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两千年来中医汤液学的基础。目前解读《伤寒论》一般都采取漫谈或者概述的方式来解读。《大医至简 刘希彦解读伤寒论》一书用严谨专业的态度,本着完全尊重原著的立场,逐条逐句解读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汉代经学*的成就是以经解经,完全用经书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解。本书也继承这一传统,在解读立场上本着严谨的态度,完全尊重医圣立场,绝不引入医圣不涉及的概念。力求将这本经典用现代人的语汇,清晰而准确的传达给今天的读者,为《伤寒论》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这次修订,较第三版增加了白头翁汤、大半夏汤、大建中汤、茯苓饮、枳实薤白桂枝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续命汤、温脾汤等8首经方以及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六君子汤3首后世名方,还增添了个人经验方三黄四逆汤1首。全书共收录91余首常用经方和15首附录方。作为本次修订的特色,是增加了776项循证研究的结果。临证经验与循证医学是医学的科学要求和发展动力,与循证医学结合是经方医学的优势。本书推荐适应症均标明循证医学证据强度,以期客观、准确地体现经方疗效。
恶性肿瘤的治疗是当今医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根据我国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全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且发病率在30岁以后快速升高。郁仁存教授作为首都国医名师,是早期“西学中”的人员之一,长期致力于肿瘤临床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丰富,疗效突出。临床中提出了辨病治疗与辨证治疗相结合、祛邪治疗与扶正治疗相结合、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阶段治疗与长期维持巩固治疗相结合的肿瘤治疗原则。本书从专病论治、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及古方应用三方面对郁仁存教授的临证经验进行简要介绍,并由郁仁存教授亲自点评,以更好地体现郁仁存治病思路,促进医学同道的交流学习,推动祖国医学的发展。
本书系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教授从医60余年的经验选萃,分为“医论选粹”“医话一束”“方药拾遗”“温病述要”“杂病论治”“医案选析”六部分内容,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重视立法、依法疗病的学术特色。全书内容提纲挈领,纵横明晰,引用文献丰富、精当翔实,理法方药赅备。
本书为赵绍琴教授遗著之一,并经由赵绍琴教授之学术继承人彭建中、杨连柱教授整理。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系统介绍了45种常见内科病症的诊治,包括概述,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论证、治验等内容。下篇精选了赵绍琴教授关于内科病症的14篇医论。
张志远先生年已97岁高龄,是我国著名中医学者,从事教学与临床工作70余年,阅历宏富,被誉为“活字典”,日有所感,夜有所记,文辞畅雅,拔新领异,九百余条,皆系心血结晶,极可珍视,有重要价值。笔记简洁精当,内容包括包括医友经验、先父经验、师长经验、个人经验、古贤经验、个人验方、名家验方、经典探求等,反映了张志远先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学术思想,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深富教益。
张志远先生年已97,是我国著名中医学者,从事教学与临床工作70余年,阅历宏富,被誉为“活字典”,日有所感,夜有所记,文辞畅雅,拔新领异,九百余条,皆系心血结晶,极可珍视,有重要价值。笔记简洁精当,内容包括包括医友经验、先父经验、师长经验、个人经验、古贤经验、个人验方、名家验方、经典探求等,反映了张志远先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学术思想,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深富教益。
本书是我市有名的名老中医崔玉衡先生毕生经验的总结。崔老1929年生,祖籍河南长垣县,其家数世业医,父亲是原河南医科大学中医教授崔雨生先生,崔老自幼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熟读四物五经及中医经典读物,稍长,至汴随父行医,后至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深造,得到了当时全国名宿的亲传,医术日益精进。崔老治学严谨,善于总结,行医70余年,在临床、科研、带教等方面均取得了优良的成绩,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诊籍、教案、论著等原始资料,为了使名老中医经验得以传承,使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指导,从而惠及广大患者,我们根据长期跟师学习的体会,在崔老的指导下,对崔老70余年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所保存的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经验良方以及所治病证的病案实录进行了整理、分类,编成本书。
本书系焦树德教授临证经验选辑,全书分为“医理临床体验”、“用药经验挈要”、“成方活用浅悟”及“辨证论治心鉴”四部分,反映了焦教授临床诊疗的独到经验,尤对痹证独具特色,方药应用得心应手,独具匠心,可直接指导临床,启迪后学。全书内容丰富,理、法、方、药俱全,突出临床诊疗,所举医案各具特色。可供广大临床中医药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由“经方治验实录”和“读书与经方随笔”组成,其“经方治验实录”真实记录了笔者运用经方治疗临床疑难危重症案例72则,均详细讲述了笔者个人用经方、用药的临床思路与方法;“读书与经方随笔”记录了笔者读经方相关书籍的笔记7则,多为经笔者自己临床验证的读书心得。本书理论性、学术性、临床实用性甚佳,汇集了笔者多年来对经方研究的临床心得和体会,值得中医药高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者参考借鉴。
本书是毛以林教授(网名:道少斋主人)临证诊治危重疑难病医案实录。全书共24讲,以病案讲解为主轴,阐述了作者多年来诊治疑难危重症的临证心得。各案均有详细的四诊资料、辨证思路、临证经验、方药释义及诊治得失。与传统医案著作不同,作者力求还原就诊实景,以医话、医论、讲稿形式写作,使读者能在轻松、有趣的阅读过程中感受中医诊治疑难杂症的独特魅力,并从中受益,进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本书适合各级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中医诊断学》系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之一,是研究如何诊断疾病、判断证候以及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该书自第1版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曾多次重印。本次修订,是以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五版教材为基础,广泛取现行使用教材的成果,在保持原版的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对原书进行了必要的修订与补充,使之进一步完善,以适应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需要。 全书分为绪论、四诊、八纲、辩证、诊断与病案5篇,全面论述了中医诊断学发展概况,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四诊的运用、疾病的诊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对于证候的辨别,以八纲为辩证纲领,按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分析,对于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与辩证论治大有裨益。 本书所引文献丰富翔实,论
本书是面向中医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及中医药研究者使用的专业参考书和工具书。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中医发病学理论、中医病因学理论与研究进展、中医病机学理论与研究进展、中医病机辨证治疗医案精华。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发展的历史溯源,病因病机的系统分类及辨证论治。 中医发病学理论系统论述了发病学概论及发病途径,影响发病的因素及发病的形式;中医病因学理论与研究进展阐述了中医病因的历史沿革、中医病因及不同病因的致病特点、初始病因、直接病因、直接病因与病机的关系;中医病机学理论与研究进展则讲述了中医病机的概念、层次及分类;中医病机辨证治疗医案精华则收录了包括刘渡舟、吴有性、钱乙、张从正等系列名家的医案及其证治分析。 全书突出了对具有科研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基本理论的介绍,在内容取舍
本书是刘力红教授继《思考中医》之后的另一部个人著作。 近年来,刘力红教授从不同角度倡导“做好健康第一责任人”,并介绍了诸多具体践行方法。本书将刘力红教授的微博、微信及一些演讲,以《大学》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次第纲领各文。希望大众能透过对生命的如实认知,通过内 (性、心、身)外(天、地、人)“三和”的调适与养护,使生命处于良好的状态。
《证治准绳(3伤寒证治准绳)》为明代有名医家王肯堂编撰,是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综合性著作。自明代刊行以来,影响甚大,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本书经点校出版,不仅适于临床医生和中医院校师生学习参考,也适于中医爱好者研习。 本书底本精良,校勘精审,系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之一,体现了古今研究成果。
“辨证脉学功夫沙龙”,是《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齐向华教授创办、组建,面向 外脉诊学者、专家及爱好者开放的“脉学临床应用”的官方QQ群。 QQ群的广大会员们,通过提问、讨论和授课等多种方式,切磋脉诊技能,碰撞理论火花。本书采撷其中 有代表意义的观点、方法及其他理论成果,汇集成《辨证脉学功夫沙龙》系列第二集。 此书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深入浅出,思维激荡,很多 手资料及特别体会均为 ,对初学者形象而生动地掌握“玄妙”的脉诊技术具有强有力的启示作用。“脉中义理极玄妙,一脉传心即了然”。
《证治准绳(5幼科证治准绳)》为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编撰,是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综合性著作。自明代刊行以来,影响甚大,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本书经点校出版,不仅适于临床医生和中医院校师生学习参考,也适于中医爱好者研习。本书底本精良,校勘精审,系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之一,体现了古今研究成果。
姚荷生先生(1911—1997),我国 中医学家,自少年时期即跟其叔父名中医姚国美先生学习中医。临证70年,学识博大,辨证精良,被蒲辅周先生称为“专家的专家”。 《中医内科学评讲(近现代名中医未刊著作精品集)》内容为姚荷生先生通讲《中医内科学讲义》的课堂实录,条分缕析。 规矩谨严,点拨窍奥,精彩纷呈,诚属难得之佳作。《中医内科学讲义》系中医院校 教材,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医界习称其为“一版教材”。本次整理,《中医内科学评讲(近现代名中医未刊著作精品集)》内容用楷体显示,姚先生评讲内容用宋体显示。
《郑毓琳临证金针》介绍了郑毓琳先生是我国近代很好的针灸家之一,曾被誉为。针界状元,以其为代表的传统针法派,将中国针灸手法研究推上了继窦汉卿、泉石氏之后的第三次。其在政务院医务室工作期间治疗重大眼疾的成就,空前鉴后,名震中外;其参与创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并担纲中国传统针法研究与传承的实践,影响深远,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