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教授毕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稳定物价、控制人口等重大问题献计献策,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科学、人口科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书记录了我国经济学泰斗马寅初的生平事迹,让人感动! 错批了一个人,多增了三个亿。 一个人,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所欲言者难,而言人之所不敢言者,就更难了。 民国以来的监察院,也算是言官衙门了,可是却没有听见他们的声音。 仔细一看,原来言官的嘴巴给堵住了,只顾了吃饭,就顾不上说话了。马先生不是言官,可是他那张嘴巴实在令人钦佩。因为不管吃饭不吃饭,他都一定要说话的! 重庆《新华日报》为马寅初六十岁辰送去的寿联是:“不屈不淫征气性,敢言敢怒见精神。” 耄耋之年,马志在报上写文章说:“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
《民国人物系列·舆论领袖:民国报人出版人小传》介绍了民国时期10位有信仰的报人出版人,他们相信书籍的力量可以改变中国,所以才有张元济投身商务印书馆,才有陆费逵成立中华书局。他们相信言论可以推动中国,所以才有张季鸾办出蒋介石、毛泽东都要看的《大公报》;才有邹韬奋接连创办刊物,虽身染恶疾而不顾。 他们用书籍、用报纸将自己和公众、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是民国当之无愧的舆论领袖。他们首先是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怀抱着改造社会理想的、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在他们跌宕起伏、悲欣交集的人生阅历中,我们也可以看见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受的磨难和蕴含的希望。
“铁齿铜牙”纪晓岚,是清代乾隆朝的一位大学士。他才冠古今,主修《四库全书》,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以诙谐有趣的文风广传后世,被史人尊称为“一代文宗”! 纪晓岚一生久居官场,适履仕途,堪称官场“不倒翁”!这和其高超的厚黑“圆世”智慧是分不开的。他深谙为人“圆通世故”之道,身怀大才而不自命清高;他“轻天理,重人欲”,不拘儒道,以才交友;他行礼如仪,恪守君臣之道;他看透官场诡诈,明哲保身。这就是真正的纪晓岚!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属黄山市屯溪区)人。他是我国清代 的哲学家、思想家、考据学家、语言文字学家。33岁前主要活动于家乡。自言17岁始立志闻道,刻苦求学,拜师于江永,切磋于师友,学问日进,著述颇丰。治学同时,还有授课、治水利,造福乡民之举。33岁后,避难京师,并为生计及学问奔波南北,交挚友,辩学术,名动京师,享誉海内。51岁以举人身份被召入四库全书馆,数年之间,纂修20多种经、子典籍。 终积劳成疾,卒于四库馆臣任上。他曲折艰难的一生不仅创造了丰富、巨大的学术成果,而且是思想界的一面旗帜,其批判理学、开启民智,启导了近代民主思想的曙光,意义极其深远。连环画《一代真儒——戴震的故事》以戴震生平经历为线索,以戴震治学、为人为主要内容,突出清代中期乾嘉学术的代表人物戴震的学术成就
作者陈计中以十分扎实的学术功力,力图根据传主马致远的词曲、小令、散曲、戏曲作品及其他方面的历史、文学知识,来还原当时的历史风貌、历史环境和人物,乃至传主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作者旁征博引,将自己诸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关于诗词、词曲等鉴赏方面的感受融入其中,使《西风瘦马(马致远传)》这部作品显得丰富、生动,可读性也较强。
本书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主题项目,由杭州市 联合人民网、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策划实施。本书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节点,以教育为切入点,通过采访报道杭州从教三十年以上的名校长、名师的教育成就, 展现四十年来杭州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本书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主题项目,由杭州市 联合人民网、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策划实施。本书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节点,以教育为切入点,通过采访报道杭州从教三十年以上的名校长、名师的教育成就, 展现四十年来杭州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属黄山市屯溪区)人。他是我国清代 的哲学家、思想家、考据学家、语言文字学家。33岁前主要活动于家乡。自言17岁始立志闻道,刻苦求学,拜师于江永,切磋于师友,学问日进,著述颇丰。治学同时,还有授课、治水利,造福乡民之举。33岁后,避难京师,并为生计及学问奔波南北,交挚友,辩学术,名动京师,享誉海内。51岁以举人身份被召入四库全书馆,数年之间,纂修20多种经、子典籍。 终积劳成疾,卒于四库馆臣任上。他曲折艰难的一生不仅创造了丰富、巨大的学术成果,而且是思想界的一面旗帜,其批判理学、开启民智,启导了近代民主思想的曙光,意义极其深远。连环画《一代真儒——戴震的故事》以戴震生平经历为线索,以戴震治学、为人为主要内容,突出清代中期乾嘉学术的代表人物戴震的学术成就
《上海教师(第3辑)》旨在讲述上海教师的故事,弘扬上海教师的精神,书写上海教师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扎根学术,为教师而生。本辑精心设计了论坛、理论前沿、教师发展、课堂教学、 比较调查等专题,编选了《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教育经验的理论化与课程化:模型与方法》《教师 重要:美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视角》等14篇文章,关注教师职业特征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集学术性与专业性、实践性与综合性于一体。它的读者可以是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者,也可以是关注自身发展提高的各级各类教师,还可以是关注中国教师教育的 研究者和管理者。
《我的父亲萨空了》是一本人物传记。 萨空了(1907—1988),原名萨音泰,笔名了了、艾秋飙,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出版家、报刊主编、新闻学家,也是出色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27年开始在北京从事新闻工作,曾供职于北京的《北京晚报》、《世界日报》,上海的《立报》,新疆的《新疆日报》,重庆的《新蜀报》、《华商报》等报社。抗战时期,与梁漱溟在香港创办民盟机关报《光明报》;建国后,筹建《光明日报》、《民族画报》和《人民政协报》。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是新中国民族文化工作的开拓者。同时他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 领导人之一,曾任第四届、五届民盟中央副 。 《我的父亲萨空了》由萨空了长女萨沄执笔撰写,主要取材于萨空了日记、书信等一手资料,以及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资料
《上海教师(第3辑)》旨在讲述上海教师的故事,弘扬上海教师的精神,书写上海教师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扎根学术,为教师而生。本辑精心设计了论坛、理论前沿、教师发展、课堂教学、 比较调查等专题,编选了《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教育经验的理论化与课程化:模型与方法》《教师 重要:美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视角》等14篇文章,关注教师职业特征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集学术性与专业性、实践性与综合性于一体。它的读者可以是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者,也可以是关注自身发展提高的各级各类教师,还可以是关注中国教师教育的 研究者和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