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归纳了糖尿病的临床证治,是仝小林院士临证多年的诊疗心得。本版以第1版、第2版为基础,在上篇理论研究部分,针对糖尿病中医理论体系,紧密结合糖尿病领域最前沿研究进展,更新了相应中医糖尿病理论认识,从现代医学角度进一步阐释糖尿病中医理论,增加科学性;中篇临床验案部分,对一些章节病案进行合并,或增加了新的典型病案,以及对原有病案的跟踪随访,旨在为糖尿病及内科疑难杂病治疗提供临床指导。同时,本版还增加了近年来仝小林院士团队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通俗伤寒论》是清代名医俞根初著,经何秀山选按整理后,又经其孙何廉臣校勘增订 ,后由曹炳章重为参订,将原书增为四编、十二卷 、十二章。俞氏生活地方地处江南卑湿,外感湿邪为患,多夹杂证,该书以外感病立说,折衷仲景之学,参以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有性、张介宾等医家的医学理论,以六经辨证的理论用于各种外感病(包括寒、温两类感证)的论治,参以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详细论述了外感病的诊断方法、辨证原则、方药配伍及病后调理方法。内容包括伤寒要诀、病理诊断、证治各论(伤寒本证、伤寒兼证、伤寒夹证、伤寒坏证、伤寒复证)、调理诸法。全书内容系统,论述详明,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被后世称为绍派伤寒的奠基之作。本次整理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的1934年《何氏医学丛书》上海六也堂书局铅印本
列入胡希恕医学全集。本书根据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讲课录音及笔记整理而成。讲述《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学特点,强调它是有别于《内经》而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分上下两篇,上篇讲解《伤寒论》原文,下篇讲解《金匮要略》原文,其特点是以八纲释六经及方证,并结合临床解读,易于理解和应用。
本书是系统论述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脾胃病临证经验的学术著作,全书分六篇。第一篇为医论篇,“纵论”从脏象、病因病机等方面纵论脾胃的生理病理;阐述了脾胃病的诊治要论,尤其对食管病、残胃炎等常见而又较为疑难的疾患,详细介绍了作者自己独特的经验,“三脘”腹诊颇有临床参考价值;对胃病用药选择、刚柔配伍,以及胃病夹湿、夹瘀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介绍了与脾胃有关的疾患如肝胆胰等一些常见病及难治病的诊疗特点及经验;对历代前贤诊治脾胃病的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第二篇为医话篇,介绍作者临床诊治、用药等经验和体会,有助于拓宽思路。第三篇为歌括篇,收录脾胃(消化系)病诊治歌括 12 首及舌诊简歌1首,是对脾胃病症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的概括,言简意赅。第四篇为医案篇,选择了
本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丛书之一,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本书是在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陈群教授主持下编写的关于中医诊断学的修订著作,全书以融古通今的方式,增加了书的实用性、科学性、易读性、厚重性,方便中外学者对中医诊断的理论与方法、历史与进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全书内容分为三篇:绪论与发展历史的回顾、诊法与辨证、现代研究概况;共 12 章,分别为概论、发展史略、诊法、辨证、辨证方法的综合应用、临床各科诊断概要、常见症状鉴别诊断、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病案书写、诊法的现代研究、辨证的现代研究以及计算机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研究等。
本书是对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学术思想、临证体悟、个人经验的收集整理。全书共分以下几部分:前三部分是刘老在不同时期讲解《三部六病》的学生笔记;第四部分是刘老口述的回顾性医案和学生跟随刘老门诊记录的验案汇编;第五部分是刘老的医话、医论及学生的临证见闻;第六部分是历史资料和学术传承,简要罗列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人物和图片、手稿;附录部分包括刘绍武传记和刘绍武学术思想研究及文献资料等内容。
全书由理论到实践,从基础理论、核心理论、脉诊训练、脉诊实践四方面入手,对经典脉学进行拓展和深化,把脉学研究划分为 经典脉学 与 现代脉学 两个历史阶段,开拓性地运用系统论来探讨 脉象系统 、 脉象的系统特性和规律 ,以及 病因脉象系统 、 病机脉象系统 、 体质和个性脉象系统 等,对脉象和脉藏的复杂性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此并提出了 方脉相应 规律,使 方依脉立 的思路更加清晰,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诊疗模式,同时以图画的方式描述脉诊能够有效地促使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灵感思维的相互耦合,彼此协同,打破了 意会多于言传 的脉诊学习模式,突破了脉诊 指下难明 的限制,提出脉诊可以 情景记忆 着手,还原诊脉过程,真正解除脉诊 心中易了,指下难明 的难题,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脉学研究者、脉学爱好者迅 速、全面、准确、
《胡希恕经方用药》探讨经方用药,即在经方理论指导下,探讨怎样临证用药,以实现有是证,用是药,以体现方药对应。通过分析不同药物分别在方证中的作用,探明该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探讨每一药味与方证的关系及与六经的关系,以达到正确熟练运用该药。
本书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的指导中医内科各级医师诊断治疗行为的医疗文件。包括内科四十余个常见病种。
本书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的指导中医内科各级医师诊断治疗行为的医疗文件。包括内科四十余个常见病种。
刺络放血疗法是传统针灸技术之一,以其疗法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疗效显著而被广泛用于临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伤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疾病。本书由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倾力打造,并随书赠送光盘,便于读者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
本书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的指导中医内科各级医师诊断治疗行为的医疗文件。包括内科四十余个常见病种。
被誉为 中国近代医学*人 的张锡纯,曾这样总结中医师承效果: 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 当代中医临床家李静先生,将其对张锡纯医学的临床应用与思辨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案例 精细入微、苦口婆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地讲解, 全面还原 诊断的过程、细节、思考! 为了让当代中医从业者能够更好地接受 师承教育 ,灵活运用张锡纯中医辨证思维与用药,出版社邀请中医临床家李静先生,将其对张锡纯医学的临床应用与思辨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案例 精细入微、苦口婆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地讲解, 全面还原 诊断的过程、细节、思考!乃至犹豫、失误、反复!并附上诸多学生和老师的互动答疑。
本书为大医传承文库系列丛书之一,系统介绍了彭建中老师的为医和治学之道,思维方式和临证之术,以期传承其道术全人信息。全文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为大医之道与大医之术。上篇从精神境界与中医思维详细解读了彭老师的大医之道。下篇从辨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与核心方药深度挖掘了彭老师的大医之术,并从其诊疗多种难治性慢性肾病验案进行深入评析,以期读者阅读后有所借鉴。 本书为大医传承文库系列丛书之一,系统介绍了彭建中老师的为医和治学之道,思维方式和临证之术,以期传承其道术全人信息。全文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为大医之道与大医之术。上篇从精神境界与中医思维详细解读了彭老师的大医之道。下篇从辨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与核心方药深度挖掘了彭老师的大医之术,并从其诊疗多种难治性慢性肾病验案进行深入评析,
本书是一部总结“颜氏内科” 学术流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关于疑难病诊治的学术经验专著。第一篇,提纲挈领介绍了颜老诊治疑难病临证思维特点, 第二?三篇,着重介绍颜老创立的“衡法” 理论与实践及倡导的“瘀血” 学说理论与实践, 第四?五?六篇, 分别为颜老诊治疑难病的医论?医话及医案选,全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内容丰富翔实,充分展示了颜老在诊治疑难病中的临证思维特点及处方用药经验,体现了“衡法” 及“瘀血学说” 在诊治疑难病方面的优势和独到之处,不仅有学术价值,同时也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本书重点介绍了彭履祥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内容涉及医论、医案、医话三部分。医论中系统阐述了痰饮病、郁病、痹证、百合病、心悸等的辨证、治则和主方;调气法、除湿法的运用和小半夏汤、全真一气汤的灵活化裁等。尤其创造性地发挥了 痰生百病 怪病多痰 的理论与实践,并用调气、化痰、开郁法治疗疑难杂证。医案以内科病为主,兼妇儿科及奇症解惑。精选疑难怪病及温毒湿热的证治和选方用药,体现了临床辨证的独特疗法。书中绝大部分医案为彭师亲自撰写,极少数医案是由彭师亲自诊治、门人整理录入。医话为彭师对咳嗽、脾胃病的诊治经验,中医经典著作及各名家、名著的研读心得与感悟,以及学用《伤寒论》的体会,颇启后学。部分论、案后,有 后学点按 ,旨在归纳本节要点,方便读者加深理解。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和临床实用价值,堪
本书汇集了作者数十年中医临床上适用过的从古到今名医名家的重要方剂,涉及12方面272类常见病症,追求实用有效,从医者容易掌握,既有继承守正,又有发展创新。本书所选每个方剂都注明出处,编者结合自己五十多年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对每一方剂做出公正简明的评价,文笔精炼,言简意赅,没有虚构和渲染,对广大临床中医师和中医院校师生均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和学术研究价值,其内容必然会吸引广大中青年中医工作者的爱好和阅读,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编者系统总结了首届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毕生临床经验,整理其临床医案和学术思想成册,主要内容包括大师传略、萎缩性胃炎、常见脾胃病精论、杂病心法、医论医话和验案撷英共六篇,医案部分附有李老按语。全书内容丰富,学术价值高,尽量展现李老中医学术思想之原貌。李老博览兼收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各家学说,熔古铸今,中西并蓄,行医70余载,功擅内科,尤精于脾胃疾病。
陈秉钧( 1840 1914 ),字莲舫,别署庸叟,又号乐余老人,清末上海市青浦县人。世代业医,名医辈出,陈莲舫为第 19 代传人,后自称为 十九世医陈 。曾奉召入京城为德宗诊疾,敕封为三品刑部荣禄大夫,充御医,受命当值御药房。其家学深厚,博古通今,精通内、外、妇、儿诸科,尤其是*外治法多有奇效。 本书收入陈莲舫代表作 5 种:其中《加批校正金匮要略心典》《加批时病论》是其课徒之作,对研习经典文献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女科秘诀大全》荟萃各家之说,论述简明扼要,博古达今,是学习中医妇科的之书。《陈莲舫先生医案》《陈莲舫先生医案秘钞》记载了先生细腻周到的诊疗经验、精准平和的用药特色,对临床颇有参考价值。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是集唐宋金元4个朝代22位著名医学家著作而成的丛书。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展迅猛,中医药学也同时得到巨大的发展。在继承古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学术争鸣,新的学派不断涌现,使中医药学特别是在方剂学及临床各科都有长足的发展,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共分十八章。前几章为一般性主题,如脉质的命名、脉质分类、脉位和深度在历史上的变异比较,以及脉诊方法的介绍。接下来的章节由指下感觉出发,以各类特征像是脉搏速率、节奏、稳定性、体积、深度、大小和形状为基础,深入介绍各种脉质,也一并讨论相应于各个脉质的病理变化。后面几章,检视当某脉质出现整体脉或大区段,以及不同深度所代表的特别含义。脉质反映的心理病征及预后问题,分别在不同章节讨论。*后两章,说明脉诊的临床解析,并配合解说,把所学综合应用,示范如何将脉诊所得资料,建构成合理的诊断。本书提供上百张图表详加说明,并附有特殊词汇的名词解释、参考书目及完整的索引。
随着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逐步深入,经过五年的时间,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学术与产业相互促进发展,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经过系统的整理与总结,在《中医治未病》*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内容的修订与更新,更加完善其学术体系。同时也注重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产业实践的成功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以供新进从业者参考。 本书修订版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订内容。第六章增加了部分相关企业的成功案例,以供相关从业者参考。 本书较为系统构建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体系,理清了中医治未病的源流,丰富了中医治未病的内涵,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