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医》全方位地对中医进行了解构,开篇就痛快淋漓地回击了歪曲、误解中医的观点,同时又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反思中医内部存在的偏差。上篇解释基础知识,中篇阐述理论,下篇则介绍方法。难能可贵的是,全篇保持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色,生动而有趣,活泼而自然。但以中医的博大精深、浩瀚微妙,区区二十多万字又岂能说尽道明?本书能做到的,只是在人们心中打开一扇门,一扇通往历史精华的门。
《辨证录》是一本综合性医书。清·陈士铎述(托名岐伯、张仲景所传),成书约为1687年。全书十四卷,附《脉诀阐微》一卷。内容包括内、外、儿、妇等各种疾病病证。分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700余证,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及方剂配伍,说理明白易晓,析证简要中肯,每于循乎常理之间突发反问,然后层层剖析、丝丝入扣,排除疑似、辨定本原。用药灵活切病,颇多经验之谈。但其辨证着重于症状的鉴别分析,而忽于舌脉的诊察。由于本书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后世刻本颇多,有些书商将其改名为《辨症冰鉴》等书名。
本挂图绘制了董氏奇穴与经穴在人体的详细位置,采用奇穴与经穴左右对照的形式,且对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的穴位单独绘图。董氏奇穴虽不像十二经络之循环不断,相接无端,但亦有一定脉络可寻,本挂图设计简洁明快,便于读者查找穴位。同时,董氏奇穴穴位的分布,在功效方面和十二经穴亦有一定的联系,本挂图配有说明书,对董氏奇穴的定位、主治及针法也进行了介绍,力图简单实用。 本挂图分为三个独立挂图,不易混淆,方便系统学习,且尺寸大,穴位清晰、准确,易于取穴。说明书中的解释说明文字基于临床,疗效肯定。
本书增加了白头翁汤、大半夏汤、大建中汤、茯苓饮、枳实薤白桂枝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续命汤、温脾汤等8首经方以及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六君子汤3首后世名方,还增添了个人经验方三黄四逆汤1首。全书共收录91余首常用经方和15首附录方。作为本次修订的特色,是增加了840项循证研究的结果。临证经验与循证医学是医学的科学要求和发展动力,与循证医学结合是经方医学的优势。本书推荐适应症均标明循证医学证据强度,以期客观、准确地体现经方疗效。
本书为中医医案汇编图书,是中医专家根据多年临床诊疗经验,结合大量中医文献编写而成。全书介绍临床中医常见案例的诊疗过程,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临床思考融会贯通,医案描述准确,诊疗过程详尽生动,可供中医临床医师或相关医务工作者学习参考。
本书对经典经方学术体系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学习到溯本归源的仲景经方理法,为中医的临床工作开拓了思路。书中追溯了经方源流,上篇阐释生理病理,中篇解惑六经病机,下篇辨明六病方机,构建了理法完备的“病机方机解伤寒”经典经方学术辨治体系。
本书首先以增强生命活力、完整有序的动静功法系列和系统的真气运行法理论,构建了真气运行学说的基本体系;其次穷究“三圣道”理论、天人一际的哲学底蕴,将真气运行学说根植于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化之中;*后,以数据翔实的临床总结、实验研究和病例实践、体会为验证,上下呼应,前后印证。
精选国内权威学术刊物中所发表的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包括辨证,治法,处方,按语等内容进行编撰。按语分析所选案例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发展,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机理,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处方变化,治疗结果和注意事项,以便读者了解国医名师的诊疗经验、学术思想与思辨特点。适合临床中医师,中医爱好者阅读。
中医导引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与针灸、中药、砭石、艾灸并重。导引距今年代久远,当下提起导引,大家想到的是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功法,但在医书古籍中记载的却是以一招一式治病的导引术式。因此,本书以服务临床为宗旨,以传承发展导引为目标,在旁征博引古今导引专著的基础上,凝练出与现代病症相对应的导引术式,旨在让更多的人接受从远古走来的导引治疗,发挥好中医导引在疾病 防、治、康 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主要针对导引的起源、大医对导引的认识、导引与体态的相关性、常见异常体态的问题、运动系统病症和内科病症的中医导引训练进行了详细介绍,力求在全民健康和体卫融合的大背景下为全民提供科学有效的中医导引训练,致力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治病求己的美好追求,助力 健康中国 的伟大征程!
作者行医十几年,深耕儿科,每日真实记录临床实践经验,编撰成书。本书精选作者临床中宝贵儿科经验,又不乏有育儿“金句”,文字通俗易懂,对于儿科临床实践有借鉴之意义。
《佛州汉唐跟诊日志——师从倪海厦先生见闻录》一书自出版以来大获好评,书中详细记述了作者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梅里特岛汉唐中医学院跟诊倪海厦先生的过程。作者能从一名资深计算机工程师跨行成为知名中医师,全拜此次跟诊所赐。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似乎个人努力较为重要,但师父领路却是先决条件,多少蹉跎岁月而难有所成者,皆因无明师指点。中医难,难在入门,故而此种第一手学习资料对有志学习中医者有极大借鉴价值。为此,我们计划出版第二版,主要在一版基础上补充一些医案医技,把作者跟师过程中一些核心医疗技术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服务读者,回馈社会。
大汉仲景,大宋窦材,本为异时瑜亮。前之《伤寒论》,立经方千年纪纲,后之《扁鹊心书》,传扶阳百世心法。然伸景为世所重,尊为医圣,窦师没于时光,人多不识。此书目的,正在披沙拣金,将《扁鹊心书》之扶阳精髓传于世间,以慰先贤济世慈心。 本书作者与《扁鹊心书》的因缘,可前溯十年,彼时同门张孟超师兄首次为他展示此书。初看其书,颇觉偏激,待沉心细品,只觉滋味无穷。后验之于临床,方知浑金璞玉,没于泥沙。窦师重灸,长于扶阳,术简效宏,屡起沉疴,然才高心高,睥睨当世医者。甚则仲景先师亦不入眼,我等后学,只可取泥中清莲,不可效习气之偏。 本书中作者对窦材的核心学术观点和医技予以辨证分析,令人从独特视角审视中医内核。由于窦材医术高超,却喜贬低仲景,二者实乃医界一时瑜亮,而盲人摸象,各见其偏,诸子泥执
本书作者为西医执业医师,自研《伤寒论》20年,出版多部中医类图书。作者本书借助《病理生理学》等西医书籍针对疾病目前的研究发现,对《伤寒论》原文逐条解读,力求用朴素、客观的语言阐述所知所觉所悟,据实推演医圣张仲景通过脉证特点所描述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最后转归的规律、基本机制及诊疗方法。绝对不能把西医诊断的某疾病的病名生拉硬拽与某经方捆绑在一起,需要实事求是的辨证的综合分析疾病的来龙去脉。在解读《伤寒论》的过程中,对于可能缺失文字或后人填补及个别错误的条文不会牵强附会,涉及脉象特点、针灸方法等基础中医理论不做赘述。
《伤寒论》是两千年来中医汤液学的基础。目前解读《伤寒论》一般都采取漫谈或者概述的方式来解读。《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一书用严谨专业的态度,本着完全尊重原著的立场,逐条逐句解读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汉代经学优选的成就是以经解经,完全用经书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解。本书也继承这一传统,在解读立场上本着严谨的态度,完全尊重医圣立场,绝不引入医圣不涉及的概念。力求将这本经典用现代人的语汇,清晰而准确的传达给今天的读者,为《伤寒论》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本书是杨维杰医师单穴针刺治疗临床常见病之经验总结。全书分两篇,理论篇介绍一针疗法的理论基础,临床篇以病为纲,介绍了内科、妇科、男科、五官科、皮肤、外科临床常见病症的取穴经验。本书理法皆备,选穴简单,临床效验,适合广大从事针灸临床的医师、医学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舌诊为中医的特色诊法,临床价值巨大。舌诊主要看舌质和舌苔,舌质就是舌头的肉质,舌苔就是肉质表面覆盖的一层苔藓样物质。舌质和舌苔均有重要的意义,两者缺一不可。看舌是医生平时诊病过程中,采集病史资料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很多时候,在患者对自己的症状特点描述不清的情况下,舌脉成了医生处方用药的主要依据。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同时擅长中医科普,个人自媒体影响力巨大,自媒体舌诊系列深受广大中医爱好者喜爱。本书特色:不仅对中医专业从业人员临床有所帮助,亦能为普通中医爱好者所看懂。受众面广泛。
《内伤学说讲记: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临床构建》是高建忠继《读(内外伤辨惑论)》《高建忠读(脾胃论)》之后的又一本学习李东垣学说的著作。作者基于《内外伤辨惑论》,试图去构建李东垣笔下内伤学说的理论和临床体系。书中文字立足于临床,以方、证、案为抓手,寓理法及内伤体系于方、证、案中。《内伤学说讲记: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临床构建》的出版,有助于读者对内伤学说的学习与运用。
《听历史讲中医》一书谨遵正本清源的原则,从包含但不限于的二十六史、通志类史著、通考类史著中,甄别和整理了古代医事制度、中医教育发展历程、中医传承和人才培养、历代医书目录,同时采用新颖的、结合现代学科属性分类的写作方式,厘清史学和中医学的学科范畴,所论皆有依据。书中中国古代医事制度的废立,我们可以借鉴如何立规矩、定制度;书中中医传承、人才培养,中医教育发展历程,细节发人深省;在关于大医名医,书中精选了21位对医学传承和后世影响深远的代表医家在医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趣事。这些介绍严谨又趣味盎然。同时,这本书中对于历代医书目录的整理,首先按照史籍出处划分,其次按照医经、本草、医方、针灸、养生、兽医、胎产等详细归类,层次清晰,整理全面。《听历史讲中医》适合历史爱好者填补知识空白,相关学
李可是21世纪中医临床大家,医术精湛,经验丰富,擅长以中药重剂救治急危重症。作者在多年研读《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的基础上,把李老分散的临床经验总结升华为系统的学术体系。本书内容按李可学术思想体系,分为经方、伏邪、病证关系、外感热病、内伤热证、火不归原、时辰辨证、大气下陷、培元固本、附子用法、小青龙汤、验方百首等专题论述。由于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编写成一本实用的“中医临床手册”,特就辨证、处方专题做了详尽论述。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医师阅读参考,也可作为中医教学参考资料。
本书以《四圣心源》为研究背景,将阴阳和五行带入自然现象和普通生活中,使得五行、阴阳理论不再玄乎难懂。用缜密、简洁、有趣的逻辑介绍了中医的整体理论——圆运动理论,可令读者迅速融入到中医的氛围里。紧接着,作者也对二十四脉和一些常见的中药进行了解读,让我们看到了更为完整和丰富的中医。最后讲述了用中医理论治疗疾病的思路和方法,能引领读者从理论顺利地走向临床。本书简述了作者首创的阴阳蜡烛理论,极具趣味的脉诊分析,和许多革古鼎新的观点。将中医道理用现代语言有趣生动地解剖出来,表现出了新一代学者对古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在中医略微停滞的如今,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极具创新和开拓精神的新生代中医学者,让我们看到了中医复兴的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张志远先生年已97岁高龄,是我国著名中医学者,从事教学与临床工作70余年,阅历宏富,被誉为“活字典”,日有所感,夜有所记,文辞畅雅,拔新领异,九百余条,皆系心血结晶,极可珍视,有重要价值。笔记简洁精当,内容包括包括医友经验、先父经验、师长经验、个人经验、古贤经验、个人验方、名家验方、经典探求等,反映了张志远先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学术思想,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深富教益。
《问中医几度秋凉》是一个中医世家“叛逆者”的自述!继刘力红《思考中医》之后又一部思考中医、感悟人生难得的佳作!《问中医几度秋凉》从回忆母亲中医治病开始,一路写来,有中医的神奇、有中医的道理、有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有人生的智慧、有豁达的胸襟、有现代人常常忽略的东西、有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张志远先生年已97,是我国著名中医学者,从事教学与临床工作70余年,阅历宏富,被誉为“活字典”,日有所感,夜有所记,文辞畅雅,拔新领异,九百余条,皆系心血结晶,极可珍视,有重要价值。笔记简洁精当,内容包括包括医友经验、先父经验、师长经验、个人经验、古贤经验、个人验方、名家验方、经典探求等,反映了张志远先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学术思想,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深富教益。
《辨证录》为清代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敬述。系综合性医书。14卷。约成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内容包括内、妇、外、幼等各科病证。分伤寒、中寒、中风……吃泥、胎毒等126门773证,约1479方。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并说明方药作用,以及配伍关系(略具后世“方解”之雏形)。每一证除有一个主治方外,多数还以双行小字形式附有一备用方剂,以资互参。全书说理明白易晓,析证简要中肯,用药灵活切病,颇多经验之谈。以“辨病体之异同,证药味之攻补”为特点,故称为《辨证录》。该书虽每以《灵枢》、《素问》、仲景、东垣诸说为立论根据,但师古而不泥古,其辨证尤重于症状的鉴别分析。《辨证录》有较高临床价值,可供中医临床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