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吴德同志调北京工作。此后十年间,他担任北京市及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领导职务。本书根据吴德同志的口述整理,是了解和研究 文化大革命 的珍贵资料。
本书是《旧区小店:澳门老店号口述历史》的姊妹篇,是由对位于澳门旧区的二十多家小店店主的访谈整理而成,这些小店有电器行、理发室、戏院、钟表行等。本书图文并茂,鲜活地展现了澳门旧区居民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这些小店的新旧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近几十年的发展和变迁。
澳门每年不同时段进行的仙佛节诞活动,大都传承了百年甚至数百年,时至今日,依然年年举办,热闹非凡。节诞的不少项目已列入或正在申报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年节诞》一书对澳门土地诞、包公诞、北帝诞、妈祖诞、鱼行醉龙节、浴佛节、谭公诞、哪吒诞、鲁班诞、观音诞、关帝诞、康公诞、华光诞等13种百年节诞活动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对相关庙宇的庙祝或有关负责人的深入访谈,鲜活地展现了澳门庙宇文化及百年节诞的历史与现况。书中附有大量节诞活动及庙宇图片,书末所附访谈主题、叙述者名单、访谈日期和地点等 口述历史资料 ,为难得的第 手资料。
《我为什么上大学 30位院士高考回忆录》以时间线为轴,聚焦1947 1983年间参加高考的30名中国两院院士的个体经历,披露受访者的励志追梦人生。本书涉及人物有 七一勋章 获得者吴天一, 香料院士 孙宝国, 首届中国存储终身成就奖 获得者郑纬民,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获得者陈国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等,内容叙述采用 小传 讲述 手记 模式。当事人通过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对青春岁月的回顾,展现那一代青年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的成长历程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今天的青年特别是高考学子有一定的启迪和正向激励作用。
本书为 澳门口述历史丛书 之一,主要由对十一位澳门士多店主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饱含情感的讲述,展现了 士多 (store)这一便利社区居民、联络邻里感情的载体从兴起到繁盛,再至逐渐衰落的历程。这些士多曾给社区居民带来诸多美好回忆,见证了澳门街区几十年来的邻里关系、街坊情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近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经济发展。
《口述历史系列:刘航琛先生访问纪录》作者详述了蒋介石与四川军阀刘湘之间时分时合的微妙关系,是研究民国军阀史的重要史料。作者还重点回忆了本人在台湾与国民党当局之间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官司,反映了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的政局。 刘航琛(1897-1975),四川泸州人,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因王陵基举荐,入幕刘湘,任四川省财政厅长,整理四川财政,助刘湘统一四川。刘湘死后,转任中央,任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委员、立法委员。因支持李宗仁竞选总统,出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随国民党迁台后,被控 叛国贪污 ,后经何应钦等人多方斡旋,得以保释。
本书主要由对九位澳门报贩、一位澳门报人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澳门报业zui辉煌时入行,在如今报业衰微时依然坚守在这个行业,可谓见证了澳门报业兴衰的 活化石 。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澳门报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
......
作为改革开放时期的风云人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主要执笔者,胡福明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家乡巨变、国家巨变。作者回顾了自己贫穷而快乐的童年时代、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艰苦求学的青年时代,浓墨重彩地记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创作发表的经过及其在特殊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讲述了被调至省级机关工作后,由学术研究者转为行政工作者之后的心路历程,客观叙述了当年江苏宣传工作中几件有影响的大事。作为一代学人,冷静客观;其个人学术的一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螺旋式上升伟大历程的一个缩影。 内容看点: 1.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如何出炉的始末 2.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在全国引起的真实反响 3.关于2
本书为首届 口述历史在中国 国际研讨会征文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印度、美国及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既有普通从业者也有资深学者。内容从多元化的视角呈现口述历史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现状,既有学科前沿的剖析,也有实际案例的解读 ;既有口述历史方法论指导,也有口述历史记录文本,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专业性学术读物。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从周有光自己的家庭渊源开始谈起,细数从清末至今日的历史剧变,透过敏锐的眼光和超强的个人记忆,讲述曾经亲身经历或耳闻的大量有趣的情节和故事,集中表现了中国百年历史的各大关键时刻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本书内容覆盖家庭、教育、国家、社会、战争、经济、文化、爱情、晚年生活等重要内容,其中涉及中外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近2000个。周有光先生善于在描述当时现场、事件、人物之命运时,与中国之外的世界形成相互比较和参照,从而也使读者了解到在必然历史中的吊诡和回转。 书中也坦诚讲述作者作为一代杰出的知识分子的一生:从民国初普遍左倾、充满活力的年轻知识精英分子的一员,向一个力网保持清醒思考、在有限的条件下为祖国服务的独立知识分子转变的过程,也涉及他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如何
师哲亲历了中苏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诸多重大事件,如: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反对托洛斯基、江浙同乡会、苏联肃反、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抗战、皖南事变、苏联卫国战争、整风运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建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选集》出版、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一百五十六项、日内瓦会议、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他曾随、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五次访苏。李海文所著的这本《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近期新增订本)》重点刻画了和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引人入胜,并系统地介绍了师哲本人所经历的中苏往来关系的发展变化,其内容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所以生动、具体、可信;加之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帮助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
《噢,孩子们 千禧一代家庭史》选取二十多位北京大学本科生的家庭史作品,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祖、父辈或下南洋,或闯关东,或在东北的林场扎根,又或辗转全国各地。从不同的文本中,可以窥见时代洪流下的个人与家族命运。迁徙、成长、分离、团聚 既成的历史被记录、被回溯、被打捞,千禧一代笔下的20世纪,普通劳动阶层的生命历程与中国社会变迁相互交错,勾勒出一部 私家历史 。那些可言说和不可言说的故事,汇成了国家崛起的线性时间背后真正的重量。家庭史有别于传统新闻写作,是融合了口述史访谈、自我民族志、档案研究、物质性材料和媒介史研究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的跨学科工作。孩子们经由家庭史对传播理论的学习,不仅成就了社会科学视野下对 行动 和 仪式 的研讨,也再次叩问了大学精神的实质。
本书搜集大量珍贵资料,对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丁文江的生平事迹及成就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和梳理,主要从 科学 与 近代化 两方面展现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江苏在实业和教育等方面开近代风气之先,是近代以来中国盛产科学家的地区,丁文江作为当时 科学化的中国人 ,可谓江苏近代精神的代表者。全书共分为八章,以时间为主线,在每个历史阶段,对丁文江的生活、交游、教学及经商、治学等各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力求系统展示丁文江 科学报国 、为实现中国近代化而不懈努力的人生历程,彰显丁文江作为江苏近代科学家中的佼佼者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影响。
本卷收录的是强掳到日本九州地区各煤矿的中国劳工口述史料。九州地区作为煤炭生产,其地位甚至超过北海道。在日本战时的用煤中,原煤战全国的60%-68%,一般用煤战友49%-53%,天然煤占100%。因为煤炭生产任务重,所以需要劳动力也多。在九州地区,奴役中国劳工企业有6家,18个作业场,计7675人。 本卷收录了163人的口述史,涵盖了5个公司的15个作业场,其中三井田川矿的劳工斗争较为坚决,张世杰、牟翰章两位老人的回忆较为详细。
1968年至1982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派出了若干采访小组,分赴全国各地,采访了140多位当年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及相关人员。这些受访者讲述了他们井冈山斗争的亲身经历及其所见所闻。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八七会议,关于湘东赣西秋收起义,关于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红军被服厂、造币厂,关于王佐家世,关于红军三十二团,关于朱德,关于红五军等。采访者将这些口述作了详细的记录,共约120万字。这些记录稿以非常可信的细节,对井冈山时期诸多历史事件作了有血有肉的补充和丰富是这些重大事件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随着被采访者相继去世,这些资料更加弥足珍贵。
本书是 《宽窄巷》人文书系 中的其中一本。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深耕四川本土文化, 《宽窄巷》人文书系 是对已推出的一大批人文报道的一次整理集结。全书分五个篇章来介绍包括马识途、王火、许倩云、徐述、严西秀、朱宝勇等名家在内的四川文学界、川剧界、曲艺界、编导界、蜀地音乐不同文艺领域的大家,以 抢救性 的方式试图留下蜀地文脉。本书以人物报道结合人物访谈的非虚构写作方式将每一位名家的艺术创造与人生起伏记录下来,凝结成为一部部个人口述史。
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中击影响,云南边疆÷扛数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特别是一些依靠口传心授进行传承的文化遗产面临不断消失或处于濒危境地的严峻挑战,给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带来诸多挑战和困难。若不及时抢救保护,许多珍贵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将濒临消亡。 为此,本书在系统梳理学术界关于口述档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回顾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历史和总结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发掘利用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为保护和传承云南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书为口述历史国际周2016 第二届 口述历史在中国 国际研讨会征文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新加坡、美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既有普通从业者也有资深学者。 本书一方面从跨学科应用的角度呈现口述历史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现状,既有学科前沿理论的探讨,也有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从公众传播作用的角度呈现口述历史在国内外的现状,阐述口述历史在文化普及与个人文本记录等方面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