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吴德同志调北京工作。此后十年间,他担任北京市及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领导职务。本书根据吴德同志的口述整理,是了解和研究 文化大革命 的珍贵资料。
《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红旗渠口述史》》是42位修渠人讲述的珍贵历史记录。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用十年血汗在太行绝壁间劈出 人工天河 钢钎凿穿山石,双手扛起建材,缺粮时咽野菜充饥,寒冬里赤脚蹚冰。 书中还收录了10段修渠人采访视频,带读者重回修渠现场;同时配有多幅珍贵历史照片,再现当年劈山开渠的场景。 大事记 与 小贴士 ,让年轻一代读懂 空心坝 青年洞 背后的智慧与情怀。 2025年正值红旗渠通渠60周年,这部书以普通建设者的记忆碎片,拼贴出十万林州人改天换地的集体史诗 翻开它,感受血肉之躯如何筑就 水长城 ,读懂镌刻在太行山上的民族脊梁。
本书是《旧区小店:澳门老店号口述历史》的姊妹篇,是由对位于澳门旧区的二十多家小店店主的访谈整理而成,这些小店有电器行、理发室、戏院、钟表行等。本书图文并茂,鲜活地展现了澳门旧区居民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这些小店的新旧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近几十年的发展和变迁。
澳门每年不同时段进行的仙佛节诞活动,大都传承了百年甚至数百年,时至今日,依然年年举办,热闹非凡。节诞的不少项目已列入或正在申报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年节诞》一书对澳门土地诞、包公诞、北帝诞、妈祖诞、鱼行醉龙节、浴佛节、谭公诞、哪吒诞、鲁班诞、观音诞、关帝诞、康公诞、华光诞等13种百年节诞活动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对相关庙宇的庙祝或有关负责人的深入访谈,鲜活地展现了澳门庙宇文化及百年节诞的历史与现况。书中附有大量节诞活动及庙宇图片,书末所附访谈主题、叙述者名单、访谈日期和地点等 口述历史资料 ,为难得的第 手资料。
《我为什么上大学 30位院士高考回忆录》以时间线为轴,聚焦1947 1983年间参加高考的30名中国两院院士的个体经历,披露受访者的励志追梦人生。本书涉及人物有 七一勋章 获得者吴天一, 香料院士 孙宝国, 首届中国存储终身成就奖 获得者郑纬民,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获得者陈国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等,内容叙述采用 小传 讲述 手记 模式。当事人通过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对青春岁月的回顾,展现那一代青年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的成长历程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今天的青年特别是高考学子有一定的启迪和正向激励作用。
本书为 澳门口述历史丛书 之一,主要由对十一位澳门士多店主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饱含情感的讲述,展现了 士多 (store)这一便利社区居民、联络邻里感情的载体从兴起到繁盛,再至逐渐衰落的历程。这些士多曾给社区居民带来诸多美好回忆,见证了澳门街区几十年来的邻里关系、街坊情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近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经济发展。
本书通过对胡福明、袁宝华、王梦奎、陈锦华、刘鸿儒、伍绍祖、龙新民等49位老领导、老同志的访谈,以口述史的形式,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中诸多重大决策出台的过程,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事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内容涉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专享标准》的写作和修改经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兴建三峡工程决议通过前后,香港、澳门回归,中国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等。书中所有文章均由亲历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他们中有的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有的在党和国家重要部门任职,是改革开放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堪称改革开放史的“活字典”“活资料”。本书既有对史实的回顾,也有亲历者和见证者心路历程的呈现,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了历史,可以为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也可以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新时期党史读
《口述历史系列:刘航琛先生访问纪录》作者详述了蒋介石与四川军阀刘湘之间时分时合的微妙关系,是研究民国军阀史的重要史料。作者还重点回忆了本人在台湾与国民党当局之间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官司,反映了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的政局。 刘航琛(1897-1975),四川泸州人,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因王陵基举荐,入幕刘湘,任四川省财政厅长,整理四川财政,助刘湘统一四川。刘湘死后,转任中央,任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委员、立法委员。因支持李宗仁竞选总统,出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随国民党迁台后,被控 叛国贪污 ,后经何应钦等人多方斡旋,得以保释。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于2023年9月份,正式启动 尼山文库 儒学学者口述史 项目。计划对儒学界、文化界年高德劭、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儒学名家、文化名家进行专访,以口述史形式全面系统呈现他们的成?经历、学术专?、主要思想等。组建学术指导委员会和执行小组,聘请张立文先生、安乐哲先生、陈来先生为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聘请温海明先生为执行小组总牵头人,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为工作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积极参与该项目。 儒学学者口述史(第一辑)收录了李锦全、张立文、骆承烈、成中英、孟祥才、宋志明六人的口述史文稿,内容涉及上述学者求学、治学、修身、立业的方方面面。呈现了中华儒学发展演变史的历史面貌,展现了当代儒家学者的学术特色和精神追求。
本书主要由对九位澳门报贩、一位澳门报人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澳门报业zui辉煌时入行,在如今报业衰微时依然坚守在这个行业,可谓见证了澳门报业兴衰的 活化石 。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澳门报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典型代表。本书作者团队历时5年多,采访了120多位红旗渠修渠劳模、普通民工及红旗渠精神传承人,整理出近120万字的访谈内容,形成117篇人物口述录,入书72篇。本书以抢救性的口述史,还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 一穷二白 的基础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场景,弘扬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的红旗渠精神,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战天斗地的劳模风采。书中的人物故事展现的伟大精神,将激励新时代儿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
作为改革开放时期的风云人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主要执笔者,胡福明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家乡巨变、国家巨变。作者回顾了自己贫穷而快乐的童年时代、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艰苦求学的青年时代,浓墨重彩地记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创作发表的经过及其在特殊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讲述了被调至省级机关工作后,由学术研究者转为行政工作者之后的心路历程,客观叙述了当年江苏宣传工作中几件有影响的大事。作为一代学人,冷静客观;其个人学术的一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螺旋式上升伟大历程的一个缩影。 内容看点: 1.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如何出炉的始末 2.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在全国引起的真实反响 3.关于2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于2023年9月份,正式启动 尼山文库 儒学学者口述史 项目。计划对儒学界、文化界年高德劭、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儒学名家、文化名家进行专访,以口述史形式全面系统呈现他们的成?经历、学术专?、主要思想等。组建学术指导委员会和执行小组,聘请张立文先生、安乐哲先生、陈来先生为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聘请温海明先生为执行小组总牵头人,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为工作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积极参与该项目。 儒学学者口述史(第二辑)收录了收录了陈来先生的口述史文稿(并附有陈来先生夫人杨颖女士的访谈),内容涉及陈来先生求学、治学、修身、立业、生活等的方方面面,全面立体生动地展现了当代儒家学者的学术特色和精神追求。
本书为首届 口述历史在中国 国际研讨会征文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印度、美国及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既有普通从业者也有资深学者。内容从多元化的视角呈现口述历史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现状,既有学科前沿的剖析,也有实际案例的解读 ;既有口述历史方法论指导,也有口述历史记录文本,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专业性学术读物。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口述历史佳作。 口述者唐石霞女士是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的原配夫人,是著名的珍妃及瑾妃的亲侄女,是末代皇后婉容和末代皇妃文绣的亲密朋友。她是清皇朝寿终正寝之时最后一批离开紫禁城皇宫的皇族成员。 这部口述历史详述了唐石霞和珍、瑾二妃的他塔拉氏家族的兴衰历史,介绍了清宫内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特别揭示了日本军政上层在操办建立伪满洲国之际,迫使溥杰与她离婚并续娶日本贵族后裔嵯峨浩的阴谋,是为了将来在没有子嗣的溥仪下台后,伪满洲国的下任皇帝有日本血统,从而全面掌控中国。 此外,这部口述史还叙述了唐石霞在绘画、诗歌方面的较高成就及造诣,对其晚年在香港大学的任教生活进行了详细说明。书中所陈述的史实和独特经历,可为后人研究往昔历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从周有光自己的家庭渊源开始谈起,细数从清末至今日的历史剧变,透过敏锐的眼光和超强的个人记忆,讲述曾经亲身经历或耳闻的大量有趣的情节和故事,集中表现了中国百年历史的各大关键时刻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本书内容覆盖家庭、教育、国家、社会、战争、经济、文化、爱情、晚年生活等重要内容,其中涉及中外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近2000个。周有光先生善于在描述当时现场、事件、人物之命运时,与中国之外的世界形成相互比较和参照,从而也使读者了解到在必然历史中的吊诡和回转。 书中也坦诚讲述作者作为一代杰出的知识分子的一生:从民国初普遍左倾、充满活力的年轻知识精英分子的一员,向一个力网保持清醒思考、在有限的条件下为祖国服务的独立知识分子转变的过程,也涉及他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如何
他的馆,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 他的人,江湖义气,豪气干云,浑身是胆,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唯馆唯史唯物到ji致。 他,就是朋友戏称双料妖精,江湖人称蜀地舵爷,自称馆奴的建川博物馆聚落馆长樊建川。zui为人熟知的是他建了一群博物馆,但少有人完整了解他的过去:下乡、当兵、上学、任教、从政、从商,是怎样的契机和人生经历,让他最终转向收藏事业,成就今日以博物馆为终生事业的馆奴第yi人;历时十余载,建馆时的风风雨雨,又怎样在樊建川的情怀智慧与各路贵人的鼎力相助下消散,终让散落人间的文物聚积川渝,重现世纪风云,敲响民族历史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