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帕吉传》通过帕帕吉这一传奇式的人物的生平故事,描写印度文化、思想和修为等,借由他与众多的欧美人士的接触、多次访问欧美各国的经历,在丰富的细节上使读者身临其境,切实体会印度智慧的独到之处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和启发。《一切从未发生 帕帕吉传》(上)主要讲述帕帕吉从出生到五十六岁退休的经历,记载了印度文化、思想及生活的珍贵细节,具体内容包括早年生活、拉玛那 马哈希、担任矿场经理,以及退休后的经历等。
《帕帕吉传》通过帕帕吉这一传奇式的人物的生平故事,描写印度文化、思想和修为等,借由他与众多的欧美人士的接触、多次访问欧美各国的经历,在丰富的细节上使读者身临其境,切实体会印度智慧的独到之处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和启发。其中,《一切从未分离 帕帕吉传》(中)主要记述了帕帕吉1966年退休后游历印度及出访欧美的经历,描绘出一幅广阔的跨文化画卷,主要内容包括哈德瓦、瑞诗凯诗,海外旅行(1971 1974)等章节。
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专业性明显、引导性强的哲学专业学习入门著作。全书内容共分六章:第一章《哲学是什么》;第二章《本体论》;第三章《宇宙论》;第四章《知识论》;第五章《道德论》;第六章《美论》。与同类著作相比,本书除了与时俱进、反映了哲学理论发展最新成果外,还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基础性。所论述的六个问题为哲学的核心问题,为哲学专业学习的基础问题。其二,系统性。不仅所论述的六个核心问题为哲学基本理论,其间具有真、善、美三者为一的系统性,而且每个问题自身均从问题意识切入,围绕问题发生、开展、基本观点几个方面展开,也具有理论自洽的系统性。其三,主体性。以往同类著作多以西方哲学为立足点反映整个哲学,所体现的是西方哲学的主体性;本书以中国哲学为立足点反映整个哲学,更多地体现
内容提要 本书为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历史梳理,并附有大量具有极高价值的一手文本。本文是一本全面的、以历史为线索编排的哲学入门书籍,传达出了本学科的丰富性,并为学生提供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专业知识。它以生动、平易近人的风格涵盖了西方文明中*影响力的哲学家的主要贡献。 新版在保留了使原书风靡数版的思想性和写作理念的同时,在编年和文体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订,并在第20章*后补充了“政治哲学”一节,用克制的篇幅展示了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思想精要。本书附有重要词汇、延伸阅读等部分,便于读者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为德国著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传记。有别于一般传记的平铺直叙或是理性克制,本书对尼采叛逆而充满争议的一生的描述饱含着作者对这位伟大哲人的深切同情,在她优美而动人的文字中,我们不仅仅对尼采从童年、青少年直至生命最后时光的矛盾而苦难的一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他格言体写作和他思想的发展脉络有了完整的把握,更是为他与瓦格纳亦父亦子关系从热情到背叛的转折,与彼得·加斯特、奥弗贝克等人友谊的忠贞,与母亲弗兰奇斯卡尤其是与妹妹伊丽莎白之间的亲情羁绊与思想割裂而感愤不已。
1686年冬季的一天,莱布尼茨开始与阿尔诺通信,“讨论恩典、上帝对万物的协助、奇迹的本性、罪的原因和恶的本源、灵魂不朽、观念”等等。我在这本书的目的是确定通信的法语文本,并把它翻译出来。 在他们的通信中,有28封实际上寄出的信件,有9封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的信件,总共37封。而构成这些书信文本的基础的文献是保存在汉诺威、乌得勒支和欧洲其他档案馆的62份手稿,另外还有10份独立于现存手稿的已出版文本,总共72份。其中有些是莱布尼茨或阿尔诺的手稿,或他们的中间人恩斯特的手稿;有些是草稿和副本。前者是通信的主要组成部分;后者作为对那些不复存在的书信的佐证,有其重要价值。 这本译稿的目的是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莱布尼茨、阿诺和恩斯特的意图。翻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一种是把读者带回作者那里,另一种是把作者
人们通常以为,康德只是个单纯的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在普鲁士偏僻一隅过着离群索居、机械一样规律的生活,既没有故事也没有历史。——库恩教授的这部传记则最终打破了这一神话。与以往只着重于康德晚年的传记不同,《
本书是一部文集汇编,收集了黄枏森先生逝世后,哲学界、后学和亲友百十篇纪念、文集分三部分:上篇 哲学创新的一面旗帜:中篇 教师精神的当代楷模;下篇 大爱无疆的家国情怀。回忆文章,从多侧面、多角度对黄先生的学术地位、学术观点、学术创新、学术品格、教书育人、家国情怀进行了反映。
书号:9787214282347 书名: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 定价:11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书是朱尔·维耶曼早期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同时也是其深入阐发康德哲学与康德主义传统的 部著作。在“康德的先验哲学掀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主旨就是赋予人的有限性以奠基者地位”这一主导线索的 下,维耶曼在本书中完成了三项工作: ,细致阐述了费希特的后康德唯心主义、柯恩的新康德实证主义、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现象学各自对康德哲学所做的改造——它们的共同目的是建构出一种完备的先验哲学,即有限性形而上学;第二,深刻揭示了这三种康德主义方案全都没有摆脱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负面遗产”这个事实——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终全都从有限滑向无限、从时间滑向永恒、从人性滑向神性,亦即陷入“错位”当中:第三,简要提示了走出哥白尼式革命之困境的线索,即发起一场与哥白尼式革命相反的托勒密式革命,其主旨在于否定围绕“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