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辞典》由李经纬,余瀛鳌,王振瑞主编
章次公,名成之,号之庵,江苏镇江人。我国杰出的中医教育家、临床家。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名医丁甘仁、曹颖甫及国学大师章太炎。行医后与陆渊雷等合办上海国医学院,并任教于中国医学院。对药物与医史亦颇有研究。长期在上海从事中医教育及临床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应召赴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同时,他又是最早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亚非团结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对中医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本书共分四篇,汇集先生遗著,辑为“医论篇”;整理诊疗病案,编为“医案篇”;谨选药物按语,作为“药物篇”;“缅怀继承篇”则是先生门人和有关人士所撰先生之生平、学术思想及学习先生经验的体会。书中次公先生“发皇古义,融合新知”的治学理念:“崇古不泥,博采众方”的临床实践:“革故鼎新,中西结合”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启迪和指导,在与古代自然科学交融、渗透、结合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是世界之瑰宝。本书以时代先后为序,为读者一幕幕揭开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帷幕。全书分为七章,勾勒了从先秦两汉到清代中医学术发展的历程,并强化了文化对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特别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哲学、科技与医学的交融,尤其是哲学的时代突破对医学理论突破的重要促进与指导作用,体现了“有大儒方能有大医”。强化了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凸显中医药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元素在历史上的过往,对当今的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提供平台与进一步的研究素材。
李士懋田淑霄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体系。本书为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的下卷,主要剑术专病治疗以及医案、医论。 部分为平脉辨证这一体系的实例印证,包括《平脉辨证治专病》《平脉辨证传承实录百例》。第二部分为医案选编,主要为《平脉辨证相濡医案》。第三部分为论文选编,主要为《平买辨证相濡医论》
全书共两卷,上卷综述三十卷,先介绍病症症状及治法;下卷载方299首,列出方剂中药物成分及服用方法。
《中医思维方法?方法体系卷》是作者 20余年来在对中医思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现代中医思维方法的研究成果,明确了中医思维方法的相关概念,首次提出了中医思维方法体系框架,系统论述了中医思维方法的哲学基础,以及经验思维、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直觉与灵感等思维方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求异与求同、正向与逆向、隐喻思维、溯因思维、顺势思维等思维方法,并全面阐述了中医临床全过程的思维方法问题。
本书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铅印本为底本,针对《黄帝内经·素问》所有原文,以原文独立篇章为单元,分为导读、校注、释义、知识链接四个模块,综合古今文献、理论、临床以及实验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当代诠释学方法,从原文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讲对了还是讲错了、为什么说讲对了还是讲错了、讲的内容现代有什么样的价值等5个层面进行分析,既要搞清楚原文所讲内容的思想渊源、临床及日常生活实践经验基础,又要搞清楚原文所讲观点、理论的后世演变、科学内涵(与现代相关科学的融通)、现代研究以及在中医临床、养生乃至指导社会生活的价值。
时振声教授是我国中医肾脏病奠基者之一,在我国较早建立了中医肾病学科,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仍指导着今天肾脏病的临床研究与诊疗实践。本书是其学生在传承和发展时氏肾脏病中医诊治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了中医肾脏病常见症状的诊断及辨证要点,并更新了各类肾脏病的病因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等中西医内容凝炼而成。本书全书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适合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
张仲景是生活在我国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从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出发,结合临床实践,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中医对急性热病和部分疑难杂症的诊治经验,写出了千古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完善、发展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开创了祖国医学六经辨证的先河。 近两千年来,仲景学说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流派,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迄今《伤寒杂病论》的各种版本已达700多种,研究仲景学说的专著已有1500多种,公开发表的各类论文近4万来篇。一个医学家,能如此感动人类、影响社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钱超尘、温长路编著的《张仲景研究集成(增订版上中下)(精)/中华古代名医名著研究集成丛书》多方面地汇集了仲景生平家世、学说起源、学术精华、研究应用、传承发展等浩繁博大的
《图说中医药文化史》是 图说中医药文化 系列丛书中的一部。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编写中医药文化通史,旨在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医药历史、总结中医药文明、发掘中医药人文精神,从中医药的视角认识中国文化。本书对中医药文化的概念、定义、内涵、外延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诠释,同时通过大量的考古、文物、书画等珍贵历史图片,对中医药文化进行图文解读,这在中医药文化通史的编撰上独树一帜,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图说中医药文化 系列丛书包括《图说中医药文化史》《诗说中医药文化》《典故里的中医药文化》三本书,从不同视角来阐述中医药文化,史料翔实、文笔流畅、脉络清晰。同时引经据典、纵论古今、图文并茂,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历史长卷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中医药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颇有助益。
本书将历代本草的药物条文下注文中,将所引用《诗经》词句中动植物的名字,罗列在一起,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草类、木类、兽禽类、虫鱼类、果类、菜类、米类进行注释。每个药名先录《诗经》篇名,次录《诗经》
《明哲保身 徐文兵说成语里的中医智慧》 “明哲保身”一词出自尹吉甫的诗篇《烝民》,记载于《诗经·大雅·烝民》中。原文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是一本表面上讲成语,实则说透正确的防病治病之道、让我们好好活着的明心见性之书。比如,通过“塞翁失马”的故事,我们知道自己和亲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而普通人喜欢争名逐利,得物则喜,失物则悲,这往往是易患病又迁延难愈的重大原因。又如“修身养性”,告诉我们什么才叫养生,什么是正确的生命观——首先是贵生,然后追求生命的量,其次追求生命的质…… 《黄帝内经的智慧》 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但其实多是不肖子孙。为什么现在年过五十的人动作皆衰的不多,猝死的多?到底是天时、人世变化,还是我们失去了顺应时世变化的能力导致早衰呢?现在,很多人接近活得神魂颠倒,所
中医眼科学是是中医临床学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上利用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体内脏腑经络的功能关系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眼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辨证、治疗与预防的专门学科。它的任务是防治眼病,维护人体视觉器官的健康。中医眼科,是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眼科学历史悠久,其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萌芽、奠基、独立发展、兴盛、衰落与复兴五个阶段。近代,随着西医眼科的传入,出现了一批系统学习过西医学,并有中医家学渊源者,他们开始致力于对当时传入的西医知识进行及时介绍,同时又不忘继承和总结传统中医学。因此,中医眼科学表现为明显的中西并举的特点。中西医的广泛交流与相互比较促进了在眼科解
推拿疗法运用得当,不仅可以解决儿童的健康问题,还能用于成人的健康管理。本书列出了上千种大家可能遇到的各种不适或疾病,几乎囊括了你可能需要查找的疾病;让众人明白“病”是怎么得的,如何判断病位与寒热,疾病与经络是什么关系,如何选用穴位及穴方,如何正确使用推拿手法;绘制了人体经络在不同部位的循行图,帮助大家轻松找到病位,选准穴位,坚持推拿,吃对食物,保养到位,一推就好!本书介绍的推拿疗法,一人学会,全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