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历史普及读物,由《华西都市报》人文副刊《宽窄巷》关于百家姓的栏目文章结集而成,分为移民有谱、宗祠宅院、名门望族、蜀地名贤四编。*编 移民有谱 讲述明清时期不为人知的四川移民事迹;第二编 宗祠宅院 讲述七个大家族的宗祠文化;第三编 名门望族 讲述四川较有代表性的六个大家族的显赫历史;第四编 蜀地名贤 选取十三位四川历史上有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贡献的名人,讲述了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
......
......
克俚福先生一生经历丰富多彩,出身于马耳他的一个普通的修船工人家庭,叔叔是马耳他工党创始人之一。1977年 次来到中国,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修习本科。曾两次担任马耳他驻华大使,在任期间,积极促进中马的经贸文化往来。现久居香港,为律师事务所 顾问。 本书是访谈录,通过克俚福先生亲口讲述的从童年至今的生活学习经历,描述了一位外国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北大的巨大变革,反映了时代予以中国人民的深刻影响,以及世界对于中国的期待与希冀。
《梦,在路上:美国堪萨斯大学东亚系前主任马克梦口述》属于“北京大学 校友口述实录”,记录北京大学 人才培养的历史,提升北京大学的 地位和声誉。一百多年来,北京大学始终追求“为五洲万国所共观瞻”的 地位,一直致力于为世界培养 的人才。在 发展各个阶段,北京大学完成了不同的使命和任务,培养了一大批 的知华友华的 人才。1952年9月,“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 14名外国留学生成建制调整到北京大学,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来华留学工作的开始。60多年来共有来自150多个 和地区的3万多名留学生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了解 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演变,记述北京大学留学生教育的历史,总结北京大学留学生教育的成就。所有这些也从一个重要侧面印证了北京大学对世界、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为以后做好 人
杨梦雨编著的《我的中国四十年》介绍:那些每天一大早便扯着嗓子进行晨练的人们,已经成了早上叫醒吉米的闹钟。吉米甚至还会想念北京出租车司机那尖声细嗓的“京片儿”,因为他们总是会很热情地主动跟吉米分享他们所了解的东西。此外,吉米还会想念北京的美食和娱乐:煎饼、炸酱面、烤鸭和他定期去做的足底按摩。 当然, 重要的是,吉米一直在想念着把他当成一个很纯粹的“北京人儿”的朋友们。
克俚福先生一生经历丰富多彩,出身于马耳他的一个普通的修船工人家庭,叔叔是马耳他工党创始人之一。1977年 次来到中国,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修习本科。曾两次担任马耳他驻华大使,在任期间,积极促进中马的经贸文化往来。现久居香港,为律师事务所 顾问。 本书是访谈录,通过克俚福先生亲口讲述的从童年至今的生活学习经历,描述了一位外国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北大的巨大变革,反映了时代予以中国人民的深刻影响,以及世界对于中国的期待与希冀。
《〈新周刊〉口述史》以丰富的图文,让办刊人员讲述杂志创办二十年来种种秘闻趣事,从内部工作人员的视角看这群媒体人为一本杂志所付出的心血:元老级的创刊人孙冕、封新城讲述《新周刊》的创刊经过以及对其精神之新锐的回溯;陆续入职的记者、摄影师讲述自己有关这本杂志的点滴记忆——为它奋斗、为自己追梦的种种美好与辛酸。这批人,他们或选择继续留守,或带着《新周刊》的基因去往人生的另一场旅程。在他们的回忆性文字中,《新周刊》的二十年,不仅记录着一个时代的体温,也同样留存着他们的青春热度。
二十四节气现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举世 。本书从二十四个节气的时间、含义和物候特征入手,介绍了每个节气特有的民俗文化知识,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每个节气对应的农历佳节及其饮食文化特点。
克俚福先生一生经历丰富多彩,出身于马耳他的一个普通的修船工人家庭,叔叔是马耳他工党创始人之一。1977年 次来到中国,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修习本科。曾两次担任马耳他驻华大使,在任期间,积极促进中马的经贸文化往来。现久居香港,为律师事务所 顾问。 本书是访谈录,通过克俚福先生亲口讲述的从童年至今的生活学习经历,描述了一位外国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北大的巨大变革,反映了时代予以中国人民的深刻影响,以及世界对于中国的期待与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