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据明·梅南书屋刊《东垣十书》整理。全书3卷。卷上以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胜衰论等论述脾胃学说的主要观点。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治疗。卷下论述脾胃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结合病症提出治疗方法。全书列方61首,其中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至今仍为中医临床所沿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据清?光绪二十年甲午申江褒海山房石印本整理。全书共8卷。主要围绕血证机理、表现、鉴别和治疗进行论述。本书特点有二:一是内容及议论多由心得而起,发明医理有自己独特见解。其二是本书体例条分缕析,务精且详。本书问世以来已成为医者治疗血证的之书。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作者缪希雍是明末 的医药学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者常将平时临床治疗验案、临证用方用药体会随手记录,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后由弟子汇集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全书分述中风、寒、暑、疟、痢、脾胃、泻泄、虚弱、吐血、消渴等内科杂病证治,间及妇人、小儿、外科疾病证治,重点介绍了缪氏对这些病症的临床心得及其验案、效方、并从中提炼出对一些病症的规律性认识和治疗大法,充分反映了作者的临证经验和体会。介绍常用中药的“ 炙大法”和“用药凡例”,其中多为作者临证经验所得。全书有理、有法、有方、有案,要言不繁,切中临床,是一部流传甚广且颇有影响的笔记体临证医学著作。对当今中医临床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是当今中医各科临床医生的 之书。 本次整理以明天启三年(1623)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整理。书前撰
《老老恒言》又称《养生随笔》,清代 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是汇集清以前各家养生思想,并结合作者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编纂而成的养生学专著。分别从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运动导引、服药卫生、预防疾病等方面,阐述老年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作者养生理论始终贯穿“道贵自然”的思想,主张养生应顺应自然,生活习惯应合四时阴阳,并且紧密结合老年人自身的特点,把养生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之中。全书共5卷,前4卷涉及饮食起居及日常用品的保健措施。第5卷为粥谱,粥分上、中、下三品。作者 重视养静和顾护脾胃的重要性,并力推粥食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所述内容具体生动、切实可行。本次是以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自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出版。为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全书的内容,撰写了导读,并于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查阅。
本书据道光庚寅年(1830)京都隆福寺三槐堂书铺刊本整理。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讨论了作者对古医书中脏腑结构认识不实之处进行更正;并论述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下卷分别对半身不遂、瘫痿、痘毒吐泻转筋、小儿抽风、痘症、妇人胎产等作了探讨,持论立方,便于临床检用。 全书载方33首,其中大多具有临床效验,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分为《格致余论》和《局方发挥》两部分。 《格致余论》共1卷,共载医论40余篇,其中包括《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等 文章,内容还包括内、外、妇、儿各科;而对于脉法、养生优生等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本书被 是反映朱丹溪医学思想的代表著作,本书所倡导的“阳有余而阴不足”理论对后世养阴学说的形成、发展和温病学派都有很深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广泛指导着临床实践。 《局方发挥》凡1卷,以问答形式讨论了30多个问题,引经据典,答疑解惑,作者在书中力倡其一贯主张的“滋阴降火”、“戒温燥”的见解,以纠时弊,这一学术特点不仅对于当时的医学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至今仍广泛指导着临床实践。
邹运国、高侃主编的《中医临床 》主要从四大经典和温病学派的精品言论人手,精选中医 经典、 实用、 临床性的经典条文,言言金石,字字珠玑,能将中医的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切于临床实用。精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等中医临床经典 条文,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口袋书的方式呈现,便于携带。本书适用于中医院校学生、民间中医工作者、西医学习中医者以及广大的中医爱好者、初学者阅读参考。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 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 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由于本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所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金匮要略(便携诵读本)》经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口袋书的方式呈现,便于携带,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伤寒论》为汉代 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它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学术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它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本书经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大字版的方式呈现,方便诵读,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神农本草经读》为清代医学名家陈念祖所撰著,是作者在精心研读《神农本草经》之后所写的心得体会。 陈念祖著的《神农本草经读(大字版)/中医临床实用经典丛书》成书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全书共四卷,选录《本经》所列上、中、下三品365种中的常用药物160多种,末附“本革附录”46种,结合历代医家和陈氏本人应用各种药物的临床经验,对原文加以阐发。其中,还摘选有《本草崇原》及《本草经解》等书的相关内容,全书融贯了《内经》之旨、《金匮》《伤寒》之法,堪称为研究本草和临证处方的 之书。本书言简意赅,是一部流传广泛、颇具价值的中医入门读物。 本次整理以《续修四库全书》中清嘉庆八年癸亥(1803年)撞花书屋刻本为底本,清道光渔古山房陈修园公余医录四种合刻本为主校本,以清末连元阁刻本为他校本,点校而成。
《医学三字经(大字版)》为清代医家陈修园所著。全书共分为4卷。卷一、卷二简要介绍了从医学源流至临床内、妇、儿各科35种常见病的症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采用三言歌诀的形式书写,附以注释,语言凝练,便于诵读记忆。卷三、卷四载临床常用方100首,分析各方疗效与配伍,未附脏腑诸说及四诊应用。其小引云:“学医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人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余所以有《三字经》之刻也。”本书是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的清嘉庆九年甲子(1804年)南雅堂刻本(简称“南雅堂本”)为底本进行整理的。 本书是一部较好的启蒙性、普及性医学著作,一经问世,便不胫而走,对后世影响颇大,被尊为启蒙“四小经典”之一。
汪昂著的《汤头歌诀》为清代医家汪昂所著。汪昂,字切庵,安徽休宁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5年),卒年不详。本书为一卷,章节一如《医方集解》,一歌之出,对方剂应用之理、法、方、药囊括无余,方义明析,言简意赅,音韵流畅,颇切诗章词意,为医家临证 之书。
南宋·齐仲甫所著的《女科百问》是一部综合性的妇科临床文献,对后世颇有影响。作者上取《内经》、《难经》之理,下荟诸贤之萃,深求元理,广集旧闻,结合自己多年治疗妇科病之经验,将有关妇女经带胎产及妇科杂病等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治法等内容,以问为目,以答为论,设为百问。 《女科百问》共分上、下两卷,上卷五十问,主要论述了妇人天癸、经候及血分、经、带诸病证治;下卷五十问,主要论述了妊娠生理及胎产诸病的证治。纵观全书,书中所列百问,借问答而推其致病之由,据辩论而立以疗治之法,论非无稽,法咸有据。书中每答之论条理清晰,内容简明,皆有理法方药,正如书中闵齐饭序所言之“有不可问者,百问问之;有不便答者,百答答之。使人自晓其因,而人自谙其治”。每论之后,又列处方,少则一方,多则数方。部分
由郭明章校注的这本《广生编/中国古医整理丛书》,作者包诚,原版成书于清同治四年(1865)。全书引用古人观点,对怀孕机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予以详细论述。本书强调应不违背四时养生规律,结合适时气候调养身体则有利孕育,为一部关于孕育生子的实用之书。本次整理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的清同治七年(1868)蕴璞斋木刻本为底本。
《医学读书记》为清代医家尤怡研读医书和临证之余的心得笔记。全书凡上、中、下三卷,续记一卷,共计86篇,每篇一论,篇幅无多,但论述精辟,末附静香楼医案三十一条。卷上论及 《内经》理论和部分医籍校勘正误析疑;卷中是对仲景伤寒理论的发微探妙;卷下是对一些医家的述评;续记为杂录,理、法、方、药,均有所涉及;附录的医案都比较简略,以分析病机见长。 本书主要以病证名和方名为论题,侧重于经典与临床证治的结合,是继《金匮要略心典》之后,尤氏的又一本吸英吐华之作,即启发后学,又精简实用,适合于广大中医工作者和爱好者参阅。
推拿治疗小儿某些疾病很有效,为广大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疗法。 本书首叙概说及小儿疾病的诊法;重点讲述了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应用穴位:详细介绍了42种小儿疾病的推拿治疗。每一疾病下。除了分述病因、症状、推拿治疗方法外,还列有方义浅解项,说明所取主穴和配穴及手法的治疗作用。 书中反映了作者的临床经验,內容具体,叙述简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学习者的推拿操作能起到指导作用,对推拿医生和自学小儿推拿者,均有参考价值。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 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 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著。由于本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本书经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便携版的方式呈现,方便诵读,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习称李东垣,金·真定人。生于公元1180年,卒于公元1251年,是金代 的医学家。东垣生平著作颇多,《兰室秘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书名《兰室秘藏》,是取《黄帝内经·素问》“藏诸灵兰之室”之意,寓含所载方论有珍藏价值。本书共3卷,2l门,每门中有论、有方,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以内科疾病所占篇幅 ,将脾胃学说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全书共载280余酋方剂,如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君臣佐使,相制相用,配伍精当,条理井然。 本次整理以明万历二十九年新安吴勉学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为底本,以清乾隆五十年《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本(2005年)、元刻本、明嘉靖梅南书屋刊刻本《东垣十书》作为校本。 李东垣著的《兰室秘藏(大字版)》对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
《口齿类要》是明代医家薛氏父子撰著的一部口腔病专著,它在研究我国早期口腔病医学发展史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不分卷,主要论及口腔病(茧唇、齿痛、口舌糜烂、喉痛等)12种及五官意外杂症,并附验案81则,附方70首。文字内容虽然短小,但所反映的薛氏对口腔疾病以及病因机理的阐述却有独到之处。书中提供了薛氏自己的诊治经验、或朋友得惠病愈的信函,使人感到真实可靠。病案辨病明确,选方精当,加减灵活,故疗效显著。 本次整理精选底本,内容准确;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口腔病中西医病名简明对照表和方剂索引,便于读者学习和查阅。该书是一部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医书,是中医口腔科医生的 之书,对中医临床各科医生均有参考价值。 《喉科秘诀》是我国现存比较有特色的喉科典籍。全书2卷。上卷简述咽喉各症病因不外乎
《秘传眼科龙木论》,是我国 早的 古代眼科专著。经整理后全书共有11卷。其中卷首为龙木总论。卷一至卷六为七十二证方论。每一方论下皆附有“审的歌”及方剂。卷七为“诸家秘要名方”。卷八为针灸经,卷九至卷十为辨论药性。末附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一卷,以七十二问形式,阐述眼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治、处方用药等内容。 本次整理以明万历乙亥黄刻本书业堂藏校木刻大字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方剂索引与药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主要适用于从事中医眼科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