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四十自述》是胡适*亲笔撰写的自传,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中独树一帜。在本书中,胡适从母亲的订婚开始,讲述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九年的家乡教育,从拜神到无神,以及他接受新式教育,考取官费留美,到 逼上梁山 的文学革命,皆是胡适难以忘记的人生历程,也是造就胡适成为当时中国学术、思想、舆论领袖的成因。同时,本书也是胡适与自己心灵的一次对谈。 本书讲的不仅是胡适40岁以前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建树,更反映了他当时所处社会的风貌。他人生所到的每一处都有描述,比如他的家乡、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任职时所在的北京等等。通过这些不仅可以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等领域的状况,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寻求进步的轨迹内容。 在本书*后,还附有精选的几篇胡适文章和胡适家族的世系表,通过阅读
在《与魔的搏斗》中,茨威格把三位人际际遇相似,内心世界相近的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集在一起,而尤为重要的,他们都受一种自己所控制不了的力量所支配,即茨威格称为“魔”的力量,因此他把这本书的命名为“与魔的搏斗”。魔的原文(D?mon)缘于希腊语、拉丁语,指的是一种通过经验无法理解的、控制人的理性的力量,这种力量除了破坏力,还拥有一种创造力。在茨威格眼中,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是 有魔性的典型形象。他们创造出了伟大的艺术作品,却也在这种精神状态下被推向毁灭。这部传记是茨威格《精神世界的 》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个三部曲在茨威格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他赢得世界声誉。
陈训正与陈布雷、陈训慈为堂兄弟,并称为“甬上陈氏三文豪”,是宁波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集政治家、报人、教育家和诗人、学者于一身。全书首先揭示陈训正的家世生平,继而勾勒其人生轨迹,依次阐述其投身辛亥革命、担任国民政府要员、力撰《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主持抗战中的浙省议坛、办报上海滩、兴办教育、纂修方志的经历,重点探讨陈训正的教育理念、方志学思想,兼及其对家族亲人的关爱,尤其是对他两位堂弟——陈布雷、陈训慈人生轨迹的影响,以及朋友交游等,最后对陈训正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出评价。
《中外名人传记》传递榜样的力量,挖掘中外杰出人物成长的典型事件和重要节点,展示他们砥砺心智、乐观向上、困而弥坚、不断创新、乐于奉献的大情怀、大智慧,是滋养身心、汲取智慧、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 读本。 黄萍著的这本《发现新大陆(哥伦布)》是其中一册,讲述了哥伦布的故事。
在《与魔的搏斗》中,茨威格把三位人际际遇相似,内心世界相近的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集在一起,而尤为重要的,他们都受一种自己所控制不了的力量所支配,即茨威格称为“魔”的力量,因此他把这本书的命名为“与魔的搏斗”。魔的原文(D?mon)缘于希腊语、拉丁语,指的是一种通过经验无法理解的、控制人的理性的力量,这种力量除了破坏力,还拥有一种创造力。在茨威格眼中,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是 有魔性的典型形象。他们创造出了伟大的艺术作品,却也在这种精神状态下被推向毁灭。这部传记是茨威格《精神世界的 》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个三部曲在茨威格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他赢得世界声誉。
傅斯年是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新文化的播种者,五四运动的学生 。在大故迭起、风云激荡的年代,他像头雄狮和他的师友们奔突、嗥啸在黑暗的旷野.他是人类精神的敲门者。“九一八”事变后,他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呐喊、咆哮、呼魂唤魄,重铸民族之魂:在八年离乱中,他率领一批学人,为学术、为文化、为赓续中华民族血脉而日夜奋战,被誉为“李庄精神”:他又是反腐败斗士,冒着生命危险,一连扳倒两届行政院院长,完成历史的担当! 傅斯年大才槃槃,学识渊博,是大气磅礴的谔谔国士;他的道德情操,他的澡雪精神,渊浮岳峙的人格,至今仍有标本价值。 郭保林著的《谔谔国士傅斯年》以优关的语言,丰富细腻的笔触和饱满的 ,展开历史的大幕,写出了傅斯年风雷激荡的人生, 地塑造一代国士的风
《我的父亲萨空了》是一本人物传记。 萨空了(1907—1988),原名萨音泰,笔名了了、艾秋飙,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出版家、报刊主编、新闻学家,也是出色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27年开始在北京从事新闻工作,曾供职于北京的《北京晚报》、《世界日报》,上海的《立报》,新疆的《新疆日报》,重庆的《新蜀报》、《华商报》等报社。抗战时期,与梁漱溟在香港创办民盟机关报《光明报》;建国后,筹建《光明日报》、《民族画报》和《人民政协报》。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是新中国民族文化工作的开拓者。同时他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 领导人之一,曾任第四届、五届民盟中央副 。 《我的父亲萨空了》由萨空了长女萨沄执笔撰写,主要取材于萨空了日记、书信等一手资料,以及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资料
傅斯年是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新文化的播种者,五四运动的学生 。在大故迭起、风云激荡的年代,他像头雄狮和他的师友们奔突、嗥啸在黑暗的旷野.他是人类精神的敲门者。“九一八”事变后,他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呐喊、咆哮、呼魂唤魄,重铸民族之魂:在八年离乱中,他率领一批学人,为学术、为文化、为赓续中华民族血脉而日夜奋战,被誉为“李庄精神”:他又是反腐败斗士,冒着生命危险,一连扳倒两届行政院院长,完成历史的担当! 傅斯年大才槃槃,学识渊博,是大气磅礴的谔谔国士;他的道德情操,他的澡雪精神,渊浮岳峙的人格,至今仍有标本价值。 郭保林著的《谔谔国士傅斯年》以优关的语言,丰富细腻的笔触和饱满的 ,展开历史的大幕,写出了傅斯年风雷激荡的人生, 地塑造一代国士的风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清初三大儒。他早年多磨难,父亲作为东林党人被魏忠贤等“阉党”迫害致死,青年时期逢明末离乱,身为复社成员又遭吴大铖迫害。明亡后他投身抗清活动,一度以“游侠”形象往来于各抗清组织。终于在抗清一次次失败、清朝统治日趋巩固之后,他开始以孔孟为楷模,一边著书立说,一边坐馆授徒,立倡文明救世,质疑帝制法权,从朝代 迭的历史教训中,生发出积极进步的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本土生长的思想启蒙先驱。 《天崩地解(黄宗羲传)》作者李洁非长期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对黄宗羲思想有深切的理解认同。本书将黄宗羲的身世、生平重要活动和其学术思想,融会在相关历史资料的梳理之中,条分缕析,夹叙夹议,使传主的形象渐渐凸现、清晰,在阐述其思想时,对照现实并
伯希和(PaulPelliot,1878~1945)被誉为汉学界的“祖师爷”,又因“劫掠”敦煌藏经洞文献而被视为“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他到底是学者、旅行家,还是强盗、军人、政客、赌徒、特务和殖民者? 《伯希和传》作者 ·弗朗德兰经过调查和访谈,勾勒出伯希和的传奇人生和复杂面貌。在这部迄今 完整的传记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伯希和的学术态度,在中国西部地区备受争议的探险活动,还能了解他 多传奇经历:早年奉命在越南皇宫清查写卷和刻本,义和团运动期间表现出“骑士般的好斗性格”,在巴黎与多位学者进行唇 舌战,十月革命后为西伯利亚的白俄军队筹措资金和 ,以及德国占领期间的抗争。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属黄山市屯溪区)人。他是我国清代 的哲学家、思想家、考据学家、语言文字学家。33岁前主要活动于家乡。自言17岁始立志闻道,刻苦求学,拜师于江永,切磋于师友,学问日进,著述颇丰。治学同时,还有授课、治水利,造福乡民之举。33岁后,避难京师,并为生计及学问奔波南北,交挚友,辩学术,名动京师,享誉海内。51岁以举人身份被召入四库全书馆,数年之间,纂修20多种经、子典籍。 终积劳成疾,卒于四库馆臣任上。他曲折艰难的一生不仅创造了丰富、巨大的学术成果,而且是思想界的一面旗帜,其批判理学、开启民智,启导了近代民主思想的曙光,意义极其深远。连环画《一代真儒——戴震的故事》以戴震生平经历为线索,以戴震治学、为人为主要内容,突出清代中期乾嘉学术的代表人物戴震的学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