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人类学意义上人性敏感的诗人,我们进入一个个画家的灵魂。他们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大多地方他们也是普通人,而在某一处,他们显现了神奇的记忆。对一幅作品的评判首先是对一个人灵魂的拷问。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富有传奇色彩的父子二人,使命追求贯穿中国近代史。从辛亥革命到建设新中国,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到改革开放;从追随孙中山到寻找中国共产党,与*、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直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集体休戚与共。 辛亥年,孝父守家而弃学从商的青年庄希泉,受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之影响,怀“知之则必能行之”的信仰心,受革命军政府之托,奔走南洋各埠,为民族复兴募饷,“自觉”加入同盟会。 那时社会,盛行“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之风气,“民不涉政”之心理已为习惯。政党组织无严明纪律,成员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民族自觉”就如同沙漠之水,显得非常珍贵。南洋募饷告段,队员却无意返国,有人问他:回国之事,有何打算? “希泉此番来洋,眼界大开,知我万千侨胞爱国之热忱,回国后当投身革
周洪宇、蔡幸福*的《牧口常三郎画传》以画传形式详细但不失生动地再现了日本近现代*名教育家、创价教育之父——牧口常三郎(1871-1944)从贫寒的船工之子走向教育大师的艰难历程,简洁而不失原质地介绍了牧口常三郎博大厚重的创价教育基石、以人为本的创价教育思想以及其博爱无疆、追求创造、质朴敦厚、威武不屈的人格魅力,客观且不失重点地展示了研究者心中的牧口常三郎形象,让人耳目一新,感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