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两千年来中医汤液学的基础。目前解读《伤寒论》一般都采取漫谈或者概述的方式来解读。《大医至简 刘希彦解读伤寒论》一书用严谨专业的态度,本着完全尊重原著的立场,逐条逐句解读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汉代经学*的成就是以经解经,完全用经书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解。本书也继承这一传统,在解读立场上本着严谨的态度,完全尊重医圣立场,绝不引入医圣不涉及的概念。力求将这本经典用现代人的语汇,清晰而准确的传达给今天的读者,为《伤寒论》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这次修订,较第三版增加了白头翁汤、大半夏汤、大建中汤、茯苓饮、枳实薤白桂枝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续命汤、温脾汤等8首经方以及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六君子汤3首后世名方,还增添了个人经验方三黄四逆汤1首。全书共收录91余首常用经方和15首附录方。作为本次修订的特色,是增加了776项循证研究的结果。临证经验与循证医学是医学的科学要求和发展动力,与循证医学结合是经方医学的优势。本书推荐适应症均标明循证医学证据强度,以期客观、准确地体现经方疗效。
《中医医案学》1982年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率先在全国开创了中医医案学课程,编写了《中医医案学》教材。此后,我社出版的《中医医案学》(姜德友、胡方林主编),纳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 我社重点作者刘力红老师之团队,今年年初刚刚成立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为业务主管单位、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非盈利组织 北京同有三和中医教育研究院(下简称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院利用 三和书院 医道传承 在全国的数千名学员、全国医药院校老师几十名的学术资源,编写《中医医案学》(六经医案)等系列创新教材。首套教材是刘力红主编的 十个六经医案与临床带教 。 数据:刘力红主编的创新教材《黄帝内针讲义》,已经销售约6万册。《黄帝内针》一书已经销售20万册。 对于《中医医案学》(六经医案)等系列创新教材,
列入胡希恕医学全集。本书根据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讲课录音及笔记整理而成。讲述《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学特点,强调它是有别于《内经》而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分上下两篇,上篇讲解《伤寒论》原文,下篇讲解《金匮要略》原文,其特点是以八纲释六经及方证,并结合临床解读,易于理解和应用。
《通俗伤寒论》是清代名医俞根初著,经何秀山选按整理后,又经其孙何廉臣校勘增订 ,后由曹炳章重为参订,将原书增为四编、十二卷 、十二章。俞氏生活地方地处江南卑湿,外感湿邪为患,多夹杂证,该书以外感病立说,折衷仲景之学,参以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有性、张介宾等医家的医学理论,以六经辨证的理论用于各种外感病(包括寒、温两类感证)的论治,参以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详细论述了外感病的诊断方法、辨证原则、方药配伍及病后调理方法。内容包括伤寒要诀、病理诊断、证治各论(伤寒本证、伤寒兼证、伤寒夹证、伤寒坏证、伤寒复证)、调理诸法。全书内容系统,论述详明,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被后世称为绍派伤寒的奠基之作。本次整理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的1934年《何氏医学丛书》上海六也堂书局铅印本
吴棹仙(1892一1976),重庆巴县人,*名中医学家、针灸学家。得针灸大师许直初子午、灵龟针法秘传,享有“神针”之誉。毕生治学严谨,崇尚实践,经验丰富,医理精深,长用经方,屡起沉疴,为当代知名经方学家。1956年2月,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将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环周图》献给*主席,受到赞誉。 《吴棹仙子午流注说难》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除珍贵的“子午流注环周图”外,共分上下两卷。上卷收集子午六十六穴及别络十二穴、下合三穴,分析穴位、证治、可针、可灸、忌针、禁灸,并用十二小图,依据灵枢骨度篇尺寸,分经量定穴位,说明它的基本原理。下卷主要解释“五脏五腧、六腑六腧”“终始根结”的意义,说明补泻、寒热、升降、卧针迎随、进针、催气、调和营卫等手法,并将用针脉法、针效、针害、针灸禁忌及经
主编仝小林教授为我国著名中医内分泌专家。仝教授积数十载临床经验,从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高度,深入细致地研究脾瘅,并将主要成果倾心著成《脾瘅新论: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该书具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对理论研究和临证治疗均有重大指导意义,堪称脾瘅(代谢综合征)研究和临证的作品。 《脾瘅新论: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之新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脾瘅概念赋新义:大胆赋予脾瘅概念以 代谢综合征 之新义。 ★脾瘅病理立新论:对脾瘅的病因病理提出了 膏脂 血浊 等病理因素新概念,提炼了 三段四期 的病理演变规律,将脾瘅分为 前 中 后 三大阶段,概括为 郁、热、虚、损 四期经过,并对各核心病机进行了全面而富有新意的理论概括。 ★脾瘅辨证创新路:既详论脾瘅的各种 显症 ,又创造性地对脾痒早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总结了汉以前以前中医临床经验,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中国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金匮要略》共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本次出版是以明赵开美影宋本为底本进行校勘。
1.学术价值(出版价值)(200字左右) 陈潮祖教授为全国著名方剂学家、临床家,形成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和临证经验,代表性著作畅销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本书广泛收集、整理陈教授晚年论述、未刊医案,于陈教授原有论著基础上再归纳、再总结,更为全面、准确的展现了陈潮祖教授的 五经五纬 辨证体系、病机治法新论及方剂学等核心学术思想,以及诸未刊经典名方应用案例、解痉药解读、自创方等宝贵的临证经验,是一部立体展示陈潮祖教授理论体系与临证经验之作。 2.主要内容(200字)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陈潮祖教授生平简介。第二部分以 方 为纲,选陈潮祖教授常用方十四首,列方论、附医案,展现他 异病同治 、一方多用的圆机活法。并选取陈教授经典医论、医话, 五系 代表方方论,新创方举例及解痉药发微多角度展现陈教授临床经验。
黄元御(公元1705~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著名医家。黄氏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 考授御医 ,因其医术精湛,而受乾隆帝青睐,亲题 妙悟岐黄 匾额赐之,以示褒奖。 黄氏医著,结构严谨,条绪清分,文笔精炼,风格独特,内容宏富。发四圣之微旨,前后融贯,一脉相承,理必《内经》,法必仲景,尊古崇圣之特色,至为鲜明。黄氏自拟方颇多,其立方之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多效若桴鼓。 《黄元御药解》为《长沙药解》与《玉楸药解》之合编本。《长沙药解》四卷,乃取《伤寒》、《金匮》所载药物162种,此书论药释证,抉其机理,以药系方,以方言证,参病机辨证于其间,对比类同之药于其内,理法方药相贯,以彰药物功用之作,实为启迪后人、参考研习之佳作。《玉楸药解》
《中医湿病证治学》是凝聚了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及其编委会近20年心血的我国第一部中医湿病专著。2013年本书第2版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第3版也在广大读者需求声中应运而生。全书分上、中、下篇和附篇。上篇全面阐述了湿病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常见证候、治疗及湿病的研究进展、湿病的预防与护理;中篇分内科、妇科、儿科、皮科、外科、五官科等,集中介绍常见湿病证治;下篇为名家论湿精粹,首先介绍了中医名家干祖望、邓铁涛、朱良春、颜德馨、何任、张琪、李今庸、萧熙、康良石、杨春波先生治疗湿病的宝贵经验,然后具体介绍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附篇介绍湿病常用中药、湿病常用中成药、方剂索引。第3版新增了湿地、雾霾的相关内容,强调了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健康之本的思想。
胡希恕经方医学 订阅号是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 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办。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 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本书是胡希恕先生弟子与再传弟子的临床文章汇编。
全书由理论到实践,从基础理论、核心理论、脉诊训练、脉诊实践四方面入手,对经典脉学进行拓展和深化,把脉学研究划分为 经典脉学 与 现代脉学 两个历史阶段,开拓性地运用系统论来探讨 脉象系统 、 脉象的系统特性和规律 ,以及 病因脉象系统 、 病机脉象系统 、 体质和个性脉象系统 等,对脉象和脉藏的复杂性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此并提出了 方脉相应 规律,使 方依脉立 的思路更加清晰,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诊疗模式,同时以图画的方式描述脉诊能够有效地促使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灵感思维的相互耦合,彼此协同,打破了 意会多于言传 的脉诊学习模式,突破了脉诊 指下难明 的限制,提出脉诊可以 情景记忆 着手,还原诊脉过程,真正解除脉诊 心中易了,指下难明 的难题,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脉学研究者、脉学爱好者迅 速、全面、准确、
本书包括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以及美容秘诀,强身健康秘诀,食物药性大览等。本书包括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以及美容秘诀,强身健康秘诀,食物药性大览等。本书包括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以及美容秘诀,强身健康秘诀,食物药性大览等。
本书作为国内首本 经方扶阳 治疗抑郁症的实战教程,主张经方的根本理念就是 扶阳 ,经方治病的基本原理也是 扶阳 。 本书认为:任何疾病的治疗,均需从太阴调集能量。只有直接从太阴入手治疗,待太阴机能恢复后,太阳、少阳病有可能不治而愈,若不愈再采取相应的治法。这是张仲景反复强调过的,也是经方扶阳派立论的核心。本书提出经方扶阳派的六经观,重新解读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结构体系,形成融伤寒、温病乃至杂病证治为一体的仲景六经辨证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贾海忠中医体悟父子亲传实录》是200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贾海忠。该书是作者贾海忠博士将自己多年来对中医的思考、体悟和临床经验口述亲传给在中医药大学念书的儿子时的录音整理。
本书系统归纳了糖尿病的临床证治,是仝小林院士临证多年的诊疗心得。本版以第1版、第2版为基础,在上篇理论研究部分,针对糖尿病中医理论体系,紧密结合糖尿病领域最前沿研究进展,更新了相应中医糖尿病理论认识,从现代医学角度进一步阐释糖尿病中医理论,增加科学性;中篇临床验案部分,对一些章节病案进行合并,或增加了新的典型病案,以及对原有病案的跟踪随访,旨在为糖尿病及内科疑难杂病治疗提供临床指导。同时,本版还增加了近年来仝小林院士团队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本书以理顺中药思路为主线,展示了传统中医为独特的取象悟性思维,将任之堂的用药心法全盘托出。在轻松学习之余,将中医精髓的医理(升降气机)以通俗的文字讲述出来。书里颇多对药象、病象、自然万象的领悟,观点独特新颖,发前人所未发,大开学者悟性,令人有迅速步入中医之门之感。老师每天有感必讲,学生每天有闻必录。讲学记录之中,将精深的医道,用取类比象、譬喻之法,妙趣横生地演绎出来。书里既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讲述了大量丰富的临床实践案例,以及行医故事,偏方、验方。这部以师长口述、学生记录发挥的中医普及读物,理事圆融,雅俗共赏,适合中医爱好者、中医初学者阅读、参考。
本书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期,即 医案篇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共八期,该书紧密结合临床,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奥为浅显。其为文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纵横捭阖,新意频出;而又生动活泼,亲切感人。《医案讲习录》乃张锡纯先生的医案,又名《志诚堂医案》。被誉为 所出之书,其审病也,洞见隔垣,纤微悉彻;其用药也,化裁因心,措施咸宜。故无论证之至危、至险、至奇、至变,一经诊治,莫不立起沉疴。 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医学院校师生、中医研究人员阅读。
本指南遵循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原则与方法,根据临床应用证据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知识,对治疗糖尿病有效的降糖单味中药、复方和中成药进行系统评价、荟萃分析,通过同行专家会议形成共识,确定临床推荐使用的中药功能主治、适应证、剂量和使用注意事项。重点在糖尿病治疗的单味药应用方面,按照现代药理成分分类,包括多糖类、生物碱类、皂苷类、黄酮类、萜类、挥发油、多酚类、不饱和脂肪酸类、氨基酸和肽类、微量元素、维生素类,每味药按照性味与归经、功效与主治、主要成分、降糖机制、临床用法进行证据排序,以指导临床应用。本指南是应用现代中医药成果治疗糖尿病的指导性文献。
《柴嵩岩中医妇科精粹丛书》全书共分十册,分别是《柴嵩岩妇科学术思想荟萃》、《柴嵩岩中医妇科学舌诊脉诊应用》、《柴嵩岩妇科用药经验》、《不孕不育治验》、《卵巢早衰治验》、《多囊卵巢综合症治验》、《柴嵩岩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治验》、《女性异常子宫出血治验》、《妊娠病治验》、《疑难病案集锦》。
《浙江省重点教材:中医临床思维教程》列出了临床各科室有代表性的病证。分内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骨伤科疾病、肛肠男科疾病、皮肤科疾病、乳腺科疾病、疮疡和周围血管疾病等十章,按病设节,共99个病。每节介绍病例资料、诊疗思路及评述,其中诊疗思路包含中医四诊、辅助检查、诊断及辨证、鉴别诊断、病因病机、治法方药、预防与调护等内容;评述包含中医学认识、现代医学认识、治疗关键、转归与预后、名医经验等内容。中医特色明显,更贴近临床实践,熟记后在临床遇到问题时会有所帮助。
本书是编者临床一线的真实经验记录,以其医生的角度,将临床诊疗一一记录在案,是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交流的所得到*准确的外感、发热、咳喘疾病病案集;以其教育者的角度,这份被实践过的诊疗经验对中医初学者是中医辨证思维的珍贵资料。譬如:中医治疗的健康观、发病观,把握住治疗疾病的关键,治病先知本,把握阴阳平衡的观点下再进行分析;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逝,详细了解疾病发展的特点;详细论证中医的诊治原则与用药原则,中医不是慢郎中,树立中医诊疗疾病的信心,推荐学习中医的八字方针博学强记,慧悟通达;外感病易传变迅速,难以摸清疾病病情发展所向;本着传颂经典的原则,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详细分析外感疾病引经典用经方,将复杂的病机简单而直接化;现代发热并不局限于外感发热,通过六经辩证分析发热
本书为 一代名医 姜春华的遗作。全书汇集姜春华一生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精选启运用经方的临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