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回医简中的书体大致有:《疗马书》中的篆隶、《脉书·上经》《犮理》《脉书·下经》《治六十病合齐汤法》中的古隶,以及《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刺数》中较为接近八分书的隶书。就目前出土的简帛文字情况看,像天回医简这样,在同一墓葬中兼见篆隶、古隶及八分三种字体的竹简,是较为少见的。可以说,天回医简中的字体变迁,是秦汉之际汉字隶变的缩影,为我们研究秦汉时期字形演变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第三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国际)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卜天寿写本“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章辨析、论出土文献的数字化及其与古代文学的研究、汉鼓吹铙歌《朱鹭》新解——以汉代画像、造像艺术为证、北朝鲜卑帝王及宗族谱系校补、出土文献与清代《说文》研究、秦汉简牍制度的发展与儒家文献的经典化、古书书名的题写与演变刍议、2001年以来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李君碑和墨学传承、解读《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等。
梁继红所著的《武威出土西夏文献研究》搜集整理武威出土的所有西夏文和汉文文献,采用先整合,再分类研究的方法,弥补了学界对武威西夏文献所作的个体研究的不足。特别是在释录西夏文佛经时,克服了现存文献残页内容支离和片段的缺点,与汉文佛经文献互相补充,得到了 加完整的西夏文佛经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对比,还厘清了西夏文佛经的多种版本及刊印、流传情况。
简帛古书是二十世纪 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作者二十余年躬临整理简帛古书,本书是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准备的授课讲稿,对简帛古书的研究提供了鸟瞰式的全景描述,每讲分课上讲授、参考书目和课后阅渎的辅助材料三部分,极便读者参考和做进一步研究。
《簡帛研究二〇一五(秋冬卷)》共收録戰國楚簡、秦簡、漢簡、三國吴簡研究論文、論著目録等21篇,内容涉及文字校釋與文本分析,典籍、簡册、簿書的編綴與復原,社會史、經濟史、政治史等相關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以及近年來臺灣簡帛研究論著目録,較全面地反映了當前簡帛學研究的*進展和熱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