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收录作者社会思潮研究及一些文化大师的专题研究,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展现了百年前近代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中知识分子思想的变化与革新,再现了那一代人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不朽岁月。本书重点梳理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儒学的看法、戊戌维新以来的 国民国家 思想、文艺思想变化等,涉及黄遵宪、鲁迅、钱玄同、章太炎、张继等数十位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深刻揭示了近代思想变化的内核、缘由、过程、成就、不足等。 最后附录了作者杨天石先生这一横跨文史哲三界大家的研究历程和研究心得。
本书是文史大家杨天石先生的散文集,收集了作者写作长文、大书之余短小却精炼的随笔。作者杨天石出自人才辈出的北大中文系1955级,最早研究文学,又研究中国思想史,后又跨入历史学研究领域,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自称 钩挂三方来闯荡 ,本来学文出身,却横跨文史哲,可谓 横生斜长 。本书包含杨天石先生多年来的随笔文字,众多未出版、未刊登杨天石先生的小品文与随笔收录于本书。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要言不烦,信笔写来,挥洒自如。可使读者读来有长知识、启心智、娱性情之效。集中展示了杨天石先生横跨文史哲的学术功底及能力。
他貌不惊人、衣着朴素,常常光脚漫步在雅典的大街上;他教导人们独立思考,他充满智慧,却声称自己一无所知;他生于雅典、深爱雅典,曾为雅典而战,却遭到雅典人的不公正审判, 终以一杯毒酒结束生命。他是“哲学的化身”苏格拉底。 这是一部短小精悍又精彩纷呈的传记,它记叙了苏格拉底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命历程,探讨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同时 描绘了与苏格拉底交往的人们以及雅典的城市生活图景,展现雅典这座苏格拉底挚爱之城的纷争与衰落。书中叙事简洁清晰,跳出了柏拉图的叙事围城,还原历 真实的苏格拉底,描绘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苏格拉底、每个人心中的苏格拉底。
杨天石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他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一生研究成果丰富、著作等身,培养了不少学术人才,对中国学术界贡献巨大。2025年2月适逢杨天石先生九十华诞,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等为杨天石先生举办九十寿辰纪念并做杨天石先生学术研究会,由其学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臧运祜、罗敏等牵头为杨天石先生编写纪念文集,特邀请学界知名人士及杨先生知交故友赐文,内容包含学界相关顶尖研究成果、与杨先生交往事及其他文字。共收入文章四十篇,并附若干珍贵照片及年录。
周国治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冶金物理化学家。他在熔体物理化学性质、冶金热力学理论和过程动力学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他提出的新一代几何模型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周模型”(Chou Model);他系统研究了氧离子迁移的规律,并提出了“无污染脱氧”“无污染提取”等冶金新概念和新工艺;他建立了基于真实物理图像的气?固相反应动力学模型(RPP模型),全面描述了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周模型”“周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同时也被编入多部教材,引领并推动了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周国治还是一位冶金教育家,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冶金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校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周国治传》以周国治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真实记录了其学习、生活和工作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远房表亲,两人同样来自奥地利,同样在英国生活并开启他们的学术之路。维特根斯坦比哈耶克年长十岁,以其古怪和天才著称。1951年维特根斯坦去世不久,哈耶克就开始为他写传记。由于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的反对,这部传记 终没能完成和出版。但哈耶克的这个文本依然获得了它的“地下”读者群,后来的维特根斯坦传记作者也广泛使用了这份隐秘的文本。 时过境迁,这部沉寂多年“秘传”终于可以公开呈现于公众面前。哈耶克以研究者的严谨,搜集了当时力所能及的书信、日记等 手资料,不动声色地构建起了维特根斯坦的肖像,传达出一种 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本书尽可能接近原貌地完整呈现了哈耶克的传记文本,同时收入编者克里斯蒂安·艾尔巴赫所写的详尽导读和学者艾伦·贾尼克的评论文字,为研究哈
这本《云深不知处(先生辞世周年纪念)》 (作者刘雨虹)是先生的纪念文集。 《云深不知处(先生辞世周年纪念)》收录了《我从南老师学了些什么》;《老师就是一部经》;《如果没有那一天晚上》;《拄杖横挑风月去由来出入一身轻》;《无上因缘不思议》等作品。
汪应洛,安微芜湖人,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是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位博士生导师。《BR》 从事管理工程的研究和教育60余年来,汪应洛院士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开展了大量系统的开创性的工作,为我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及相互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完成了“三峡论证”等十余项 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对我国管理科学学科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我国管理学科的体系结构:在 早提出从工程师中培养管理人才,并且推动了 培养具有双学位和MBA 管理人才的教育。《BR》 已培养硕士、博士120余名及一批 的博士后。出版著作23篇、教材21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
2023年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教育家李学勤先生(1933-2019)90岁诞辰,12月9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在京举办了“纪念李学勤先生90诞辰学术座谈会”,
吴朗西:(1904—1992)1925年赴日入上智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九一八事件后归国。1934年,在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创办的大型《美术生活》月刊担任文学编辑。9月该公司又创办《漫画?生活》月刊,该刊有一半篇幅刊登杂文和小品文。因而与诸多作家有交往。1935年5月,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社长。精通出版业务,熟悉出版行情。与巴金合作,推出《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学小丛书》等,其中不少是中外名著,由名家翻译,装帧讲究,封面庄重大方,得到社会上的好评。他和早期创办人在十几年内均不取报酬。抗战爆发后,除上海外,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设办事处。曾去福建永安帮助黎烈文创办改进出版社,后去重庆。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又去日本经营生漆外销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文化生活出版社,主持该社的工作。1956年
J.M.库切是当代文坛中一位受人崇敬却又难以捉摸的作家。在《用人生写作的J.M.库切:与时间面对面(精)》一书中,大卫·阿特维尔带领读者对其如《耻》《等待野蛮人》《迈尔·K的生活和时代》等经典传世之作进行了幕后解读;通过对库切人生不同阶段的手稿进行对比,为我们揭示了这位世界闻名的当代作家手中所握的一些魔法。阿特维尔通过研究库切存放在得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兰塞姆中心的文件,叙述了库切出乎意料地踏入文坛后,却因其小说所独具的个人气质而取得的成功。
《人间要好诗——白居易传》是一部可读性和资料性兼备的传记文学作品。作者笔调深沉,节奏明快,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文学想象和提炼,以现代审美判断,结合白诗创作的机缘和艺术特色,将这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一生娓娓道来,并对其人格品性、理想抱负和文学成就,以及所生活的历史时代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进行了生动展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迄今为止 有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精神分析思想对心理学、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均产生重要影响。纵观弗洛伊德的一生,他的思想在不断发展、演变与 新,呈现出复杂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清晰呈现弗洛伊德的思想并非易事。本书作者史蒂文斯做到了这一点。 本书采用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以独到的文笔,简短的篇幅,清晰呈现弗洛伊德的一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书中视角独特的见解能引发人们对精神生活本质的思考。本书文笔优美,观点独到,是一本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的科普读物,适合心理学、生物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精神病学等专业的学习者以及想要了解人性的读者阅读。
《我的父亲萨空了》是一本人物传记。 萨空了(1907—1988),原名萨音泰,笔名了了、艾秋飙,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出版家、报刊主编、新闻学家,也是出色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27年开始在北京从事新闻工作,曾供职于北京的《北京晚报》、《世界日报》,上海的《立报》,新疆的《新疆日报》,重庆的《新蜀报》、《华商报》等报社。抗战时期,与梁漱溟在香港创办民盟机关报《光明报》;建国后,筹建《光明日报》、《民族画报》和《人民政协报》。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是新中国民族文化工作的开拓者。同时他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 领导人之一,曾任第四届、五届民盟中央副 。 《我的父亲萨空了》由萨空了长女萨沄执笔撰写,主要取材于萨空了日记、书信等一手资料,以及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资料
关愚谦生于乱世,命途跌宕起伏。他的经历不仅呈现出个人沉浮的命运轨迹,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曾辗转定居德国,学德文,教中文,写专栏,搭建中德文化桥梁,缔结异国姻缘。晚年的关愚谦大彻大悟,自觉对自己前半生进行反思和回顾,因此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缘》就是他这种感悟的结晶。《缘》展现了一位耄耋老人比小说还精彩的传奇人生,表露了一个海外游子眷顾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