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初版于1996年,在2008年进行了修订,先后重印了22次,是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领域引用率的著作之一。 本书在吸收当代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外语教学实际,对影响外语教与学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并对外语教学所涉及的实践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介绍和探讨,旨在为我国外语教师和外语教学研究者进行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提供全方位的参考与指导。 本书为新修订版,对原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增补,反映了外语教学研究领域新理论、新成果与新理念。 【出版说明】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 是基于 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 (Chinese Book Citation Index,简称 CBKCI)数据库的入选书目,将入库的 引用频次较高的外语研究学术专著,进行出版或者修订
本书是面向中学英语教师 (包括职前教师,即英语(师范)专业本科生、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以及在职教师〉的科研方法入门教材。本书选取了外语教学研究中从选题到成果的 10个核心议题,帮助零基础、缺少科研经验的中学英语教师掌握常用的外语教研方法,助力外语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提高教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十个章节,每章内容都围绕三个模块展开:第一,问题驱动:以案例引入,凝练科研难题;第二:解决方案:以技术赋能,提供解决文案;第三,应用拓展:以建议作结,拓展应用方向。
本书从 语言 叙事 文化 三个维度分享国际传播实践的心得体会,思考对外表达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跨越差异走好国际传播的 最后一公里 。第一章以媒体视角,从句法、用词、节奏、细节、修辞、标题等六个方面介绍国际主流英文媒体的话语风格;第二章概括中国时政话语的重要特点,从 外媒视角 汉学家视角 观察中国时政话语英译的难点;第三章聚焦中西 政府观 差异视域下的国际传播身份困境与突破之道;第四章浅谈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新闻写作、社交媒体运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延续作者一贯的视角与风格,细读外媒,详说翻译,希望能启迪更多的年轻读者投身翻译与国际传播事业。
《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汉英对照》是以大学生和教师为读者对象,特别是文史哲学科的大学生,为其写作论文提供关键词的中英文释义。所选300例文化关键词精选自"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已出版的图书1-7辑。按中文关键词拼音排序。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成果之一,每辑收录100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以中英文双语的方式进行阐释。这些术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核心价值,编写者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目的是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
【简介】 1.本书选取2018-2020三届上海市跨文化大赛、2018-2019两届全国赛及2020年部分省赛获奖优秀案例,一共25个,分公共外交、商务沟通、多元文化生活三个主题。 2.每个案例内容包括案例详细描述、矛盾分析和解决办法,由每个获奖学校撰写。 3.针对每个案例,由张红玲跨文化专家团队撰写详细点评。 4.张红玲老师作序,对大赛这些年来总的情况和案例开发情况做一个总述。 5.每个案例配有比赛时案例展析部分的视频(保密和版权原因,不包括答题部分)。 6.出版形式:纸质图书配"爱听外语"视频在线观看。单色。 【前言】 外教社杯 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经过五年的播种与耕耘,如今在全国开花结果。大赛以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人才培养为导向,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为高校师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跨文化能力风采、交流跨文
丛书专门为对英语语法有兴趣的学习者而编写,以丰富、实用的真实语料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考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学科在语法研究方面的成果,尤其是对语法本质的认识、语法现象之间的关联等方面的成果,系统阐释英语语法的方方面面。
《外国语言学研究方法》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根据《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中关于这一核心课程的概述、目标、内容、考核要求编写而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语言研究中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等相关方法与技术,了解并熟悉语言研究的原理、逻辑和学科程序,培养以科学的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 教材共设18个单元,包含理论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统计方法、论文写作规范与方法等模块。本书由语言学研究领域著名专家担纲编写,深入浅出,权威阐释,同时十分注重课堂讲授的可操作性,设计丰富、多样的课题讨论与课外练习题,在教学互动中促进研究方法的理解、吸收与运用。
《文学能为共同体做什么?》是法国学者赛琳 吉约出版于2013年的一部思考文学与共同体关系的重要论著。全书包括一个导读、正文三章与一个结论。在导读中,作者解释了撰写本书的动机: 共同体的政治、哲学、诗学含义在当代变得晦暗不明 ,这一结果召唤作者 从巴塔耶、布朗肖、南希的论著提出的问题出发,去重新理解与思考共同体问题,令其向文学和诗歌敞开,因为共同体也经常出现于文学和诗歌中 。换言之,在共同体的传统意义 包括宗教、政治、神话维度 枯竭的今天,作者尤其意图借助文学,来赋予共同体概念以全新的涵义。在正文三章中,作者正是从巴塔耶、布朗肖、亨利 米肖、勒内 夏尔等人的写作出发,通过受这几位作家启发的四个场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共同体问题,呈现了文学 如何在一种共同体诗学中担负 缺席的共同体 [ ]如何重
《英语世界的 三国演义 研究》一书梳理了《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的研究历程及其独特性,探究了其内在发展规律,通过分析英语世界《三国演义》在文体、主题、结构及英雄人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其研究特点及背后的原因,展现了《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的学术史脉络。本书对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研究成果的整理,可为国内《三国演义》研究提供反观自身的镜鉴。研究中外《三国演义》跨文化异同及其背后的根源有助于促进海外汉学、比较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亦可为中国文学 走出去 提供经典范例。
《文学中的共同体 文学-政治介入的现实性》系德国著名学术出版社 Konigshausen Neumann于2013年出版的一部学术论文集。该论集由相关领域重要学者玛戈.布林克与西尔维季.普里奇共同主编,联合来自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领域的学者,从文学、美学与哲学等解释角度,历时与共时结合且带有鲜明跨学科性质地深入讨论 个体与共同体 危机与共同体 媒介中的共同体 和 共同中的文学与政治 这四组论题之下和之间的共同体主题,分析透彻、独到,相关研究结论科学性与思想性兼备,新意迭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尤其是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浪潮激荡相搏、危机与发展尖锐扭织的当下,具有强烈的启示性和现实意义。
英文原著为切斯特曼的经典翻译理论著述,作者把 模因 作为翻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单位,结合波普关于知识进化的图式,对翻译规范和策略进行描述性研究,把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贯穿起来,搭建了各级党组织充的翻译理论框架。译者傅敬民基本忠实于原文,流畅地将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以中文译作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象征符号与边界 象征符号与意义 象征、文化、共同体 共同体: 古典 传统与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废墟:一些被披露的神话 结论 第二章 边界的象征 引言 边界与社会变迁 仪式与边界 象征性逆转与自我意识 第三章 意义共同体 引言 共同体:结构还是象征? 象征符号与社会变迁 外观具有欺骗性 外观与变形 第四章 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 共同体是一种心理建构 象征过去 回应当下:族群与地域 共同体与身份 对立与边界: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 参考文献 译者简介
希利斯 米勒是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生前专研维多利亚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与保罗 德曼、雅克 德里达和杰弗里 哈特曼等人构成解构主义耶鲁学派,被誉为20世纪北美为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本书为其 共同体 专著之一 Communities in Fiction的忠实译本,也是国内首译。本书是一部饱含着伦理诉求的批评实例,开篇首先介绍了共同体的理论,随后用大量篇幅分别细读特罗洛普、哈代、康拉德、伍尔夫、品钦和塞万提斯的代表性小说,逐一分析了它们对共同体的书写。
本书是教育考试院牵头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团队配合《量表》制订的分量表,是《量表》2018 年出版后的补充和发展,与《量表》(2018)构成有机的整体。本书先简述了 《量表》的研制背景、理念和能力模型,阐达了典型语言活动、能力特征、翻译知识量表的研制目的、 内容及步骤;然后依次阐达了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口译和笔译的典型活动的概念、类别选取依据,展示并解读了这些典型活动分量表;接着对表达能力特征和翻译能力特征的概念及分量表加以阐述和呈现:再报告了口译知识和笔译知识的概念及分量表内容;最后回顾了 《量表》自发布以来的应用研究情况,并对《量表》在教材建设、语言测评、教学中的用途进行讨论和展望。
1845年,《法昆多:文明与野蛮》于智利首版,作者借一位阿根廷高乔将领 胡安 法昆多 基罗加的生平事迹,抨击当政的阿根廷独裁者罗萨斯,探讨文明与野蛮的主题。 《法昆多:文明与野蛮》并不完全是一本传记,而更像是一部社科著作。开篇便以大量篇幅分析阿根廷的地理环境,以及潘帕斯草原上成长起来的人民的思想、性格、社会生活等。在作者看来,1810年的独立革命是以欧洲文明为根基的阿根廷城市对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战争,而革命后殖民者被赶跑了,野蛮的乡村军阀们洗劫了城市,法昆多便是其中之一。他出身于圣胡安的一个普通家庭,之后成了大军阀,与罗萨斯结为盟友,对抗一切进步势力。罗萨斯当政前夕,与其发生分歧的法昆多遭到暗杀 此后,阿根廷笼罩在罗萨斯的 野蛮 阴影之下,苦不堪言。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罗萨斯终将灭亡,阿根廷人民
《从理念到课堂 小学英语新教法二十讲》简明地总结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些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由教学理论、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和教学例课六个章节组成。书稿内容是作者英语教学的经验总结,部分己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或作为专题讲座的讲稿,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教学与教研经验。本书既可作新教师入门培训之用,也可供有经验的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查阅之用,同时,本书也旨在帮助所有教师找到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切入点。
丛书集中了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国内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呈现了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文章,在此基础上修订更新,旨在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一批精选的文献,方便后学查阅研读。丛书中既有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综述介绍,也有具体的分支领域的开拓性研究,集中体现了我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界的研究成就。 本书分四部分。部分涉及语篇分析的发展、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阐释了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从语用、认知和功能的视角探讨了语言在语篇层面上的使用和功能,涉及语用预设和语用协调的语篇功能、人际意义资源和评价意义资源的语篇建构功能以及概念隐喻和否定结构的语篇功能。第四部分在批评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内探讨了话语建构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 中国梦 的话语建构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第2版)/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于2003年一次出版,2015年入选 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 数据库。作者以韩礼德和韩茹凯的非结构性衔接机制为起点和标准,探讨了哪些语篇特征是衔接特征,以及它们如何能够对语篇连贯做出贡献,并就衔接机制、衔接力、衔接原则、衔接关系类型、衔接理论的应用等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第2版)/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为第二版,增加了宏观连贯原则研究与多模态话语衔接和连贯研究,完善了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研究框架,进一步拓宽了语篇分析的思路。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社会科学的不同角度,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和历史学等去考察语言。自20世纪60年代发端以来,社会语言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引发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探究。 牛津社会语言学丛书 由国际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两位领军人物英国卡迪夫大学语言与交际研究中心的教授 Nicolas Coupland和Adam Jaworski(现在中国香港大学英语学院任教) 担任主编。丛书自2004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以来,推出了一系列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专著,可以说是汇集了这一学科研究的成果,代表了当今国际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水平。 我们从中精选出九种,引进出版。所选的这些专著内容广泛,又较贴近我国学者研究的需求,涵盖了当今社会语言学的许多重要课题,如语言变体与语言变化
本书稿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20YJC740008)。作者为黑龙江大学教授,在国内首次基于取效行为开展儿童语言实证研究,尝试建构语用能力评估体系。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儿童语用发展阶段实际上是取效行为阶段。作者在总结国外儿童语用发展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知识、语言和行为层面解读取效行为,并借鉴取效行为中目的和效果之间的关系,构建儿童语用发展取效行为理论框架,即儿童语用发展能力框架,在此基础上设计汉语自闭症儿童语用障碍评估量表。
图书名称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平衡语种样本视阈下时-体范畴的类型与共性研究 书号 :9787544681759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4-06-01 作者 :于秀金, 著 开本 :X16
本书是一部较全面系统论述新闻英语的学术专著,分 文体特征 和 范文评析 两大部分,共22章。它集新闻英语的标题、各类写作体裁及独具一格的词汇、语法、修辞等特色于一体,对报刊英语与广播英语之区别以及中英文新闻文体之异同也有所论及。本书的显著特点是既有学术价值又突出实用性,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紧密结合,贯穿始终,既有宏观层面的探讨又具微观层面的分析,相得益彰。
本书根据英汉乏词义动词的特质重新界定了乏词义结构,梳理了英汉乏词义结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了英汉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理据、概念化特征和构式功能,并从历史角度对英汉乏词义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本书逻辑严谨,分析细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语句法结构的认知,推动汉语认知句法学体系的构建;有益于揭示汉英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特征,促进对比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的构建;有利于提高英汉句法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本书是一本语言服务行业的实务手册,分八章论述了语言行业多元化的发展之道。第一章为序言,介绍了本书写作与出版的背景。第二章对多元化概念进行定义,探讨多元化对语言行业及译员的影响。第三至第第六章分别聚焦语言行业四种不同的多元化策略,包括语言业务多元化、非语言业务多元化、被动多元化和跨行业多元化。第七章分析了夹缝中求生存的独特多元化策略,列举了四个行业创新的典型案例。第八章为结论,作者基于各位从业者的经验分享,总结了多元化发展战略,梳理自由译员面临现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本书为自由译员提供了提升自身价值的独特视角,还为有意进入该行业的人提供了宝贵的指示和启发。
刘晓林、王文斌、谭仁山、陈文碧编*的《历史语言学视野下的英汉语序对比研究》采用历史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深入探究英汉语序形成的历史缘由,提出“昨天的词法和句法是今天的语序类型特征”的学术观点,这是对GiVon关于“昨天的句法是今天的词法”这一理论的拓展与延伸。全书在系统阐析为何“ 英语属于主语突出型语言,而汉语则属于话题突出型语言”的基础上,借用历时对比和共时对比相结合的方法,对形成英汉语序类型特征的形态句法基础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研究。本书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英汉语言教学实践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