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是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我国卫生事业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其发展还不充分。基层服务能力不足、人力资源缺乏是主要制约因素。本教材不但系统介绍了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重要的经典理论知识,帮助读者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还详细讲解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对基层卫生工作者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效果。
《预防医学综合实验学》依据*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验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为目标,整合了预防医学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公共卫生应急特色课程的全部实验教学内容,涵盖了卫生毒理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放射医学、公共卫生应急等多门课程。《BR》 本书内容共分为五篇、十八章按照基本概念与实验室工作规范、预防医学基本操作技术、预防医学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的顺序编排,适用于不同层次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实验从样品的采集、常用仪器的使用到各种有害因素的现场检测与评价、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以及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范例。基本涵
*在“十二五”期间对高校教材建设提出了“高质量,多样化”之要求,本教材就是依据这一精神,为适应不同的人才定位、不同办学层次而编写,编写思路为:以教学型、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为主体,立足于培养素质过硬、能力过硬,适合有基层需要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努力打造老师爱用、学生欢迎、有影响力的品牌教材。注重素质培养,强化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注重能力培养和教材的实用性。突出“三基”,内容“必需、够用”,注意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实现“宜教宜学、科学严谨”,克服传统教材“高大全”的通病。
在过去几个世纪,人们见证了抗击传染病取得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传染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大幅下降, 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但是,传染病的减少并没有普遍带来收入、就业机会和治理水平的提升,相反,迅速增加的人口以及规模 的城镇化正在冲击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加剧了移民、动荡以及产生 大流行病和传染病的风险。从这个角度说, 传染病的减少并不都是好消息。托马斯·博伊基在书中所讨论的正是人们在抗击传染病过程中面临的这一悖论: 健康日益发展,但发展的方式却令人担忧。传染病曾在 事务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它对现代 的演变、城市的扩张和各国经济发展的迥然命运影响深远。本书将讲述这些内容,但重点不是瘟疫如何卷土重来,而是瘟疫消散之后我们该如何发展。在人类社会抗击传染病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将会看到如下案例:达卡——低
由于传染病病原体的多样性、发生和发展的不确定性、传播的广泛性、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以及治理的艰巨性,传染病仍然是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仍然是 公共安全的重大挑战。随着 化进程加快,人员流动 为频繁,传染病防控与管理将会面临着 大的挑战。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 被上升为我国优先发展的国策。其中,“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病性疾病传播”。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推动了重大传染病防控与管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本书的主编发挥其在重大传染病防控与管理领域具
本书汇集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气污染与健康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团队近20年来的相关科研成果及方法学研究经验的结晶,相关各个章节均结合实际的研究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近年来大气污染与健康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希望对从事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学者、公共卫生一线的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专业上有所帮助。全书 章和第二章介绍了大气污染与健康的流行病学基本特征和研究设计,第三章至第八章围绕大气污染人群危害的不同健康效应终点,结合案例分析系统深入地介绍了相应的环境流行病学设计思路、数据分析方法和当前研究进展;第八章至第十章则分别对大气污染健康影响的疾病负担、经济损失及相应干预措施的 研究近况做了重点介绍。
全书共分十六章。 章至第四章旨在阐述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发现与确定、新发传染病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新发传染病疫情的应对与处置及其相关的关键技术。第五章至第十一章则针对近年来 关注的重大传染病疫情或能够导致 大流行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等进行了介绍,这些疾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埃博拉病毒病、寨卡病毒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分别介绍了经血液或体液传播的新发再发传染病,包括艾滋病、丙型病毒性肝炎和猴痘。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分别介绍了导致儿童感染并在儿童中广泛传播的手足口病以及病媒生物传播的莱姆病。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介绍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结合,并适当介绍了相关学科的一些新进展及研究成果.在内容编排上,注意由浅人深,难点之处配有示意图或照片。文字简明流畅,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适合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四年制、五年制本科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专学生、成人教育学生以及临床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本书介绍了病媒生物监测技术(蚊虫监测、鼠密度监测、蝇密度监测、蜚蠊密度监测、蜱螨密度监测、蚤密度监测、病媒生物病原学检测、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病媒生物控制技术(蚊虫控制技术、鼠类控制技术、蝇类控制技术、蜚蠊控制技术),灾后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灾害期间病媒生物监测与评价、灾后疾病的风险评估、灾区病媒生物控制等),病媒生物控制和保障(病媒生物应急控制预案、蚊媒传染病媒介控制、鼠传疾病媒介控制、蜱传疾病媒介控制、大型活动保障病媒生物防制、个人防护与中毒救治、社区宣传),以及病媒生物应急控制技能竞赛。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其重点在于研究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目的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及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是一门临床医学。主要内容分为传染病总论和各论两部分。《传染病学》理论部分按章、节编写,穿插了案例、链接、自测题和参考答案。实训部分按实训项目编写。
本书以一年12个月里重要的卫生健康日为主线,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首席科普官” 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普及健康知识,为老百姓提升健康素养、预防疾病发生出谋划策。主要内容分为十二篇章,每一个月为一章,结合季节、时令特点,普及当月需要重点关注的健康问题。并且以中西医整合的理念,从两大医学体系去普及健康,涵盖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知识等,并且提供实用的疾病管理、健康养生方法,便于大众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为健康助力。另外,书中配相关科普短视频,读者既可以通过文字阅读,还可以收看视频,双渠道收获健康。书中也配有精美的图片,可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本书阅读读者对象为大众读者,旨在提升大众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本研究聚焦重庆作为评价对象,围绕传染病预防与控制领域所需应对的问题,利用前期研制的 公共卫生体系的定位和标准,对重庆市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体系的现状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通过这些尝试,一方面希望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系统性评价的研究框架和评价工具,另一方面可为实践领域的工作者优化公共卫生政策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 疾病分类编码指南(编码技巧与案例解析)》依据 卫生健康委《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暂行)》、《 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 医疗保障DRG分组与付费技术规范》等规范文件,结合医院评审工作的 要求,组织省级医院及各市编码骨干,历时一年时间总结日常工作遇见的常见情况及难点,引经据典,图文并茂地试着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将日常编码工作遇到的问题跃然纸上。 本书发挥 疾病分类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供各级医疗机构参考使用, 有利于医疗信息的监督、临床路径、分级诊疗等工作的开展,提高浙江省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促进精细化、信息化管理。
本书介绍了鼠类防控工作的基本知识、防控理念、调查及监测方法、防控方法和场景应用。内容包括鼠类防控工作概述、鼠类外形及生物学特性、鼠的常见种类及鉴别特征、鼠传病原体及疾病、鼠类调查及监测方法、鼠类防控方
本书围绕“呼吸系统疾病与营养相关性”和“呼吸系统疾病营养治疗”两大主题来叙述。文中列举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炎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移植、肺部肿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11种呼吸系统疾病与营养的相关性,并分析了疾病状态下机体代谢改变以及营养治疗、中医药膳和运动康复的应用,同时通过具体病例分析加深读者对疾病及营养支持治疗的认识与理解。全书力求通俗易懂。适用于各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或有需求了解呼吸系统疾病营养支持的医务人员及其他群体。
该专著沿用了2002年人卫出版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的风格与模式。以文字描述为主,结合分析结果表格的方式,对2010-2013年调查内容与方法、调查人口的基本情况、中国成年居民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出发,不仅系统地介绍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技术,还用大量案例和实践证据,给学生呈现完整和系统性的传染病防治知识,以提高学生对传染病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深刻理解。本教材涵盖传染病防控理论和实践发展、常见新发和突发传染病、传染病的监测技术、传染病的现场调查、传染病的消毒方法和技术、疫苗接种及效果评价、传染病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新技术在防控传染病方面的应用,以及不明原因传染病的防控等。 本教材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组织来自 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临床医院等单位的传染病防控方面的 专家共同撰写,他们具有丰富的工作和实践经验。教材编写还得到 专家的帮助,他们高屋建瓴地对教材的撰写给予了悉心指导。本教材突出防控传染病的重点内容,体现实用
传染病曾被称为瘟疫,一直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翻开历史就会发现,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传染病的博弈史,人类始终勇于同传染病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在无数次与传染病较量的过程中,人类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着医学诊治、防控方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本书围绕“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这一主题,讲述人类对传染病认知探索的历程,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在传染病研究、治疗、控制与社会治理方面的新方法、新成就。我们通过系统了解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史,辩证看待传染病的存在,思考未来如何与传染病或病原微生物共处。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布病疫情持续上升,发病率居甲、乙类传染病前10位。本书主要内容包括8方面:布病的 流行概况与特征、流行病学新进展、病原学新进展、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新诊断标准、急性期和慢性期治疗原则、非典型布病诊断、防控措施。本书既包括了相关领域的 近进展,又增加了典型病例分析及图像。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布病疫情持续上升,发病率居甲、乙类传染病前10位。本书主要内容包括8方面:布病的 流行概况与特征、流行病学新进展、病原学新进展、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新诊断标准、急性期和慢性期治疗原则、非典型布病诊断、防控措施。本书既包括了相关领域的 近进展,又增加了典型病例分析及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