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工程控制论》(第三版)的下册。这一册共九章。第十三章讨论摄动理论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其中特别说明在飞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第十四、十五两章介绍控制系统在随机干扰下的分析和设计。第十六、十八章讨论了适应性控制系统的设计。第十九章介绍了提高控制系统可靠性的各种方法。第十七、二十、二十一这三章分别是:逻辑控制和有限自动机(第十七章),信号与信息(第二十章),大系统(第二十一章)。这些方面已构成工程控制论这门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书末还附有“有关中文著作目录选辑”,可供读者查阅。
传统材料研发模式主要基于实验“试错法”,其研发周期长、效率低,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范式变革和新材料数字化研发模式能有效地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本书基于计算、数据、AI和实验“四位一体”的新材料集成式智能化研发理念,提出了基于材料基因编码的新材料智能设计范式,从企业级新材料研发和面向科研的材料计算视角,重点围绕高通量材料集成计算、多尺度材料计算模拟、材料数据库、材料数据机器学习、新材料研发制造软件等介绍了新材料数字化智能化研发和设计基本概念、方法、技术和应用。本书同时也介绍了国产的高通量多尺度集成式材料智能化设计工业软件MatCloud+,并通过一些精选案例介绍了材料计算、数据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数字化研发方法技术在新能源、金属/合金、石油化工、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重点材料行业或领域的
本书着重介绍计算材料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普遍原理,为材料行为模拟计算提供全面的知识。本书在广泛的尺度上考察材料建模,从电子结构方法到显微组织演化,涵盖从原子尺度到介观尺度的全部关键方法,包括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蒙特卡罗方法、元胞自动机和相场方法等;对用于材料建模的基本方程,提供详细易懂的解释和总结性的数学背景知识;同时给出内容广泛的附录,包括材料学、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统计热力学和线性弹性等基本背景知识。
本书主要针对控制理论的一些重要分支,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瓶颈问题,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全书共分为17章,分别为:优化控制研究的概述与关键问题分析、逻辑控制系统中的未解问题、系统与控制中优化理论与应用的挑战与瓶颈、分布参数系统控制、数据驱动控制系统、自抗扰控制中的若干未解问题、非线性控制的几个瓶颈问题、时间与事件驱动的采样系统控制、系统辨识在信息时代的挑战和一些瓶颈问题、自适应控制的瓶颈问题、预测控制理论的瓶颈问题、随机控制系统中的若干瓶颈问题、不连续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开问题、时滞系统控制的瓶颈问题、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一个隐性瓶颈问题、鲁棒控制的瓶颈问题、怎样的受控对象更好控制;最后以附录的形式列出了征集到的部分开问题。
计算颗粒力学是以颗粒材料为研究对象,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颗粒物理、计算力学、软件工程等诸多学科的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考虑颗粒材料与流体介质、工程结构的耦合作用,对其共同组成的复杂颗粒系统进行高性能数值分析是一种可行的研究途径。为此,本书首先讨论当前计算颗粒力学的发展现状,然后系统地阐述颗粒形态构造、接触模型、宏细观分析、流固耦合、多尺度计算和相关计算软件开发等计算颗粒力学的基本方法,最后相对详细地介绍计算颗粒力学在极地海洋工程、有砟铁路道床动力特性和航空着陆器缓冲特性等方面的工程应用。
本书介绍了与Abaqus二次开发密切相关的脚本用户手册、脚本参考手册、GUI用户手册、GUI参考手册的常用内容,详细解释了常用脚本命令和GUI命令。其中,脚本命令提供了简单示例,GUI命令提供了详细示例,大量GUI命令的解释比帮助文件更为详尽。本书特别提供了笔者开发的大量学习、开发辅助工具,附完整源码,可帮助读者更快熟悉Abaqus二次开发,这些工具本身也可作为学习案例。通过研读本书,读者可以掌握开发内核脚本的方法,熟悉GUI开发方法。
本书以人工智能方法和生物组学数据分析为主线,阐述了人工智能中的群智能优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的基本原理,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算法应用于生物信息学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如蛋白质复合物挖掘、关键蛋白质识别、疾病基因预测、多种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数据与疾病的关联关系预测、circRNA-RBP结合位点预测、RNA甲基化位点预测以及药物发现等。本书系统收集整理了生物组学相关数据库,另结合应用问题,从人工智能算法设计到具体流程计算,再到结果分析,均给出了详细步骤,以上均是本书的特色所在。
本书系统介绍了知识图谱的概念、发展历程、技术体系、前沿技术与应用实践。在基础知识方面,本书囊括了知识图谱从源数据到产生决策的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分析了数据图谱和知识图谱的核心区别,介绍了图谱构建和知识表示等相关关键技术。在前沿技术方面,全面介绍了知识图谱自动构建、知识图谱融合和智能推理等问题和挑战。在应用实践方面,结合营销智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介绍了知识图谱在信息检索、推荐系统、可视化、问答机器人等场景下的实际操作案例。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领域,数值模拟方法是继理论解析方法、实验观测方法之后的又一*有力的研究、求解和设计的工具。本书首先介绍数值模拟基础:软件工程基础、程序语言和一种常用开发工具;然后从分析模拟软件中挑选两个应用*广的进行介绍,并配以丰富的算例;分析的目的往往是为了确认方案或得到更好的方案,*后对作者所在课题组开发的优化基础软件进行简要介绍。
本书内容是三维点云的核心原理、方法与技术,重点是点云模型的三维空间识别、理解与重建。全书上、下两册,分为四部分,共15章,上册包括点云获取与预处理、点云特征分析与计算和点云识别与理解;下册介绍点云重构与艺术风格化。本书为上册。
《Java核心技术 卷1 开发基础(原书第12版)》作为一本经典的Java开发畅销书,本书得到大家的喜爱并且热度不减,其很好特性如下:全面清晰《Java核心技术》分为I、II两卷,作为介绍开发基础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水下机器人设计与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介绍了FLUENT、MATLAB/Simulink、ANSYS、ADAMS等现代设计分析软件在水下机器人设计中的应用,并以作者及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水下机器人设计与分析方法。全书共十章,包括水下机器人结构及流线型设计、能源与动力、系统辨识方法、运动分析、底层控制系统、虚拟样机技术、路径规划与轨迹跟踪、仿生侧线感知及局域导航定位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是由第三届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编撰完成,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三版)。内容包括通论、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软件工程、数据库、人工智能、网络与数据通信、信息安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交叉学科等共12个方面、64个领域的8795条名词。每条名词由编号、中文名、英文名,以及简明扼要的释文四部分组成。词典*后有中文、英文和简略名共三组术语索引。
智能的概念和内容很多,其核心思想是模拟人或其他生物的神经系统,实现各种运算和操作过程,尤其是人的智能操作。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概论,讨论智能计算的类型、特征、发展过程和应用问题,并介绍和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这些学科主要是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第二部分是算法篇,介绍智能计算中多种不同类型的算法,详细介绍它们的计算步骤、特征、原理等有关问题,重点是讨论它们的定位问题。第三部分讨论智能的智能化问题,即这些智能计算算法在计算机和神经网络系统中的实现问题。第四部分是附录,对本书常用的数学公式、符号、名称及所涉及的一些(如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作简单介绍和说明。
本书为长城 心血管学会议用书,系统性、科学性地反映了有关心脏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管理,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问题与研究进展,冠心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策略。凝聚心血管各领域活跃在临床和科研一线的专家,就一年内的热点和难点发表观点,逐渐形成了\\\\\\\\\\\\\\\"精、准、前沿、深刻\\\\\\\\\\\\\\\"的鲜明特色,成为心血管医生期待的案头参考书和按年份收集的出版藏品。本书作为长城 心脏病学会议的配套专著,始终如一地推进和传播长城 心脏病学会议的宗旨和理念。本书与长城 心脏病学会议同步,持续地 中国心血管病学科的迅猛发展,强劲地推进了新概念、新理论、新指南、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国心脏病学领域的发展,凝聚了我国心血管疾病领域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和学者的心血、汗水、学识和智慧,着力解读和分享了 外心血管疾病
本书首先给出微型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着重介绍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及总线等部件的组成、特点、功能和工作原理;接着介绍两种典型的微处理器,即8086微处理器和MCS-51微处理器,同时分别对其存储器管理、程序设计方法(8086系统为汇编语言、MCS-51系统为C语言)、输入/输出接口(包括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及定时计数接口)及中断模式进行介绍;然后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介绍输入/输出通道设计技术,包括数字量输人/输出(并行和串行)通道、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及人机交互通道技术;最后给出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系统的综合设计实例。
本书从一体化数据处理链路的视角出发,结合前沿进展和研究热点,分别介绍了高光谱协同观测理论、几何和辐射一致化模型与方法、数据降维及融合分类技术与方法,并利用国产高分卫星数据进行了实验分析。全书共6章:第1章从遥感卫星载荷参主要数指标及其相互关系、应用导向的载荷参数指标优化、多源卫星及遥感器协同观测3个方面,介绍高光谱协同观测的主要理论方法;第2章主要针对多源遥感卫星图像协同中的几何一致化问题,介绍多源遥感卫星图像几何校正中的几何成像模型、几何正射纠正以及几何配准3个主要环节;第3章主要针对多源中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辐射归一化问题,介绍辐射归一化原理与流程、地表反射率反演、地表反射率图像辐射归一化模型与方法;第4章主要针对基于像元光谱的经典高光谱数据降维方法的不足,介绍空谱信息协同的高
《大夏史(上下)(精)》是一部富有价值的学术专著,该书论证了夏代历史的客观存在。时至 有些学人受疑古派思想的影响,还否认黄帝开创的文明时代,否认夏王朝和大禹的客观真实性,这样一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一下被砍掉了一小半。作者将神话传说、文献记载以及地下发掘考古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作者的实地考察,以其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丰富的资料,论述了夏王朝的客观实在性,从学术上有效地捍卫了“中华有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经典提法。
本书以宋本纂图互注礼记为底本,汇校唐石经、宋抚州公使库刻本、婺州蒋宅刻本、日本足利学校藏本等历代礼记版本二十余种,突出强调郑玄注,是礼记郑注文献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将较大程度地推动经学文献及版本目录等研究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