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巨大,病痛亚健康几乎出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攀升,如何让养生、如何治病也已成为现代人□为关心的事情。希望本书能让那些在巨大压力下生活的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日常的养生以及病后的诊疗有充分的认识,同事也给广大喜欢经典著作、关注养生的读者带来原汁原味的养生书。
本书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的比较分析,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探讨了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常用的50味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每药一般设有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文献摘录等项。书末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总览、本书常用配方汉语拼音索引等附录。全书思路新颖,内容朴实简捷,切合实用,可供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与参考。
《方药量效学》是国家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的重要科技成果之一。针对方药量效关系这一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的重大问题,本书从文献、中药学、药理学、药物化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临床评价、中医临床各方面实践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方药量效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全书内容分两部分:总论部分包括了方药量效学的概念、研究范畴、研究进展以及目前该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各论部分主要介绍“以人为本体”的方药用量策略、“以药为本体”的剂量规律、方药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多学科交叉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专辟章节详细探讨了用量策略的临床实践,并附多家医案以飨读者。
作者从事中医科研与临床诊疗45年,经10年积累,编著成此书。本书围绕120味常用中药,从历代本草、方书、临床医著、医案医话、笔记杂著和现代临床报道等文献中,全面系统地收集与这些药物有关的资料,重点则收录3味及3味以下药物组成的小方,以总结药物的确切效用、应用指征和配用规律,使古今医家的用药经验得到比较真实、完整的继承和发扬。书中对120味常用中药归纳出4688条效用,分“临证应用”“临证推广”“临证参考”三个层面,表述药物应用的主次常变和配伍衍化,对掌握中医辨证用药原则,拓宽治疗思路,丰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书中所收大都是3味药以下的小方,故它又是中药研发人员的淘金宝库,能为他们提供灵感和有价值的资料。书末编有中药治疗“中医病证”和“现代医学病症”两个分类索引,对临床医师案
本书内容共分为九章两大部分 传统研究和现代研究。其中传统研究涉及何首乌的本草考证,栽培、采收与炮制研究,传统功效与临床应用;现代研究包括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与机制、毒理作用、药动学以及产业化现状与前景。由此,通过对何首乌的传统与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为深入研究以何首乌为例的补益类中药,挖掘整理武当道教医药探索新思路、开辟新途径。其中何首乌的产地、炮制与质量,降脂、抗癌的活性、毒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融入了编者团队多年的研究积累。 本书可供中药研究者和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书为2020年版《中国药典》配套用书,并依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和近期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医保药品目录》收载药物品种共计1345种,其中西药1075种,中成药270种。对每个品种药物,主要介绍了药物的中英文名、药理作用、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事项及制剂规格等。全书所收录的药物可基本覆盖各种常见疾病,其中包括满足临床需要的部分近期新上市药物。其内容实用、精练,便于学习和记忆,实为一部供临床医生、护士、药师快速查阅用药信息的参考工具书。
《泸州中草药图谱》,该书收载泸州地区常见中草药及民间生草药600多种,分三册,每册200种。本书文字精简,图片精美。每种中草药由1-3张彩色图片组成,均采用多角度拍摄的方法进行拍摄。文字部分以正名、别名、植物基源、识别要点、采集加工、性味功效、主治用法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药人。本书的编目顺序由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植物的拉丁学名按照近期新的植物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本书对于靠前外研究地方药、民间药及广大中草药爱好者、药品生产企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手绘典藏彩图本本纲目》以的金陵古本为蓝本,本着取古人之要义、为现代人所实用的原则,删繁就简,精选精校,辑录精华,保留了至今常见常用的本,及切实有效的复方,原汁原味再现天下药典之精华,指导今人认识本。本书仿金陵版古图风格,精心绘制了五百余幅彩图,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四百多种药材的植物形态,读者可按图索骥,准确辨识药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还用图片的形式清晰明了地诠释了原著中的一些中医用药理论,帮助毫无中医基础的读者轻松读懂李时珍的《本纲目》。本书不仅是家庭常备药典,更是传统中医药研究爱好者的典藏之选。
药物副反应是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预防和减少药物毒副反应是医务人员、广大患者以及医药生产厂家的共同愿望。本书由我国著名临床药理专家编写,引用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系统介绍了药物毒副反应,包括药物损害的基本概念,临床常用的化学制剂、中草药及中成药所致药物毒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的不良反应,药物过程量及中毒的防治等方面内容,特别对药物毒副反应的临床表面及其防治方法加以详细介绍,并充分体现临床可行性。本书涵盖面广泛,实用性强,是临床工程师及药物研究人员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教材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遵循“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与实用性)的原则,突出如下特点:①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兼顾了经典与前沿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总论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各论新的药物介绍;②在每章前有学习要求,末尾有本章内容小结,最后还有2~3个思考题,其中有小病例题,以便于教师教学参考和学生学习复习;③每章的主要内容部分尚配有以文本框形式出现的药物发展简史,以提高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也拓展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本书主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介绍药学门诊建设规范,内容包括 外药学门诊实施现状、我国药学门诊建设规范(包括组织管理、人员要求、软硬件设备、信息支持系统、服务标准、工作模式、工作流程、收费标准等)、药学门诊服务质量评价(包括质控体系建设、管理规范制定、临床和经济指标评价标准等),下篇是药学门诊服务典型案例,主要包括药学综合门诊实践案例(主要针对多重用药、肝肾功能损伤、使用高风险药物的人群等)、药学专科门诊实践案例(主要针对特定疾病,如高血压、抗凝、肿瘤等)、医师和药师联合门诊实践案例,每个案例拟包括【学习目标】【案例简介】【门诊服务】【知识点总结】【专家点评】等内容。
本书分上下二部。上部为“导读十论”。仲景是医圣,也是医人,作者坚持求真的原则和学术平等的理念,探讨了张仲景学术个性、批判性继承《内经》、诊断模式及临症思路的后世误读等被广泛忽视的重要问题,分析了《金匮》的理解发挥千余年来未见循序渐进的深层原因。下部以张仲景诊治思路为指向,从诊与治(而非辨证、方证)二者的归纳入手,并结合个人临床实践,对《金匮》重点原文予以解析,力求尽量贴近仲景原意。本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命题,诸如仲景学说与辨证论治的关系、仲景学说与方证学说的关系、异病同治有否体现仲景的治方匮乏等,足以引发中医界的深入思考。本书独辟蹊径、说理清晰,逻辑严密、别开生面,是蒋明教授研究《金匮要略》近四十年的心血结晶,为仲景学术研究带来新风,值得中医学人一读。
网络药理学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药物系统性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强调从系统层次和生物网络的整体角度出发,解析药物及其治疗对象之间的分子关联规律。该学科既体现了疾病和药物系统性研究的新趋势,又符合中医药的整体思维与实践,为系统理解药物和疾病相互作用机制、中医药复杂体系研究、新药研发与评价等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有望促进中西医药研究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的发展,推动建立“下一代药物研究模式”。本书是专门介绍网络药理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中文专著。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介绍网络药理学概念与理论以及发展历史;第2、3、4章分别介绍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网络药理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的常用数据库与常用软件;第5、6章分别介绍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现代化、现代药物研究的典型案例;第7
本书分为五章。 章为临床药学概述,主要介绍临床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为我国临床药学发展历程,主要从政策法规、临床实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以及学科建设五个方面介绍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为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现状,介绍了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组织架构和学术交流活动、临床药学学历教育与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药学服务、药学科研;第四章为我国临床药学发展趋势,阐述了药学服务转型、临床药学服务内涵建设、临床药学理论、技术发展趋势;第五章结语,对我国临床药学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书可为临床药学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其他医务工作人员提供数据参考和指引,以期凝心聚力,为我国新时期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增添新动力、开创新局面,为牢筑中国式现代化健康之
本书作者通过对云南野外、民间集市进行实地调查和走访,收集了云南食药两用野生植物一手资料,并精选 145种,对其中文正式名、拉丁学名、识别特征、食用部位、食用方法、药用功效、食用注意事项等进行梳理。本书按照食用部位进行编排,有茎叶类食材食药植物 50种、花类食材食药植物18种、果实类食材食药植物58种,以及其他食用部位包括根茎、全株、 鳞茎等 19种。本书植物均附有实地拍摄植株和食用部位图片,方便读者 好地认识野生食药用植物。
本书参考 规划教材《中药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了常用中草药500多种,按照每种中草药的主要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及拔毒化腐生肌药等。文字内容主要阐述了中草药的基源、植物识别、生境分布、药物采集、饮片 制、性状、选购贮藏、药理、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本书配有清晰、 能突出识别特征的药材彩图和植物或动物彩图900多幅。并附有中药名索引、功效索引、主治病症索引等。本书收载的中草药品种较全,文字描述全面、实用,配图精美清晰。可作为中医药专业医师、研究人员、学生及中草药爱好者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