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真人脉诀》,又名《崔嘉言脉诀》《崔氏脉诀》《紫虚脉诀》,为崔嘉彦撰。本书以《难经》的浮、沉、迟、数四脉为宗,风、气、冷、热四气主病,简述了脉象的生理、产生脉搏的原理、正常脉象切脉方法、脏腑定位以及常见病脉等有关内容,提纲挈领,以简驭繁,简明扼要,以四言韵语形式写成,共 682句,每句4字,共2728字,分为若干自然段。这本由胡方林和刘仙菊校注的《崔真人脉诀/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以王肯堂《订正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收载的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步月楼梓行映旭斋藏本《东垣十书 脉诀》为底本。
盛增秀、庄爱文编写的《中医体质学说十论》收选了作者对中医体质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论文10篇。 盛增秀为全国*名的名老中医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顾问,从事中医临床研究与科研工作50余年,对中医体质学说研究颇有心得。书中上溯《黄帝内经》体质之源,对中医体质形成、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体质与脉、体质转化、体质与临床、体质与养生防病等进行了深入阐发,并对中医体质学说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全书对中医体质文献梳理的同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典型案例,论述了中医体质构成特点、可变可调、体病相关等,对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颇有参考价值。
《广嗣须知》为明代胡文焕所编。此书以明蔡汝贤《螽斯集》为蓝本,合并明俞桥《广嗣要语》卷一的部分内容,*终由胡文焕编校而成。全书不分卷,自积阴德至合造化,共分九条,主要论述了修身养性、固气调摄、选择配偶、男女不育不孕疗治方法等优生优育的内容。书中强调广嗣之事不独治药物、调精气而已,其*切要者莫过于多行善事以积德。全书论述事理显易,不涉奇诡,所收药方亦多为效验良方。其中一些有关修身养性与生育的论述,至今仍具有借鉴价值。此次整理以明万历胡文焕文会堂所刻《百家名书》本为底本。
本书是一本初学中医的参考读物。 为了使初学中医者对中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的了解,本书按中医的体系,分为理、法、方、药四个部分,依次叙述中医的基本理论、生理、病因、诊法、治疗法则,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组成运用等。由于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使读者在学后对中医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特就中医的医疗特点“辨症论治”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供目前一般初学中医者作为入门读物之用。 本次出版,对书中“辨症”、“某证”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学习中参考。
《伤寒论》为汉代 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本书以明·赵开美刻本为底本,全书共十卷,卷一为平脉、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喝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 本书为白文本,不载历代注文,读者可直接领悟张仲景原著的风貌,适合有一定中医学习基础者、临床医师深入学习。
《王玉川学术评传》作为《中华中医昆仑》丛书中的一卷,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了著名的中医大师蔡小荪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养生之道和杰出贡献,展示了王玉川作为中医大家的独特人格魅力。王玉川是著名中医理论家、教育家、内经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顾问与 终身 教授,他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尤其对《黄帝内经》的研究,诸如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河图洛书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和重要贡献。本书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本集记载了黄文东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著作,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共10卷,98篇,成书于公元3世纪中叶。由西晋著名中医学家王叔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汉魏著名医家有关脉论精华,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以及当代临证经验编撰而成。该书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发展并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其特点有:①首次确立脉象形状,归纳脉象为24种,使基本脉象的名称和定义统一、规范,为后世所遵从。②改进诊脉方法,确定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使独取寸口脉法在理论上与方法上趋于完善,推进了这种简便易行的诊脉方法的临床普遍使用。③论脉与脏腑疾病紧密结合,脉病证治统一,指导临床实践。④《脉经》将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的结合,丰富发展了针灸经络学理论。 本书是历代
邹运国主编的《中医入门 》主要从中药、方剂、诊断、综合和针灸人手,精选中医 经典、 基础、 代表性的经典歌赋,朗朗上口,易读易记,以使一入门就能很快掌握中医的基本功。涉及到《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续编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医学三字经》《续编医学三字经》《经络歌诀》《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针灸大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等中医入门经典,精选其中 常用的歌赋若干条,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口袋书的方式呈现,便于携带。本书适用于中医院校学生、民间中医工作者、西医学习中医者以及广大的中医爱好者、初学者阅读参考。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本集记载了张泽生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脉如》,脉学著作,2卷。清·郭治(郭元峰)撰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此书以《内经》《难经》《脉经》等著作为基础,结合个人临证心得论述脉理及脉诊方法。书中首论脉诊的重要性,并分述五脏平脉、四时脉体、六经独至脉体、胃气脉体等。次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详析28种脉象之形体、所主病证、鉴别方法,又以七情、六淫、不内外因3种病因进行归纳。 介绍妊娠脉、经期脉、反关脉等多种脉象,并附述望、闻、问三诊。郭氏所论妇人有孕 忌脉弦,促脉未必热,缓脉未必寒等均有独到之处。
岳美中先生是我国现代 的中医药学家,在中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本书分列80余项专题,涉及多种疑难病症如慢性肾炎、尿毒症及急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较全面地介绍了岳美中先生宏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医案详明,按语精当,读者通过学习,可细心揣摩先生临证思维的智慧,可掌握先生对一些经方与时方的运用体会和宝贵的用药经验,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岳美中先生是我国现代 的中医药学家,在中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本书分列80余项专题,涉及多种疑难病症如慢性肾炎、尿毒症及急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较全面地介绍了岳美中先生宏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医案详明,按语精当,读者通过学习,可细心揣摩先生临证思维的智慧,可掌握先生对一些经方与时方的运用体会和宝贵的用药经验,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本书分绪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学、发病学、病机学、养生与治则共9章。全书内容分两部分:部分是以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为根据,叙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各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精选以往考试中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命题立意、考试中常见错误及其原因、答题应该掌握的要点,并列出正确答案。本书内容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针对性及实用性均较强,是较好的教学及学习辅助书,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及教师,均有较好参考价值。
《温热经纬》是清代 医学家王孟英所编著。该书收集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温病学有关的著作,上自《内经》、《伤寒杂病论》有关条文,下至叶天士《温热论》《《外感温热篇》)、《三时伏气外感篇》、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条辨》)、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余师愚《疫病篇》等,“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编写而成,是当时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王氏在该书中,一方面汇集了这些温病学重要著作的原文,并选取了前人对这些原文注释之善者;另一方面也参以个人的见解,对温病的理论、证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书中对伏气新感、卫气营血理论、暑邪为病、温病证治方法等都有许多发挥,是后人学习温病学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对于学习和研究温病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适用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人员阅读。
《温热经纬》是清代 医学家王孟英所编著。该书收集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温病学有关的著作,上自《内经》、《伤寒杂病论》有关条文,下至叶天士《温热论》《《外感温热篇》)、《三时伏气外感篇》、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条辨》)、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余师愚《疫病篇》等,“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编写而成,是当时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王氏在该书中,一方面汇集了这些温病学重要著作的原文,并选取了前人对这些原文注释之善者;另一方面也参以个人的见解,对温病的理论、证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书中对伏气新感、卫气营血理论、暑邪为病、温病证治方法等都有许多发挥,是后人学习温病学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对于学习和研究温病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适用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人员阅读。
本书收选全国著名中医金寿山教授论文与读书笔记共34篇,内容广博,涉及中医各个领域。作者以极深厚的治学功底和十富的临床经验与教学经验,对中医发展、中医文献理论、中医临床、中医教育,以及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等内容均有论述,观点鲜明,深中肯綮,反映了作者较深的学术造诣与严谨的治学精神。书中收选的作者已发表的《续》若干篇,这些读书笔记,是作者多年来学有所悟,征有所验的真知与体会,对于中医文献理论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足资借鉴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