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翻译世界 到 翻译中国 》收录了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自2004年以来在国内外会议上的发言、学术讲座的精选内容,国内外刊发的部分论文和专访以及少量序言、书评和随笔,其中有不少文章为首次发表。文集以前瞻性、指导性、概览性文章为主,包含大量具体案例和相关统计数据,系统论述了对外翻译工作对国际传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传播和翻译事业发展进步的见证与呈现。
《中英双语诵读道德经(珍藏版)》采用中英双语音频加文字形式,积极探索《道德经》这一中华经典的国际化传播。经典原文配有白话文和英文双语翻译,特别增设的导读和延伸阅读板块,为不同层次的读者理解原文提供拓展性的知识补充。作为一本双语音频书,本书英文部分由母语为英语的专业人士担纲配音,确保英文发音的精准地道,满足英语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原文部分则由专业中文播音员担纲领诵,高度展现了中文诵读之美,为青少年诵读《道德经》,用双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图书名称 :新文科语言服务学术文库:游戏本地化:面向全球数字娱乐产业的翻译 书号 :9787544678919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4-04-01 作者 :(新西兰) 美奈子 奥哈根 (Minako O Hagan) , (西) 卡门 曼吉龙 (Carmen Mangiron) , 著 开本 :AX16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当代西方叙事学前沿理论的翻译与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当代西方叙事学前沿理论译丛坚持以 基础性、权威性、前沿性 为首要选择标准,既注重学科建设的根本价值,又试图引领国内叙事学研究的潮流和走向。 玛丽娜 格里沙科娃、玛丽一劳勒 瑞安主编的《媒介间性与故事讲述》是跨媒介叙事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本书以 媒介间性 为关键词,涉及多种叙事媒介的文本实践,包括电影、文学、歌舞片、漫画、电子游戏、广告、摄影、电视和博客等媒介类型,从整体上勾勒了西方跨媒介叙事的发展现状。 尽管每篇论文侧重点不同,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在于这些不同媒介的叙事实践中对于多模态叙事策略和手段的具体运用,以及各种媒介手段之间的相互认知与影响,也就是不同媒介手段之间借用和移转的 艺格敷词 现象,展现了跨媒介叙事研究
本书从理论、实践以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新时代尤其是近十年来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概况。理论层面,本书不仅介绍了传统教学理论的新发展,还介绍了近年来兴起的新理论(如动态评估)以及国内本土化理论(如产出导向法、续论)的发展脉络。方法层面,本书涵盖了英语教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实践层面,本书梳理了近年来不同模式的英语教学以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概况。本书理论、方法、实践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适用于各层次的英语教师、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能够为广大外语师生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提供新视野。
对老年人语言现象及背后机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临床价值和社会效益。本书全面阐释了老年人在个体身心衰老及老龄社会背景下的语言交际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介绍了老年语言学的基本议题、研究方法、临床应用及其与老龄社会治理的关系,系统构建了老年语言学知识体系,同时对发展中国特色老年语言学提出了学科规划。本书对拓展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语言学知识、探究脑认知老化、服务老龄社会等均有参考价值,适合从事老龄科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师生阅读。
本书讨论语篇分析,共辑录文章二十篇(每篇为一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讨论语篇分析的理论问题,先从语义维度和结构层次上考察语篇结构,后着眼于语篇理解,讨论了语篇单位的层次和信息单位的构成。第二部分探讨如何分析叙事语篇,包括叙事语篇如何体现语境,如何取得衔接和连贯,并从语篇理解的角度探讨了语境线索和语句结构型式化的作用。第三部分研究语法和语篇的关系,即探讨语法如何体现语义,语篇对语法有什么要求,以及语法成分(如名词词组和动词词组)具有怎样的语篇功能,特殊语言单位(如辅句和Yes/No)具有怎样独特的语篇功能。第四部分研究语篇与认知的关系,说明文学语篇如何体现概念隐喻,而隐喻又如何引导语篇形成,促进语篇连贯,从而表达主题。
本书是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学术英语泛在学习模式构建研究 (批准号:19BYY232)的结项著作。本书基于对全国30所理工类高校8600余名师生的调查及需求分析,构建了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学术英语泛在学习模式,并通过两轮教学实验验证了其在学术英语词汇、学术英语读写、学术英语听说等理工科学术英语教学常见课型中的有效性。书中提出的理工科学术英语能力构念、理工科学术英语动态评估模式、语料库运用于教学过程及营造泛在学习环境等理念可为教师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活动提供切实指导。
本书聚焦清朝后期由传教士、外交官、海关工作人员等编纂的数十部英汉、汉英词典,从普通词典、专科词典和方言词典三个维度对它们进行分类评述,既探讨这些词典的宏观和微观结构,又分析它们存在的不足,同时还论述它们的作用和影响。由此,我国早期英汉双语词典编纂的简史被清楚地勾勒出来,来华人士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丛书集中了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国内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呈现了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文章,在此基础上修订更新,旨在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一批精选的文献,方便查阅研读。丛书中既有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综述介绍,也有具体的分支领域的开拓性研究,集中体现了我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界的研究成就。 本书重点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和功能文体学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共分为主要部分。部分探讨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重点探讨语言符号的特会符号的特性及其特征以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诸多问题,如多模态语法的研究知语言学的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关系等。第二部分是功能视角下的语法和文体研究,探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问题以及语言的文体问题,如语
图书名称 :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思想 书号 :9787544678810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4-09-01 作者 :刘白, 等著 开本 :16
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是国家表彰的重大对外出版工程。历时近30年,以汉英对照方式译介了112种中国古代典籍,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英译中国古代典籍的丛书。本书在研读《文库》各种图书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典籍英译的评论与研究,考察各种典籍的英译历史与影响,以条目形式介绍了《文库》各种图书的基本信息、中英版本、英译传播历史以及学界的评论与研究,展示了《文库》的出版宗旨、学术价值和重大意义。本书涉及许多重要的中国古代典籍的重要译者和译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倡导对《文库》客观、科学的认识,推动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学术研究。
图书名称 :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研究:20世纪20至40年代美国文学思想 作 者 :叶冬, 等著 条 形 码 :9787544666909
《汉字(英汉对照)》是外研社中国主题类产品,由著名语言学家冯志伟先生结合多年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与詹宏伟博士共同精心撰稿。本书以中英对照的形式,主要讲解了汉字的源流、六书(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和假借字)、汉字的部件构成、汉字的笔画和笔顺规则等,旨在为海内外正在学习或准备学习汉字的学生们、教授汉字的老师们以及汉字研究者提供一本翔实、有趣的图书。
《中英参照迦陵诗词论稿(上、下)》一书为中英参照本的迦陵诗词论稿,以1998年哈佛大学亚洲中心(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出版的《中国诗歌论集》(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为蓝本,收录作者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稿十三篇。 主要有:论苏轼词,论辛弃疾词,论周邦彦词,拆碎七宝楼台 谈梦窗词之现代观,碧山词析论,王沂孙其人及其词,论陈子龙词,常州词派比兴寄托之说的新检讨,由《人间词话》谈到诗歌的欣赏等。 作者摆脱中国传统之约束,结合了近年所读的西方文论,对于词之美学特质与词学之理论进行了探讨。
《牛津西方艺术史》系列共五册,涵盖了从古典时期到当代两千七百多年的视觉艺术演变历程,是理解西方艺术发展史的权威之作。该系列采用独特的模块化结构,结合了前沿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设计,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引人入胜的 视觉之旅 。 《牛津西方艺术史:视觉艺术的初创(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是《牛津西方艺术史》系列中的一本。本册探索了从基督教艺术萌芽(罗马帝国东西分裂前的最后阶段)到罗马之劫(1527年)这一漫长时期的艺术发展历程。雕塑和绘画依然是此时艺术表达的主要形式,本册还重点论述了祭坛装饰、泥金装饰手抄本、彩色玻璃和神圣艺术。此外,还探讨了世俗艺术的逐渐崛起,以及强调了版画在艺术作品普及中的关键作用。
【内容简介】 20 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研究 (五卷本)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结项成果。该成果也得到了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丛书以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的嬗变为研究对象,以宏阔的视角全面梳理了百年间美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轨迹,系统研究了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运动和流派的性质与特征,深入探讨了代表性文学家的创作思想、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科学阐述了美国文学思想体系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呈现了美国文学总体思想体系的构建和演变过程。丛书旨在通过跨文化视角来批判性审视和研究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丰富中国本土文学思想、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思想伟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卷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思想》刘白等著 卷二 《20世纪20至40年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哲学卷(中英对照)》以学生和教师等群体为读者对象,为其研读、理解和翻译中华思想文化相关内容提供准确权威、正本清源的参考。全书收录322条哲学类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核心词,按中文条目拼音排序以便于查找,并附有多种索引以满足不同需求。这些术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核心价值,编写者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目的是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哲学卷(中英对照)》一书是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 (以下简称 工程 )的成果之一。 工程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建立了由*、国家语委作为召集单位,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外交部、民政部、
束定芳和史李梅教授从认知语言学类的两种期刊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etaphor and the Social World中选取25篇文章,汇编成书。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语言中的隐喻、隐喻认知机制及应用,多模态隐喻研究以及社会认知层面的隐喻研究,囊括了隐喻研究的各个方面,使隐喻研究者能更好地了解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丛书集中了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国内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呈现了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文章,在此基础上修订更新,旨在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一批精选的文献,方便查阅研读。丛书中既有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综述介绍,也有具体的分支领域的开拓性研究,集中体现了我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界的研究成就。 本书主要探讨语篇功能和语篇分析,包含三个部分。部分讨论汉语主位的划分、主位和主语的关系、主位进程、主位系统、主题主位、汉语研究的功能倾向、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观察汉语的历史演变等方面。这一部分的 序幕 是马丁撰写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简史的译文,这是作者研究汉语的理论基础;收录此文,旨在让SFL的研究者,尤其是初学者对这个学派的来龙去脉有个初步的了解。第二部分讨论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的关系、语篇分析的
《中国国际教育:观察与研究2024》是国际教育领域的学术出版物,由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组织编写,是国际教育分会的年会成果、规划课题和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载体。本书基于我国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动态、新趋势,聚焦青少年全球胜任力培养、国际教育品质保障、国际教育课程理念、国际教育观察和全球教育回顾等主题,记录我国国际教育的最新发展与进步,汇编了来自国际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优秀案例和研究成果,包括二十余篇专业论文和国际教育行业细分领域的新动态,案例鲜活、数据翔实。 《中国国际教育:研究与观察》系列图书从2022年开始陆续出版,旨在梳理和总结国际教育的研究成果,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支持,是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国际教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报告2022》是由教育 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组编的系列皮书之一,旨在全面反映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发展成就和数据资讯,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本报告秉承 中国眼光,全球视野;速览历史,专注当下;忠于事实,证于数据 的原则,重点呈现 2020 2021 年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发展,是一部系统概述和分析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发展状况、基本特征和最新成果的报告。全书由主报告、专题篇、热点篇、国别篇、特稿篇和参考篇六大部分构成,主报告和专题篇聚焦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要素,热点篇、国别篇、特稿篇和参考篇关注国内外中文教育的热议话题和重大议题,既有国内发展聚焦,也有国际经验扫描,主题探讨和典型话题纵深观察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