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众人皆知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可谓历尽坎坷。尽管生活困苦,但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种境地,他都以一颗赤诚的心关切时政民瘼,发为感人肺腑的诗篇。他被人们尊称为 诗圣 。 冯至是当代著名的诗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以 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 的切身感受,在杜诗中找到了知己般的共鸣。于是,他以杜诗为根据, 用一个现代人的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描绘出一个唐代的杜甫 , 绎杜甫的人生和诗心,表彰 诗圣 的人格精神与艺术魅力,同时也借以排遣自己家国之爱无处安放的苦闷。这是一部心与心交谈的诗人传记。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本书可以说这是他写的唯1一部自传,讲述了自己从河谷的森林里的少年时代到成为诺贝尔奖作家的今天。在这部书中,大江健三郎谈了自己的童年、森林中的故乡、亲人;谈到了流传在故乡人口中的历史故事和森林中的精灵;谈到民间文化对他文学创作的滋养。与此同时,他还讲述了自己学习外语的经历,谈到爱伦坡、艾略特等外国诗歌对自己小说创造技法和叙述手法的影响。此外,他还对但丁的《神曲》,《哈克贝利 费恩冒险记》以及米兰 昆德拉、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的作品进行了严谨的分析,介绍了他对上述作品的研究和学习。在本书中,大江健三郎详细记述了自己寻找小说创作的方法论的过程和成为小说家的体验,并解答了有志于从事小说创作的文学爱好者的一些疑问。
电影《黄金时代》独家授权原型人物传记!导演许鞍华郑重推荐! *激情*美的萧红传记!亲近萧红热烈而寂寞的灵魂! 我一生*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萧红 这是关于天才中国女作家萧红的传记。 萧红一生追求爱与自由。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她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她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病中极力挣扎,*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港,年仅三十一岁。 唯有文学,忠实地陪伴着萧红。本书把萧红置于现代中国广阔的背景之上,重现了她的生活、写作和精神世界,多层面地见证了她的苦难和伟大。
本书是 当代作家为经典作家立传 系列丛书中的一册,该系列每一本都是由西班牙语世界的重要作家为他们热爱或熟悉的另一位重要作家写文学评传,用文字记录西班牙语文学史上一些丰盈的创作生命。 《科塔萨尔:我们共同的国度》记录了阿根廷作家、学者胡里奥 科塔萨尔的一生。科塔萨尔是阿根廷著名作家,拉丁美洲 文学爆炸 代表人物。1914年生于比利时,在阿根廷长大,1951年移居法国巴黎,1984年在巴黎病逝。著有长篇小说《跳房子》,短篇小说集《游戏的终结》《万火归一》《八面体》《我们如此热爱格伦达》等。
怎样了解文化大家?如何读懂文化经典? 文化名家浩若繁星,经典著作卷帙浩繁,读者面对这种情况,常常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却由于方法上不得当,总是达不到相对全面深入了解之目的。甚而概叹一声“高头文章,面目可憎”,掷之而去。 “巧读?快读”名家系列丛书,就是力图解决以上困惑的一种尝试。希望在为读者提供扎实内容的同时,通过融入读书方法的内容编排,让读者用尽量少的时间,就对文化名家有较全面也较深入的了解。
梁漱溟——一个始终自称是一个佛教徒的人,却因其一系列社会实践被认为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又因其一系列著作被认为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在20世纪的中国,他究竟又是怎样度过长达近百年之人生历程的呢?而相对于他的前半生,其后半生的经历更加富有传奇色彩。本书的叙述,即从1949年开始。
一部真正走进沈从文寂寞的精神世界的评传。 由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王保生教授创作的《寂寞寻梦人-----沈从文》,是沈从文研究中的重要作品。作者以谨慎的治传态度,花费极大精力搜集史料,秉笔直书,忠于作品本身;对于沈从文的个人生活,一切以史实为证,不猎奇亦不回避。全书行文严谨、观点深刻、内容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史价值。 离诺贝尔文学奖近的现代文学大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八十余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多的一位,主要代表作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坛上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此书为澎湃新闻人物栏目调查报道记者袁璐对于自己的成长史、家庭史的记录,从父亲的突然离世开始,回溯父亲生前的经历,由此写到整个家庭的故事。写父母从农村进城打拼的生活,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农民在城市里生存的实录,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继而叙述父亲参军、逃离家庭的尝试和一家人在乡村的早年生活。通过成熟细腻的文笔,生动展示中国城乡二元对立的状况以及乡村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存语境,从中映射出中国农村社会和城市的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事,以及作者的成长心路,其中蕴含的对亲情、人生、生命等的描写和思考具有张力。
杜甫的一生跌宕起伏,有过人生*,也有过颠沛流离。但他一生心系国家,情牵百姓。他将自己的生命历程与国家民族命运同步,给了后人无穷尽的爱国力量。 本书带你走进中国古代诗歌*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世尊称为 诗圣 ,他的诗成为 诗史 。才华横溢的他,为何人生如此波折艰辛?他的不幸,是自身际遇与现实的差距,还是无法实现心中理想抱负的原因?
本书共分为四章,分别论述了阿英现象、阿英传、作家论与学者论。阿英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个文学社团——“太阳社”的中坚与战将。他的一篇《死去了的阿Q时代》,虽有着激进中的幼稚,却以惊世骇俗的否决精神,激起了文坛的震荡。本书所述的阿英的著作涉及范围很广,有小说、散文、诗歌、俗文学,还有近代及晚清文学史等,这些作品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写,也有些作品,则是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在特殊的环境中,作为与敌人进行无声战斗的锐利武器。本书对读者了解和理解阿英作品的内涵,会起到深一层的认识作用,本书还阐述了阿英“追求真理、无私奉献、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这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中,更显得可贵,更值得提倡。
这本由杨绛所著的《我们仨》分为两部分。 部分中,杨绛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 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生*安全的庇护所。 《我们仨》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在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有太多貌美多才的明星,伊丽莎白?泰勒只是其中一个。那其中大多数人还没等到青春远去,甚至在本应盛放的年华就香消玉殒、黯然陨落了。 伊丽莎白?泰勒从《玉女神驹》开始走红,到79岁去世,整整红了70年。人们觉得她是个传奇。这本书,与其说讲了一个泰勒的故事,不如说是通过对她生活点滴的记录,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她的生活细节。 拨开笼罩在泰勒身外的光环与迷雾,你会发现她虽然是明星,但没那么高高在上,她不过是一个智慧的普通人,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些独特超前而已。她所做的事情也没有那么高深莫测。但是全世界都看到,她成功了。 你不是泰勒,但如果你有勇气抓住机会,许多事情你也可以做得到,没有那么神奇。你同样可以像她一样驾驭自己的生活,甚至比她活得更充实、更幸福
一部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琵琶记》,其创作者高明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 金三益编著的《琵琶情:高明传》就此展开。作者大量阅览有关高明的古籍文献、考察高明生活创作的江浙地域,“遵循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统一的创作原则,不求典章礼仪的逼真,不在乎去伪存真的求证,也不做孰是孰非的道德评判,而是将高明的一生演绎开来,让他的精神有一个载体得以有效的传播,使他的思想有一个平台得以充分展示,叫他的文脉有一个渠道得以广泛流传”(评审小组张水舟语)。读全书,能够感觉到作者对传主的敬仰和爱戴,情感投入与叙述创作相得益彰,可读性强。
狄金森的人生和作品都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传奇。自其作品在19世纪末首次出版以来,一百多年来一直以经久不衰的魅力吸引着各国读者和评家。本书是国际著名狄金森研究专家、美国克莱蒙研究大学美国文学系主任温迪·马丁教授继《艾米莉·狄金森》(剑桥文学指南)之后推出的一部面向初涉狄金森作品读者的入门书籍。 本书内涵丰富,观点新颖,语言简洁,条理明晰。马丁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贯通古今的大家气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力图揭开长期以来罩在诗人身上的神秘面纱,使这位一向以隐士著称的19世纪美国诗人以一种立体、鲜活、可信的常人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豁然开朗。全书分四章,分别介绍了诗人生平、社会背景、代表作品和后人评论。本书融合了当前国外学者有关狄金森评论的许多重要观点,代表了国际学界目前狄
要说清朝*为风流倜傥的文人,纳兰当属翘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王国维称其: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他还是康熙朝声名显赫的贵公子,但却一片冰心,不屑仕途权力,沉湎于凡尘俗世。 他的一生所爱,只在那纳兰词中,唱尽人世悲欢。
二十年前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布里克之间的书信*次被公开出版, 《爱 是万物之心》这本书瞬间在世界流传开来。而本书是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女神之间全部完整的书信集。 莉丽?布里克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史 病式的爱情史。难怪人们常说 没有无缺陷的天才 :很多名人都使用过兴奋剂。这些人中有的人酗酒,有人的吸毒,而对于马雅可夫斯基来说,他*的兴奋剂是爱情。 莉丽?布里克把马雅可夫斯基从自己的姐妹那里吸引过来,把他带到了自己已婚的家庭里。直到诗人死时,他们都是三人住在一起:莉丽?布里克,她的丈夫约瑟夫?布里克,马雅可夫斯基。他们的这种关系里包含了一切:从符拉基米尔 马雅可夫斯基写给自己爱人的那些温柔的认可,到莉丽?布里克为挽留诗人的背叛。
中国现代文化人中,影剧大师曹禺是*悲剧意识的一位,他的复杂多变、悲欢离合的影剧人生和人生影剧,同样是中国影剧文化史上*代表性的悲情故事。而在其主要的影剧作品中,若隐若现地始终贯穿着一种既根源于中国传统神道文化,又充分吸纳外国宗教文化的密码模式:其中*为原始、*为永恒也*艺术魅力的文化密码,是形而下的天谴罚罪加形而上的阳光天堂的天罗地网。 本书运用西方比较成熟的结构主义理论方法,对于曹禺戏剧艺术以及现实人生作深入剖析,是一部细读曹禺影剧经典文本、破解中国文化神道密码的学术传记作品。《曹禺:戏里戏外》既是阅读欣赏曹禺经典影剧作品神秘幽暗的艺术魅力的秘笈,同时也是影视戏剧专业师生和文艺爱好者从事影剧创作和影剧欣赏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