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药理学》(第9版)的配套教材《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主要包含学习目标、习题及参考答案等几部分内容。本配套教材是在上一版的基础上,根据新版《药理学》的相关修订内容进行更新,并改进上一版习题的题目与备选答案的设计,使之更贴近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本课程和今后进行执业医师考试的指导和辅助作用。
《汤头歌诀》系清代名医汪昂所作。该书共选方205首,分门别类,将组成、功用、主治等编成诗歌赋体,便于诵读记忆,是初学方剂者的启蒙读物。由于所著用韵语编写,文辞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汤头歌诀白话解》一书,深受读者欢迎,屡印不衰,已成为*经典中医歌诀白话解之一。为使原著更好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需要,我社对《汤头歌诀白话解》一书进行了多次修订,现已至第6版。本次修订在5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白话解内容,以更准确反映原文主旨;适当增加方剂的临床应用范围及煎服方法;删减少数以毒剧药为主的方剂及临床罕用方剂,以便更贴近临床。本书可供中医院校师生、临床工作者及中医药爱好者学习使用。
《内》《难》《本》《伤》,中医四维,不通不可以为大医。然方出《伤寒》,药归《本经》,乃临证之基,在实操层面更重于《内》《难》。《本经》乃《神农本草经》之简称,论药之本,世无第二,后世诸家,基本循此书之筋骨,各凭经验羽翼其上,但时增术繁,瑕瑜共见。各代精研中药之大家,无不在这个轮回里来来去去,书越多,术越繁,道越隐。说一千,道一万,无非数据之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关联。古人皓首穷经,亦不免喟叹书山无顶、临证无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问世之后,很多学习研究之法,亦需应时而变。本书之精髓,正是以AI之利,阅尽书山,海纳众医经验,提炼出简练、高效、可靠的中药使用路径,为众说纷纭的中药界树立一些路标,令深入杏林者有道可循。
本书意在向众人打开制药行业的门窗,运用药物研发过程中真实的实例来解说这一过程。作者首先从社会用药谈起;人们对制药企业的认知与误解、制药企业的利润与损失经典的药物发现过程、药物副作用的意义、药物研究开发的成败原因等,并重点讲述了寻找有效β-阻断剂所遇到的障碍。第2部分主要阐述一个药物从基础到临床所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例如,可成药的靶点、怎样发现候选药物、如何提高发现安全有效药物的成功几率、选择靶点的多种方法等。第3部分则详细讨论了生产及销售合法药物的商业性问题从一般的商业基础到企业与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合作。最后,对影响药物生产的因素进行了总结,指出药片每天消耗量多于餐饮次数的现象将改变制药工业和立法的现状。
《四部医典》又名《医学四续》,是由古代著名藏医学家宇妥 云丹衮波等于公元773 783年编著而成,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又吸取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全书由《概论续》《论述续》《秘诀续》和《后补续》四部构成,共一百五十六章。其中《概论续》共六章,概括地介绍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论述续》共三十一章,详细介绍了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以及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医德等;《秘诀续》共九十二章,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后补续》共二十七章,主要介绍切脉验尿、药物方剂以及各种特殊疗法等。本书为综合性的藏医经典著作,可称之为我国早的一部藏医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原著采用了古藏文的佛经韵语编写,译者采用以述意为主的白话文体翻译全文,语
《四部医典》又名《医学四续》,是由古代著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衮波等于公元773-783年编著而成,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又吸取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全书由《概论续》《论述续》《秘诀续》和《后补续》四部构成,共一百五十六章。其中《概论续》共六章,概括地介绍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论述续》共三十一章,详细介绍了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以及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医德等;《秘诀续》共九十二章,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后补续》共二十七章,主要介绍切脉验尿、药物方剂以及各种特殊疗法等。本书为综合性的藏医经典著作,可称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藏医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原著采用了古藏文的佛经韵语编写,译者采用以述意为主的白话文体翻译全文,
本书从药物发现与开发的历程开始,为读者呈现了药物发现的经典靶点、体外筛选系统、体内筛选模型、药物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介绍了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过程及理论、制药企业组织机构发展趋势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并结合了生动的新药研发成功案例。同时,本书还介绍了高通量筛选、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分子建模、药物分析、转化医学等对于药物发现及上市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新近技术。第 2版在第 1版基础上增加了“抗体药物的发现”一章,使得本书涵盖的内容拓展至生物药物领域。
本次修订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材13种。本套教材将采用涵盖纸质教材、数字资源、平台功能融为一体的 融合教材 编写模式,坚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同时注重内容安排合理,深浅适宜,适应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的需求。注重遵循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的特点。在继承和发扬上一版教材基本精神的同时,旨在提高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的实用性,使更多的医疗工作人员从中受益。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精华本 全2册》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石斛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自《神农本草经》记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朝开元年间,《道藏》就把石斛、雪莲、人参、首乌、茯苓、苁蓉、灵芝、珍珠和冬虫夏草并称为“中华九大仙草”。针对当前市面上石斛相关专业书籍匮乏的现状,在参阅了大量石斛相关知讯的基础上特编写此书。赖小平、侯少贞、刘星华主编的《人间仙草·石斛》分正文和附录两个部分,前者包括四个章节,《人间仙草·石斛》中章节介绍中医对石斛的认识,涉及了石斛的性味、功效与主治、应用与配伍方面的知识;第二章按照疾病的分类对石斛相关的中医治疗验方进行了归类和列举,同时兼顾了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的研究成果,以期让大家对石斛的临床应用方法有更加深入的认识;第三章列举了大量石斛相关的保健知识及食疗方案,目的是辅助广大石斛的消费人群学会如
本教材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遵循“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与实用性)的原则,突出如下特点:①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兼顾了经典与前沿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总论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各论新的药物介绍;②在每章前有学习要求,末尾有本章内容小结,最后还有2~3个思考题,其中有小病例题,以便于教师教学参考和学生学习复习;③每章的主要内容部分尚配有以文本框形式出现的药物发展简史,以提高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也拓展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药物设计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艺术。众所周知,发明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的产物,而发现则是对已知世界的探索。药物设计紧紧围绕发明和发现两个过程,旨在建立一套来源于现有知识和技术但又高于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方法。此外,从事药物设计的科学家的创造性和直觉也时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药物是一种能通过引起某种生理作用从而影响生命系统的物质,本书重点剖析了药物设计方法及药物在有机体内的作用模式,在结构设置和出发点上与传统的药物化学书籍不同。 全书重点介绍了药物研究的基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常用的实验和理论、构效关系和设计方法、药物的作用方式,以及基于结构设计的诸多经典案例。
本书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为基础,根据各级医院临床科室用药特点,精选疗效确切、国内市场供应充足的常用药物,从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制剂规格等方面进行介绍,较为全面地反映目前国内临床主流药物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及时更新、简明扼要的资料,兼具时代紧迫性和广泛代表性。
华法林作为为经典的口服抗凝药物,疗效确切、价格便宜、有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是对于人工瓣膜置换术患者,目前华法林是可以使用的口服抗凝药物。但使用过程中,华法林的一些特点也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一些困境,例如其治疗窗窄、剂量变异性大、与其他药物及食物相互作用、需要实验室监测等。 虽然华法林有很多局限性,剂量调整和监测都比较繁琐,但通过专业门诊对病人随访和教育并进行系统化管理,能够明显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和用药的安全性,但目前医疗资源有限,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们期望能够通过药师指导和手账的形式,指导患者进行华法林的自我管理。本书患者可用于自我学习华法林的使用方法,药师可使用该手册指导患者安全用药,内容包括:1)华法林的服用方法;2)临床应用;3)监测;4)药物相互作用;5)、食物相互作用;6
本书首先概述了多肽药物、抗体偶联药物、CD20单抗、激酶抑制剂类药物和D2部分激动剂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以及近获批口服药物的理化参数,然后具体介绍了依特卡肽、乐伐替尼、奥西替尼、鲁卡帕尼、维奈托克和奥贝胆酸的成功研发历程。原著邀请了直接参与相关药物研发的团队核心人员,根据药物的实际研发流程,向读者讲述这些重磅药物是如何走出实验室,终成功成为上市药物的研发历程。
本书针对抗肿瘤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分类归纳。全书分为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系统介绍了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及治疗策略,阐明恶性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系统地介绍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软坚散结、以毒攻毒、扶正固本法等中医抗肿瘤的立法依据、主治证候、常用药物、配伍应用及临床实践与现代研究。各论部分收载了153味常用抗肿瘤中药,按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止血)类、化痰祛湿类、软坚散结类、以毒攻毒类、扶正固本类分类概述,介绍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传统功效及临床抗肿瘤应用特点,并总结其现代研究情况。本书为中医辨病用药提供参考,对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提高较全面的理论参考。
本书以创新药物研究中的带头学科??药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操作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技能及提高英文专业词汇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为目的,以英汉对照方式安排了药物化学相关的11次实验内容。实验课程类型包括验证型(5次实验)、综合性(5次实验)和设计型(1次实验)等3种。实验内容的筛选中,根据全国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大纲,参照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操作技能要求,引入了典型常用药物的合成及鉴定内容。操作类型包括药物合成中常用的加热回流、常压和减压蒸馏、抽滤、熔点测定、重结晶、薄层鉴定、化学鉴定等一系列的基本操作内容,以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实验仪器及实验装置的安装和使用技能。
本书集近300位当代中国名医治疗内、外、妇、儿、皮肤、骨伤、五官科及部分急症共200余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之名验良方l000余首。书中所选方剂都是副主任医师或副教授以上或民间著名中医数十年经验的结晶,高效速效屡用屡验之精华。该书以病为纲,以病统方,每病下均选方剂5首以上。这些方剂的选择,都是从临床实际出发,以实用高效为准则。从近三十年来各名医专著、名医医疗经验专辑、各医药报刊中经过比较筛选,并结合编者临床体会遴选出来的。每方下又按组成、功效、主治、加减、用法、注意事项、来源七栏编写,条理清晰,查阅方便,读者按病索骥便可查找所需要的理想方剂。因而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极高的实用价值,是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提高临床疗效的好帮手。它可使读者一书在手,受益于千家名师。 本书适用于各级各科中医、中西医结合
本书全面综述了国内外药物警戒的基本概况,并根据有关法律和政策介绍了国内药物上市前后的风险管理制度、研究方法和文献规范,系统介绍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如何开展药物警戒工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如何开展药物警戒监管工作,以及监管部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媒体、公众等之间如何进行药物安全风险沟通、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等,后分类列举了各种药物风险的现实案例。本书可作为广大医学、药学专业师生,医药从业人士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在填补学科空白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本书是“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系列学术专著”中的一册,在前期《基础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了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进展,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本书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①概论和常见问题:模型辨识、优化采样设计、低于定量下限数据的分析、场合间变异模型、混合分布模型、收缩;②复杂模型:肠肝循环模型、靶点介导的药物处置模型、转移室模型、效应室模型、间接效应模型;③扩展应用:细胞生命周期模型、生理节律模型、疾病进程模型、病毒动力学模型、生存分析模型和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本书通过翔实的案例介绍,力图深入浅出地介绍前沿理论知识。同时,本书附有“金标准”软件???NONMEM和R软件的源代码和重要的参考文献,供读者自学研习。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 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书中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本书剖析了药师深入临床实践探索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第1章为总体介绍,第2章至第7章分别介绍了药学会诊、药学监护、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用药评价、治疗药物监测与药物基因检测、临床用药决策系统的开发与其典型案例分析。分享的案例共57例,其中药学监护18例,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抗感染及抗凝等治疗的药学监护,药物不良反应18例,药物评价11例,药学会诊4例,治疗药物监测与药物基因检测4例,临床用药决策系统的开发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