的皴擦点染,古代书法作品中点横竖撇,无不为世人震惊,无不为现代人顶礼膜拜。从隋唐到明清,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品,前人论述备矣。然当今盛世、收藏再兴之时,许多人却处于道不知、器不识之混沌状态。为了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将古人在艺术领域的学术成就整理出版,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积淀的现实需要,也是对当今文博界、艺术界、收藏界中专家学者雪中送炭之举。本书原作者陈继儒,中国
本书探讨汉画像石的方位结构,尤其是以西王母和车马出行为主的方位模式,以此重构汉画像石的方位结构与方位模式。本书遵循情境性规约,以横向比较和竖向比较为线索,首先探讨画像石方位模式划分的参照物问题,再界定画像石阐释的情境性规约问题;然后将汉画像石表述的方位模式置于汉代文化语境中,并将其与汉代仪式、神话方位模式加以比较,发现画像石方位模式的独特结构。
法海寺建造于明正统四年,为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海寺大雄宝殿内的六面墙上,至今完整地保留着极其精美的明代壁画。壁画分布在大雄宝殿北墙门的两侧、中佛像座龛背後和十八罗汉身後两面山墙上,壁面积达236.7平方米。《法海寺壁画》为我国明代壁画的 代表作品,是元明清以来现存少有的由宫廷画师所做的精美壁画。1993年在京的文物界、美术界的 专家对法海寺壁画历史、艺术价值进行论证,认为在中国现存明代壁画中,从壁画艺术、规模、完整程度和壁画制作工艺、绘画技巧、人物造型及用金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论证,法海寺壁画堪称我国明代壁画之 ,与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本书收录了法海寺壁画中三尊精美的主体菩萨像——水月观音菩萨像、文殊菩萨像及大普贤菩萨像,利用中国传统宣纸印
本书分析各个时期敦煌壁画中所见的风景因素,以探索其时代的特征及其所所映的当时中国山水画的时代风格,同时,从一些风景因素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对 美术所产生的影响。全书分为四章: 章〈序论〉,总述敦煌壁画山水因素的出现及传统思想的影响。第二章〈早期敦煌石窟中风景表现的诸因素〉详细分析敦煌北朝到唐代壁画中的一些风景因素。第三章〈空间表现的成熟〉主要围绕风景的空间表现问题进行研究。第四章〈水墨山水表现及文人意识〉阐述了唐代后期开始的山水画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青绿山水向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并剖析其社会原因。
本书在前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榆林窟第3窟这一营建于西夏时期的窟室作为研究对象,挖掘梵、藏、汉与西夏文文献记录的珍贵信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题材内容及其配置内涵。透过榆林窟第3窟的图像,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西夏人对汉地大乘佛教和密宗 本书着重讨论的时代,即10~13世纪,是中国历 的重要时期,其间经历了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交流、融合,涌现出很多全新的艺术现象和图像样式,党项、吐蕃、回鹘、汉等族在河西地区均留下了各自的生活痕迹,反映在石窟壁画艺术方面就是壁画内容的多元性和宗教思想的复杂性。10~13世纪的中原人士和印度僧团互相交往,创造了继唐代前往西土求取佛经盛况之后的又一个求法高峰,这一时期开辟出来的取经路线使得印度、中亚地区的造像题材和艺术风格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