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伤寒论》《金匮要略》内容为基础按证候分类编写,共总结归纳了340余条证候,突显了仲景临床辨证施治中“证”的核心理论和地位,贯穿了理论、治法、方药及应用的临床过程,较符合目前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及诊疗方式,便于指导仲景学术的临床应用。全书共14大证类,分十四章,包括表证类、胸膈证类、肺证类、大肠证类、心证类、脾证类、胃证类、肝证类、胆(少阳)证类、肾证类、膀胱证类、经脉证类、血证类及其他证类。每一证类下又分若干证候,具体证候条目下分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应用、病案选录,相似证候及治疗列表鉴别。
本书倡导中医重视脉诊,对《伤寒论》之纲目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等等所列,以 辨 病脉 为纲。进行从脉诊为切入点的解读,回归《伤寒论》之原点。以临床实践为依据,总结 八纲六经脉法 解读《伤寒论》之 六经辨证 。创立 八纲六经脉法 之 宏观脉图 微观脉图 对《伤寒论》之方脉进行解读。以 八纲六经 为纲,以 经方 为目进行分类。以宏观脉象对《伤寒论》之八纲六经进行辨证,以微观脉象对《伤寒论》之症因、病机、气血阴阳、病理产汤及病因、病理及进行辨方证及疾病诊断。以期达到 诊脉知病 、 一脉一方 的诊疗景界。 书中对每一常用 经方 进行六经归类下的详细脉诊解读,对 经方 内在脉象内涵进行分解,读者可据脉对 经方 病机及组方深入理解,并可据不同 脉象 异同进行灵活化裁。做到 指下澄明、心中了了 。
本书融会古今中外《素问》研究的成果,结合作者的研究新知,对每篇原文分为导读、原文、校注、释义与知识链接 5个板块,围绕原文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讲对了还是讲错了、对错何以判断以及所讲内容的现代价值5个层次,从哲学文化与自然科学两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力求回归中国文化本源,融会古今科技知识,贯通中医理论临床,寻找中医思维钥匙,启迪学术未来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启迪和指导,在与古代自然科学交融、渗透、结合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是世界之瑰宝。本书以时代先后为序,为读者一幕幕揭开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帷幕。全书分为七章,勾勒了从先秦两汉到清代中医学术发展的历程,并强化了文化对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特别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哲学、科技与医学的交融,尤其是哲学的时代突破对医学理论突破的重要促进与指导作用,体现了“有大儒方能有大医”。强化了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凸显中医药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元素在历史上的过往,对当今的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提供平台与进一步的研究素材。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和心理学的分支学科,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在中医学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知识,突出中医特色,其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本卷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医心理学理论的历史发展;论述了运用中医理论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及现代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过程,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探讨了中医心理学的阴阳睡梦学说以及中医心理学的人格体质学说;并围绕常见心身病症的特点及诊疗问题进行阐发,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危机心理干预、临终关怀等;论述健康、亚健康视野中的心身关系;研究医患互动、临床沟通中的心理问题。鉴于心身问题被许多相关学科所关注,国内纵贯古今、融汇东西、兼顾多学科的著作尚不多见,故可作为所有对人的心身问题感兴趣者的案头之作.
禁忌是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医学禁忌是病家与医家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医禁忌学》是一本有关中医禁忌的学术专著,是具有原创优势的文化资源。本书分为总论篇、各论篇和附篇。总论篇论述中医禁忌学的概念、范畴、价值,以及中医禁忌源流、形成与发展,并重点阐述中医禁忌学的理论基础、各家学说、任务,包括中医禁忌学学科建设的设计等,为本书的核心部分。各论篇,分别为治则治法禁忌、中医药物禁忌、中医方剂禁忌、中医病证禁忌、针灸推拿禁忌和中医养生禁忌等。附篇收载了中医禁忌文论选要、方剂索引和主要参考书目等。
芳香中药的发现和芳香疗法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关芳香中药的记载则散佚于书籍中,未见专论和专著。本书通过搜集整理中医古籍及近年有关文献,结合编写者的研究成果,首次明确提出了芳香中药学的学科概念,全书共分为总论、常用芳香中药、芳香中药药理学、芳香中药化学、芳香中药制剂学、芳香中药材的产地、采收、贮藏与栽培六章。从常用124种芳香中药的性能功效、种植栽培、药理毒理、化学成分、制剂等方面全面总结了芳香中药的特性和规律,初步构建了芳香中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国内部全面系统论述芳香中药学的专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作用。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王洪圖教授到日本進行學術交流,得到日本友人小曾戶丈夫先生所贈《黃帝內經太素》 二十五卷摹寫本。該書爲小曾戶丈夫監修,永田忠子模寫,其母本便是著名的仁和寺古鈔卷子本。在當時國內學者無緣親見仁和寺原鈔的情況下,該摹寫本的寶貴可想而知。此後,我們以此書與蕭注《太素》對勘,發現不僅可補蕭氏蘭陵堂本所闕卷十六、卷二十一,及卷二十二的兩篇,而且可補卷三、卷八、卷十、卷十二、卷十四、卷二十九等卷中的大量佚文。爲了讓更多中醫界同仁及中醫愛好者看到內容更完備的《太素》校本,我們對蘭陵堂本《太素》(二十三卷本)進行了重校,並補入上述原缺內容,於二〇〇〇年由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國內外部《黃帝內經太素》二十五卷點校本。 二〇〇三年,我有幸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錢超塵教授處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丛书”四个系列之一。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理论》《中药方剂理论》《针灸理论》和《养生理论》五个分卷。《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通过全面研读历代代表性医学论著,选取其中围绕某一概念或命题,较为精要地进行论证、阐述和辨析,且学术观点较为明确的章节或完整段落,按照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范畴进行分类;旨在全面展现中医经典与历代名家的原创性理论观点和独到临床体会,并对所选专论加以提要钩玄,力求要点突出,以促进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应用。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 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之“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 中医基础理论》选择历代代表性医学论著中阐释中医理论基本概念、重要命题的内容,将其纳入道法论
曹炳章先生医药兼通,又热衷医药书籍的收藏、著述及社会公益活动,因此一生著作宏富。除编撰出版巨著《中国医学大成》外,于医、药、公共卫生等领域皆有书籍刊行,并有大量论文散见于医药报刊。本书择取其影响较大或有代表性的书籍,包括医学诊断方面的《(彩图)辨舌指南》,外感病防治方面的《瘟痧证治要略》《秋瘟证治要略》《暑病证治要略》,药物考辨方面的《规定药品之商榷》《增订伪药条辨》《鹿茸考》,有关社会问题的《鸦片瘾戒除法》,以及外埠医药事迹的辑录《医界新智囊》等,另将《医药丛书五十六种》中所收录的曹炳章署名文章一并录入,以备参考,庶几可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曹炳章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医学轨迹。其余发表于各报刊上的短篇文章以及未刊手稿,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不再一一收录。
本书为全国优秀中医人才研修班项目策论的精选汇编,精选的策论由专家进行点评,使读者既看到优才学员的临证思辨能力,更可以通过专家的点评得到更多更深体会。
《30种现代疾病中医诊治综论》,是 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丛书 四个系列之一。《30种现代疾病中医诊治综论》选择中医药治疗有优势或特色的30种常见现代疾病,检索1949年至2017年期间相关公开报道与获奖成果,梳理现代医家基于临床诊治实践而提出的理论认识;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创新性的观点或学说,分别纳入 诊治纲要 名家心法 医论选要 之中,加以理论阐释和提要钩玄。
《医书汇参辑成(套装共3册)》包括:《医书汇参辑成(上)》、《医书汇参辑成(中)》、《医书汇参辑成(下)》共3册。《医书汇参辑成(套装共3册)》是一部综合性医著,凡24卷,由清代江西龙泉(今江西遂川县)名医蔡宗玉辑,刊行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医书汇参辑成(套装共3册)》汇集了清代以前历代名家医学理论。既有对《内经》《伤寒论》经典理论的阐发,又有对温病温疫及临床各科证治的全面阐述,堪称一部中医学全书。然绝非人云亦云,多有结合作者临证经验而作之评议。书中所引古医籍众多,在内容上分类编写,排列有序,易于检索,便于利用,因而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 芳香中药学》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芳香健康产业分会基础理论建设的主要组成 部分,是分会专家团队团结奋斗的结晶,是海内外各界人士多方协助、支持的结果。 本书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的基础上,注重结合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面临的新课题进行了大胆 探索与创新,提出了未来中医药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本书在选取芳香类中药时主要是从近年来出版的《中药学》《中药大辞典》《中国芳香植 物资源》及论文中标明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中选录。 全书分三大部分:绪论部分尽量高瞻远瞩、着眼全球、权威、超前;总论部分紧紧围绕 挥发油 与芳香药材种植、生产、加工、文化及畜禽健康进行论述,对于传统的成型科研成 果介绍较少;各论部分在吸收传统中医药书写法前提下,破例在挥发性成分、得油率、现代 科研主要成果及资源状况、开发前景方
把 辨证论治 作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来研究辨证论治过程的基本路径和内在规律,研究理法方药精准对应的规律,研究从临床 病证 到 处方 的客观分析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这就是对倡建 中医辨证论治学 的思考,目的是明晰理法方药精准对应规律,明确提高主观辨证论治准确性的客观判别依据,疏理清楚辨证论治内蕴的主体思维,促进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 本书旨在培养中医者面向临床实践的辨证论治思维,掌握辨证论治过程基本路径中的 三定三对 六个具体步骤及其蕴涵的基本规律,即用确定病位、确定病性、确定病因的 三定 方法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用方证对应、药症对应、药病对应的 三对 方法来提高论治的准确性,进一步再考量 三因制宜 原则对辨证论治的指导价值,终提出 三定三对三宜 作为实现 理法方药 精准对应的客观依据。 本书选择了代
通过对中医养生理论的研究,揭示古人对生命奥秘的研究成果,探求中医 治未病 的有效措施,必将有利于实现 疾病防治重心前移 的目标;通过对中医养生方法和经验的挖掘、整理、研究,总结其普遍规律与特色经验,揭示不同养生流派的特长与特色,从而为现代养生保健提供文献依据;通过对中医养生文献典籍的调查、收集,可结合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建立中医养生文献数据库,以进一步推动中医养生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通过对古代养生器具的调查收集和分类整理,有利于保护古代养生文化遗产,并对于现代养生保健器具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注评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研究生集体编写的。每篇篇首对篇名及全篇内容做了扼要的介绍和分析,以表达全篇原文内容的主要精神,篇末归纳全篇内容。词解着重对每条原文的难字疑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释义对每条原文的病机、证候和方药等方面做了较深透的译释;选注则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批判地继承精神,古为今用,对原文内容进行阐发和评述。
《中药制剂学》的编纂力求做到两个符合:一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通过普及医学知识,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二是符合医学发展趋势。遵循先进的国际医学理念,以 战略前移、重心下移、模式转变、系统整合 的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战略为指导。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系统介绍了2016年以来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生物学本质、针灸穴位生物学、方剂有效性、肠道微生态及中药调控作用、中药效应成分作用机制、中药安全性、中药品种及质量等中医药领域中**研究进展。《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2017年卷)》例证翔实、图表充分,能够带领读者快速、全面地了解中医方证代谢组学及其相关应用的**进展。
《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上卷)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下卷)》在对中医古籍图像进行大规模调研收集基础上,对基础理论、诊法、针灸、推拿按摩、本草、内科、女科、儿科、外科、伤科、五官科、养生12类中医古籍(1911年以前成书)中的图像进行初步研究,每类包括正文和图录两部分,其中正文阐述该类别图像的概述、分类和特色图像,图录主要选取展示该类别图像的典型图像。《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上卷)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下卷)》选收图像一万余幅,分为疾病图、诊法图、医疗图、药物图、器具图、养生图、脏腑图、经穴图、部位图、理论图、符咒图、人物图12大类。首次对中医古籍图像分类、特点、价值、作用,以及与学术传承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图像资料丰富,阐述得当,图文并茂,文献价值较高,对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具有重要
龙江医派是在黑龙江省特有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在不断更迭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相互碰撞争鸣、撷取交融所形成的风格独特、蕴育了高纬寒地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与特色、在我国北方地区新崛起的医学流派。 龙江医派丛书 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汇集了有关龙江医派诸位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珍贵文献资料,并利用现代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提炼。《陈景河学术经验集》整理汇集了龙江医派杰出医家、国医楷模陈景河教授的著作、医论、医话和医案等。《陈景河学术经验集》分为医家传略、学术思想、医论集锦、医案撷菁四部分,系统总结了陈景河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