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流行病学》配套教材《流行病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2版)出版以来,得到全国各医学院校师生的认可和厚爱,均以其作为教学参考书和备考执业医师、硕士生、博士生的主要参考书。因此,有必要编写第8版《流行病学》配套教材《流行病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3版)。 该配套教材的编写坚持以总论为主;坚持紧紧围绕"三基"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原则,注重实例与应用的介绍。 本教材突出的特色是绝大多数章节的作者将是第8版《流行病学》教材相应章节的原作者,这为读者深入理解相应部分内容,掌握本章节的主要知识提供便利。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的配套教材,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与教学要求,有所增减。题型方面侧重选择题的编制,使学生提前熟悉和掌握执业医师考试的题型与难易度。其他类型配套教材,基本延续上一版风格,根据第九轮教材修订内容进行更新。
公共卫生是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我国卫生事业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其发展还不充分。基层服务能力不足、人力资源缺乏是主要制约因素。本教材不但系统介绍了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重要的经典理论知识,帮助读者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还详细讲解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对基层卫生工作者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效果。
本书为传染病学临床见习而设计,主要内容根据新形势下本地区的传染病特点而制定。采用专题见习和待查病例分析法相结合的形式。传染病中有很多疾病有共同的症状或体征,如发热、黄疸等。见习时可根据大纲要求,分为发热原因待查,黄疸原因待查等专题进行。每个专题见习时,通过病例示教或典型病案,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拓宽思路,全面思考,得出正确诊断,进而掌握基本的诊断方法。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进展,近10年来,治疗性疫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已取得大量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本书第2版在全面更新治疗性疫苗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经验基础上,加强了产业化、成品化的内容并部分拓宽至免疫治疗。全书共分两部分:总论部分从整体理论和技术方面进行阐述,概括了疫苗及其种类,持续性感染,治疗性疫苗的历史、理论和实验基础、动物模型,各种类型的治疗性疫苗,以及治疗性疫苗的临床研究、验证和质控等;各论则深入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性疫苗,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人乳头状瘤病毒、结核病、细菌持续性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性疫苗等。
《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内容、习题与参考答案。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与教学要求,有所增减。题型方面侧重选择题的编制,使学生提前熟悉和掌握执业医师考试的题型与难易度。其他类型配套教材,基本延续上一版风格,根据第九轮教材修订内容进行更新。
《预防医学综合实验学》依据*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验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为目标,整合了预防医学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公共卫生应急特色课程的全部实验教学内容,涵盖了卫生毒理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放射医学、公共卫生应急等多门课程。《BR》 本书内容共分为五篇、十八章按照基本概念与实验室工作规范、预防医学基本操作技术、预防医学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的顺序编排,适用于不同层次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实验从样品的采集、常用仪器的使用到各种有害因素的现场检测与评价、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以及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范例。基本涵
*在“十二五”期间对高校教材建设提出了“高质量,多样化”之要求,本教材就是依据这一精神,为适应不同的人才定位、不同办学层次而编写,编写思路为:以教学型、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为主体,立足于培养素质过硬、能力过硬,适合有基层需要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努力打造老师爱用、学生欢迎、有影响力的品牌教材。注重素质培养,强化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注重能力培养和教材的实用性。突出“三基”,内容“必需、够用”,注意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实现“宜教宜学、科学严谨”,克服传统教材“高大全”的通病。
1990年第43届卫生大会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WHA43.24)并且批准了1989年9月26日至10月2日在日内瓦举行的ICD第十次国际修订会议对在10年修订周期内对其进行更新的建议。 该建议在1996年于日本东京举行的WHO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年度会议上被投入运作,随后建立了指导进行更新的一个正式机制。按照这样的更新机制,每年进行较小的更新,如果需要的话,每三年进行较大的更新。 有关进行更新的更多信息以及更新内容的累积列表请见。今后的更新也将在该网址列出。 ICD-10第二版包含了第一版第三卷中作为补遗对第一卷的勘误表以及在。1998至2003年间生效的更新内容。
何星颖,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袁红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麻醉科主任。 本书针对舰船工作人员生活、工作及训练中常见的重要“伤痛”,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分析其病因、介绍其临床表现及适用于舰船工作环境的防治方法,对于保障舰船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能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全书共六章,包括概述、常用疼痛治疗方法、舰艇工作人员常见疼痛疾病的治疗3部分内容,重点介绍舰船工作人员常见伤痛的防治相关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便读者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的自由组合学习。
本教材在教学团队前期所编教材《卫生管理统计及软件应用》的基础上,弱化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基本统计方法的内容,强化了在平时卫生事业管理和医院管理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具体指标和研究方法,突出了军队医院管理统计中常用的指标,以及调查研究设计、综合评价、统计预测、统计决策、统计质量管理等在日常管理定量分析中需要用到的方法;每种方法均有翔实的案例辅以解释说明,理论简要清晰、实际操作性强,既阐述各种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又对卫生事业管理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进行拓展,注重统计思维和定量决策能力的培养。
总结近年来,医防合作模式下,疾控机构(结防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防控模式与机构职责,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开展现场工作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方法,编写面向不同基层单位的评价手册,具有 强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总结现场评价工作的实践经验,编写面向基层定点医院、疾控中心、实验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对象单位的现场评价指导和质控程序和办法,提供经典督导与技术指导案例。总结推广 合作项目现场评价与质控的办法,为各地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现场评价与质量控制提供借鉴。
本书以一年12个月里重要的卫生健康日为主线,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首席科普官” 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普及健康知识,为老百姓提升健康素养、预防疾病发生出谋划策。主要内容分为十二篇章,每一个月为一章,结合季节、时令特点,普及当月需要重点关注的健康问题。并且以中西医整合的理念,从两大医学体系去普及健康,涵盖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知识等,并且提供实用的疾病管理、健康养生方法,便于大众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为健康助力。另外,书中配相关科普短视频,读者既可以通过文字阅读,还可以收看视频,双渠道收获健康。书中也配有精美的图片,可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本书阅读读者对象为大众读者,旨在提升大众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本研究聚焦重庆作为评价对象,围绕传染病预防与控制领域所需应对的问题,利用前期研制的 公共卫生体系的定位和标准,对重庆市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体系的现状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通过这些尝试,一方面希望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系统性评价的研究框架和评价工具,另一方面可为实践领域的工作者优化公共卫生政策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矿物和岩石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矿物、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所有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历史记录,如很多药材就是矿物。本书旨在介绍地质学、矿物学、医学地质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地质灾害、有毒金属、石棉和煤导致的疾病与环境影响,从而促进人们 安全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科学应对地质灾害和环境危机。 矿物与人类健康属于地质学、环境科学和医学的交叉,是近年来新兴领域。本书可作为大学通识课教材,面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有助于提高科学素养,拓展地质学、环境科学、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现代教育。
本书围绕复杂网络上的社会传播和流行病传播两个方面六个章节展开论述。本书可为复杂系统、流行病传播、网络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产业发展情况和理论技术前沿介绍;也可作为公共卫生、系统科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教材和参考文献。
本书重点围绕传染病防控这一主线,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将琐碎而复杂的知识点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供广大公众和医护人员参考使用。全书共分为3个部分。 部分为传染病防控与护理知识,根据受众的需求特点分为公众篇和护理篇。其中公众篇共分十章,涉及传染病诊疗知识,个人、居家、出行、公共场所、返岗、就医、医学观察、特殊人群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共109个问题;护理篇则主要站在护理人员角度,面对传染病如何进行防控,以及医疗机构内培训涉及的护理操作技术、心理护理、患者的饮食管理等91个问题。第二部分为传染病防控与护理习题集,旨在强化感染防控相关人员对于重点、难点及易错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正确评估对于传染病防控和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三部分为常用感染防控技术操作视频,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
本书总结和分析了 进入21世纪以来的将近20年间,从SARS到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 的公共政策,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总结了各地区公共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并探讨了公共政策的创新。书稿内容涵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民众的影响及公共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政策;税收政策;养老保障政策;医疗保障政策;就业促进政策;社会救助政策;工伤认定政策;损害补偿与行为激励政策;个人风险保障政策;工伤责任风险转移政策;住房保障政策;公共福利与激励政策;社会组织参与慈善事业”的比较与创新研究,并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共政策的创新和重构提供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