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杂病论》又超越《伤寒杂病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书读物。《思考中医》自2002年出版以来,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波中医文化热潮,不断加印,并根据需要再版三次,此为第四版。第四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做了修订,使之更加完善,内容质量得到提升。作者新撰写的万字长序,回忆了当年撰著出版本书前后的故事,并
筋膜学(fasciology)是源于中国的原创性科学理论体系,主要以筋膜与寿命为轴线诠释人体在进化的过程中,由全身的结缔组织所构成的软性筋膜支架,是功能细胞发挥正常功能的“土壤”,提出了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 筋膜学已成为提示中医主要核心科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科学中医”。筋膜学打破了中医与西医的界限,既为传统的中医经验医学等提供了现代科学理论支持,也为现代医学生物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筋膜学集合中国古代智慧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架起了中、西医研究互通的桥梁,使中国传统医学获得了贴切的现代科学诠释。独特的筋膜疗法可以快速提升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和脏器功能,对各类常见现代病、疑难杂症、甚至肿瘤的防治等均有独特的功效。
本书是根据著名中医学者李阳波老师在广西中医学院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主要内容是讲述“五运六气”这一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当中。
新冠疫情暴发后,仝小林院士先后担任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组长、中央援港抗疫专家组组长等职,先后辗转“四省十二地”指导中医抗疫工作,主持制定了第三版至第十版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的中医部分(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仝院士在武汉抗疫期间,在国内首次提出从“寒湿疫”角度辨治新冠感染的诊疗策略,并在后期的诊疗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完善“寒湿疫”中医诊疗体系,最终形成了本书。本书描述了仝院士对中医疫病的独到认知,详述了寒湿疫“郁-闭-脱-虚”四期分治体系,并以诸多临床案例佐证了理论体系。本书或可补充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膜原九传等传统外感病辨证体系之不足,或可弥补疫病体系中缺乏“寒湿疫”辨治体系之遗憾。
陆懋修所著的《世补斋医书》,包括六大部分:《文》16卷为医学论文集,集中了陆懋修的医学观点,内容涉及广泛。其主要内容是论述司天理论、伤寒学说、六经病方说、温病、瘟疫学说、各科疾病以及对各家学术观点的评价。《不谢方》一卷记载了陆氏自创的28个方剂,大多取法伤寒,而用药又比较平和。多以祛邪为主,绝少补益之品。《伤寒论阳明病释》四卷记载了陆懋修对阳明病的见解。前两卷是陆懋修依据《伤寒论》原文对阳明经病、阳明腑病所作的发挥,后两卷是陆懋修总结了前人对阳明病的论述而作的集解,分为阳明经病集释、阳明腑病集释。《内经运气病释》九卷(附《内经遗篇病释》一卷)是陆懋修依据《内经》有关运气的论述而作的注解和发挥,在深入研究了运气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十年一气之大司天”的观点,说明在一定的时期内,可
杨维杰作为董氏奇穴董景昌的亲传弟子,得其真传,在针灸领域成绩卓然。作者精研针灸临床40余年,长期以来,遵古法传统取穴,用穴少,不针痛处,研创出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一针疗法”,特点为远处取穴,并以四肢为主,方便而安全,且见效快。本书是作者几十年临床针灸工作的经验结晶,将人体分为不同的区域(区位),运用全息理论和易象八卦的原理,对人体施以针灸治疗方案,重点介绍了其临床经验对穴,包括董氏奇穴和常规针灸。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康平本《伤寒论》被业界公认为优选限度地保留了《伤寒论》原貌。本书根据邓志刚先生讲解康平本《伤寒论》条文的录音整理而成。邓氏讲解特色鲜明,不仅讲透了每一条文内在蕴含的医理,对经方的应用讲解更是精准到每一味药证,其精于经方临床,每每小小经方起沉疴,屡获桴鼓之疗效,令人叹服。相信本书一定能让热衷于中医临床的从业者有醍醐灌顶之感。
《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试图用明白的道理、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比喻让读者领略中医真实的一面,使读者从中能洞悉脏腑的奥秘、发现疾病的本质、探究治病的方法。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曾真正地认识它。
本书系统整理了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的临床经验及针灸治疗特色,全书按照疾病分类,共分为7章,包括头面躯体痛症、中风、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等,可供中医临床医师参考,亦可供医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
本书乃国医大师朱良春得意门生之一马继松老中医50余年临证经验总结。全书共分四卷,卷一为医论医话,卷二为方药发微,卷三为临证警示,卷四为治验有得。本书通过马继松老中医经手的百余病例深入探讨了古方、经方的现代运用,分享了六十余种疑难杂症的治疗心得体会。案例记载详尽生动,按语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医案中的处方师古而不泥古,因人因病而灵活化裁,有很强的实用性。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文过饰非,对自己的失治误治案例作了全面深刻的反思和剖析,为后学者少走弯路提供了宝贵的前车之鉴。本书对中医同行或学子拓宽专业视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作者跟随著名经方大师江尔逊学习的学术结晶。江尔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承淡安及伤寒大家陈逊斋、陈鼎三的学术传人,是乐山三江伤寒学术流派的创始人。书中所载75个学术问题,是从跟师期间的专题讲座、答疑解惑、火花拾零、学术思想拾贝、日常交谈及临床侍诊典型病案记录中提炼的,因而拥有原始性,通过作者的论述讲解后,一个个都以完整、鲜明而实用的形态呈现出来,因而极具启迪意义和实用价值。本书还以独特的传承整理方式,对一个临床大家的学术精华进行了深度提炼和全面阐释,从而为学术传承方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形式。
本书讲述了作者由院校学子融入民间,传承中医,到走一条独特的中医普及之路的经历。作者将学医过程中的迷茫、跟师解惑、寻访明医、读书临证的点滴经验与感悟汇集一处,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将精深的医理、灵活的治法、效验的汤方、神奇的中药,以及中医人不断勤学求索的精神毫无保留地介绍出来。书中观点新颖,行文流畅,悟性闪烁,灵机满纸,篇篇皆是用心之作,字字尽是悟性之语。这部点滴医学心得的汇集之作,雅俗共赏,原汁原味,属于中医普及读物中的难得佳品。无论是临床医师、院校学生,还是中医爱好者、初学者,皆能在轻松阅读之中学到大量中医知识,提高对中医的悟性。
《傅选刘渡舟医案笺疏2》全书选取刘渡舟门诊医案,逐一注解、阐发,说明诊断辨证依据,所用成方,加减理由等。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38年,刘渡舟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1956年,刘渡舟到北京中医学院参加中医教学工作。先后任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匮教研组主任。著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契要》、《新编伤寒论类方》等书。临床善抓主证,擅用经方,认为抓住主证,不但是辨证的关键,而且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具有带动全局的作用。
《疡医证治准绳》又名《疡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为王肯堂《证治准绳》中专述疡医部分,系汇集整理前代外科著作的一部较系统的著作。本书共六卷,卷之一首列痈疽病源、诊法、治法等十六则,为疡科总论;卷之二为溃疡、久漏疮及痈疽所兼诸证;卷之三、四简述身体各部不同部位痈疽证治;卷之五为诸肿以及较难治之皮肤科疾患;卷之六为损伤,包括金疮跌仆、破伤风、诸虫兽螫咬伤等。本书详细分门、广收方剂,并多注明出处。从卷之二起各证首列诊治法则,继而广辑众方,详叙证治并附王肯堂本人外科经验方。本书收录方剂共一千一百余首,其中有不少方剂确具实效,至今对外科临床和研究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