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面向中学英语教师 (包括职前教师,即英语(师范)专业本科生、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以及在职教师〉的科研方法入门教材。本书选取了外语教学研究中从选题到成果的 10个核心议题,帮助零基础、缺少科研经验的中学英语教师掌握常用的外语教研方法,助力外语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提高教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十个章节,每章内容都围绕三个模块展开:第一,问题驱动:以案例引入,凝练科研难题;第二:解决方案:以技术赋能,提供解决文案;第三,应用拓展:以建议作结,拓展应用方向。
本书从 语言 叙事 文化 三个维度分享国际传播实践的心得体会,思考对外表达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跨越差异走好国际传播的 最后一公里 。第一章以媒体视角,从句法、用词、节奏、细节、修辞、标题等六个方面介绍国际主流英文媒体的话语风格;第二章概括中国时政话语的重要特点,从 外媒视角 汉学家视角 观察中国时政话语英译的难点;第三章聚焦中西 政府观 差异视域下的国际传播身份困境与突破之道;第四章浅谈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新闻写作、社交媒体运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延续作者一贯的视角与风格,细读外媒,详说翻译,希望能启迪更多的年轻读者投身翻译与国际传播事业。
本书基于六则课例探讨一组关键词。六则课例是"2017年浙江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得前六名的课例,其中两节是基于一则叙事文本的高一年级的课例,另有四节是基于一篇议论文的高二年级的课例。
本书是我社"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之一,解析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弗朗西斯 福山写于冷战结束后的著作《历史的终结与后的人》。福山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代表了人类意识形态演进的终点,是所有社会的终归宿,因此就是"历史的终结",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人失去了宏伟志愿,只剩下积累财富的空虚生活,是为"后的人"。该著吸取了柏拉图和黑格尔的思想,其观点对冷战刚结束时的局势有一定解释意义,但是该著出版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对其观点构成了有力的反驳。
《从 翻译世界 到 翻译中国 》收录了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自2004年以来在国内外会议上的发言、学术讲座的精选内容,国内外刊发的部分论文和专访以及少量序言、书评和随笔,其中有不少文章为首次发表。文集以前瞻性、指导性、概览性文章为主,包含大量具体案例和相关统计数据,系统论述了对外翻译工作对国际传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传播和翻译事业发展进步的见证与呈现。
《狱中札记》(1948)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该书论述了应当从经济关系与文化信仰两方面出发来了解社会。葛兰西解析了唯独俄国在1917年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而其他欧洲国家却并未走上这条道路的根源。 他认为社会中的掌权者之所以能持衡拥璇,正因为其执文化价值观与经济关系于股掌之中。这些执政者武力与操纵并施,说服多数人相信现存的社会结构合乎情理,且让人们相信这种社会制度符合民众的利益。要想社会真正实现变革,工人阶级必当反抗不公正的经济制度,同时需抵制支撑这种经济制度的观念及政治机构。
图书名称 :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词汇-语法 书号 :9787544641050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6-01 作者 :郑定欧 开本 :D32 页面 :92 装帧 :平装 语种 :汉文 字数 :78
希利斯 米勒是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生前专研维多利亚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与保罗 德曼、雅克 德里达和杰弗里 哈特曼等人构成解构主义耶鲁学派,被誉为20世纪北美为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本书为其 共同体 专著之一 Communities in Fiction的忠实译本,也是国内首译。本书是一部饱含着伦理诉求的批评实例,开篇首先介绍了共同体的理论,随后用大量篇幅分别细读特罗洛普、哈代、康拉德、伍尔夫、品钦和塞万提斯的代表性小说,逐一分析了它们对共同体的书写。
本书为束定芳教授主编的 基于认知理论的英语学习丛书 之一。作者借鉴了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image scheme)、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和国和学动态(force dynamics)的基本观点,从场景搭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语冠词和介词的语义和使用规律,对其形式、用法、功能和意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讲解,并对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在冠词和介词方面的较新的研究发现做了介绍。
丛书专门为对英语语法有兴趣的学习者而编写,以丰富、实用的真实语料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考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学科在语法研究方面的成果,尤其是对语法本质的认识、语法现象之间的关联等方面的成果,系统阐释英语语法的方方面面。
《比较文学导论》是比较文学领域的一本综合性指南。本书以比较文学领域理论性问题为框架,以学科演变为导向,阐释了学科历史及其现实应用。作品着眼于全球化、世界主义、后民族主义或跨民族主义语境下的比较文学,同时观照学科与电影和网络文学等其他可视媒体的交互和比较。 本书的前四章主要论述比较文学领域内广泛的理论性问题,包括文学间理论、去殖民性、世界文学等内容;第五到第九章则更加侧重上述比较文学理论的适用性,更多聚焦在关于主题、翻译、文学史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间的比较。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象征符号与边界 象征符号与意义 象征、文化、共同体 共同体: 古典 传统与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废墟:一些被披露的神话 结论 第二章 边界的象征 引言 边界与社会变迁 仪式与边界 象征性逆转与自我意识 第三章 意义共同体 引言 共同体:结构还是象征? 象征符号与社会变迁 外观具有欺骗性 外观与变形 第四章 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 共同体是一种心理建构 象征过去 回应当下:族群与地域 共同体与身份 对立与边界: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 参考文献 译者简介
本书重点探讨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涉及论文的选题、提纲的写作、开题报告写作、摘要写作、引言写作、文献综述写作、研究方法的选择、正文写作、结语写作、学术论文语言的特点、参考文献的规范等,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中的错误,指导学生写出符合学术英语规范的本科毕业论文,同时根据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研究方向,提供优秀的范文作为参考,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写出规范的英语学术论文,为今后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2001-2010年,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 ,引进出版了四十余部国外翻译研究名著,极大推动了我国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2020年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将陆续推出 翻译研究经典述著汉译丛书 ,从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 中精选已然在我国译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经典著作并陆续纳入更多富有学术价值的新作。本译丛将为国内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进一步推进我国翻译研究学术著述的汉译工作。 本书根据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的Translation Studies(Fourth Edition)译出。原作作为翻译研究的经典入门级读物,介绍了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翻译理论历史,探讨了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类翻译问题。本着 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译作内容忠实、语言准确、文字流畅,对国内从事翻译研究的广大读者必有裨益。
剑桥大学前校长布罗尔斯教授、英国前教育大臣克拉克、 PISA之父 施莱歇尔等倾情推荐! 本丛书批判性思维 PACIER模式 与剑桥大学合作开发,全面培养读者六种批判性思维技能。 解析理查德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却成功渗入到流行文化中,这是极为少见的。理查德 道金斯认为生物体只是 自私的基因 的生存机制,这种极具争议的观点影响了进化生物学近40年的讨论。《自私的基因》于1976年首次出版,此后不断再版,直到如今仍是一部集深入思考和敏锐观察于一体的著作。本书使用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巧妙地呈现了《自私的基因》中经常被人误解的观点。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方法:实践指导》是关于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方法的先锋专著,旨在通过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为语言规划研究设计一份实用的导图。本书的每一章都由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军专家所著,包括民族志、话语分析、Q方法、关联分析等内容,提供了关于如何进行课题规划、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等的详细指导,并为语言规划研究与公共政策相结合的范式提供了一系列有关公众参与的经验总结。本书既能作为研究新手的方法论入门手册,也可作为资深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者的案头参考文本。
C.S.路易斯1943年出版的著作《人之废》副标题是 从高中英语教学出发反思教育 。这本书论述了教育在塑造个体思维、改善社会方面的巨大力量(若做得不好,反之将损害社会)它涵盖了当时从科学世界观到哲学是非论争的所有内容。 路易斯的作品面向大众读者,在书中,他抨击了当下儿童教育中 认为价值是主观的 这一流行的观点。他强调,人类社会要蓬勃发展,人们就应当明白,事实上道德具有客观性,并且存在普遍的道德律。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现代语义学的内容非常复杂,涉及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维度和多层次的显著特点。《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语义学》通过86个问答的方式,选取了现代语义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各主要流派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等予以介绍,文字简洁,明白易懂。对语义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语义学》全面了解该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中 与 中庸 :不同凡响的生存智慧》是北京师范大学李春青教授写的 小书 ,主要围绕 中 和 中庸 两个概念展开。在中国古代,从西汉(前206 25)武帝时代(前140 前87)直至清代(1644 1911)的两千多年之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系统是儒家学说;在儒家的思想系统中, 中 和 中庸 属于核心范畴,与 仁 义 礼 智 信 心 性 诚 敬 等为数不多的概念属于同一层级,而且与这些核心概念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通过对 中 与 中庸 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演变的分析考察,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侧面切入儒家思想体系的内核之中,从而对其丰富意涵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和阐发。 在这本小书中,我们将按照时代的历史顺序展开对这两个概念含义生成与演变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它们所体现出的诸种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在儒学概念网络中的核心位置。
《外语教学方法与流派》在简要介绍每一种方法流派及其相关理论的同时,通过案例解析和对话交流等手段,引导教师多维度深层次地思考与每一种外语教学流派和方法相关的问题。每章着重介绍一种方法或流派,其编写结构基本上作如下安排:方法概述;典型课堂;案例解析;理论链接;对话交流。
1845年,《法昆多:文明与野蛮》于智利首版,作者借一位阿根廷高乔将领 胡安 法昆多 基罗加的生平事迹,抨击当政的阿根廷独裁者罗萨斯,探讨文明与野蛮的主题。 《法昆多:文明与野蛮》并不完全是一本传记,而更像是一部社科著作。开篇便以大量篇幅分析阿根廷的地理环境,以及潘帕斯草原上成长起来的人民的思想、性格、社会生活等。在作者看来,1810年的独立革命是以欧洲文明为根基的阿根廷城市对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战争,而革命后殖民者被赶跑了,野蛮的乡村军阀们洗劫了城市,法昆多便是其中之一。他出身于圣胡安的一个普通家庭,之后成了大军阀,与罗萨斯结为盟友,对抗一切进步势力。罗萨斯当政前夕,与其发生分歧的法昆多遭到暗杀 此后,阿根廷笼罩在罗萨斯的 野蛮 阴影之下,苦不堪言。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罗萨斯终将灭亡,阿根廷人民
《共同体》由英国学者杰拉德 德兰蒂(Gerard Delanty)所著,初版于2003年,再版于2010年,第三版于2018年面世,每一版都在之前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始终在共同体研究领域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对于国内读者亦有不错的参考价值。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将《共同体》(第三版)引进翻译出版,对国内相关研究有很好的助益。 随着现代社会的原子化日益加剧,人们对共同体产生了持久的怀旧之情,把它当作从越来越不安全的世界获取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源泉。共同体并没有消失,反而在跨国主义和新型个人主义的推动下重新焕发生机。德兰蒂首先批判性地介绍了共同体的概念,分析了西方乌托邦思想中共同体理念的起源,揭示它在古典社会学和人类学中的意义。接着,他在共同体主义思想和后现代哲学语境中考察这一理念的复兴,揭示和批判多元文化主义的复杂性,探究
剑桥大学前校长布罗尔斯教授、英国前教育大臣克拉克、 PISA之父 施莱歇尔等倾情推荐! 本丛书批判性思维 PACIER模式 与剑桥大学合作开发,全面培养读者六种批判性思维技能。 解析托马斯 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 资本主义是否自然倾向于公平分配财富?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皮凯蒂认为不然。他耗时15年收集全球资本及收入数据,在其畅销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利用这些数据来挑战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成熟,不平等情况会相应减少 的观点。他指出,资本主义会自然加剧不平等情况。对此,皮凯蒂有何解决办法?他认为应当在全球征收财富税,但也承认这一点很难实现。《21世纪资本论》反响强烈,评价褒贬不一,也再度激发了对如何解决财富分配不平等问题的热议。
本书讨论语篇分析,共辑录文章二十篇(每篇为一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讨论语篇分析的理论问题,先从语义维度和结构层次上考察语篇结构,后着眼于语篇理解,讨论了语篇单位的层次和信息单位的构成。第二部分探讨如何分析叙事语篇,包括叙事语篇如何体现语境,如何取得衔接和连贯,并从语篇理解的角度探讨了语境线索和语句结构型式化的作用。第三部分研究语法和语篇的关系,即探讨语法如何体现语义,语篇对语法有什么要求,以及语法成分(如名词词组和动词词组)具有怎样的语篇功能,特殊语言单位(如辅句和Yes/No)具有怎样独特的语篇功能。第四部分研究语篇与认知的关系,说明文学语篇如何体现概念隐喻,而隐喻又如何引导语篇形成,促进语篇连贯,从而表达主题。
剑桥大学前校长布罗尔斯教授、英国前教育大臣克拉克、 PISA之父 施莱歇尔等倾情推荐! 本丛书批判性思维 PACIER模式 与剑桥大学合作开发,全面培养读者六种批判性思维技能。 解析马克斯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该书著于1905年。马克斯 韦伯通过考察天主教徒与新教徒经济行为的差异,开研究道德伦理对社会生活影响之先河。他试图对影响经济行为的宗教信仰与实践进行单独研究,发现天主教徒获取商业成功的动力通常不如新教徒,因为在天主教信仰中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救赎。与之相对的,加尔文主义者则相信一个人能否被救赎是出生之前就由上帝预定的,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拯救一个被诅咒的灵魂韦伯认为,救赎无望的新教徒试图通过努力工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伦理促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