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的比较分析,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探讨了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常用的50味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每药一般设有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文献摘录等项。书末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总览、本书常用配方汉语拼音索引等附录。全书思路新颖,内容朴实简捷,切合实用,可供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与参考。
作者从事中医科研与临床诊疗45年,经10年积累,编著成此书。本书围绕120味常用中药,从历代本草、方书、临床医著、医案医话、笔记杂著和现代临床报道等文献中,全面系统地收集与这些药物有关的资料,重点则收录3味及3味以下药物组成的小方,以总结药物的确切效用、应用指征和配用规律,使古今医家的用药经验得到比较真实、完整的继承和发扬。书中对120味常用中药归纳出4688条效用,分“临证应用”“临证推广”“临证参考”三个层面,表述药物应用的主次常变和配伍衍化,对掌握中医辨证用药原则,拓宽治疗思路,丰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书中所收大都是3味药以下的小方,故它又是中药研发人员的淘金宝库,能为他们提供灵感和有价值的资料。书末编有中药治疗“中医病证”和“现代医学病症”两个分类索引,对临床医师案
《泸州中草药图谱》,该书收载泸州地区常见中草药及民间生草药600多种,分三册,每册200种。本书文字精简,图片精美。每种中草药由1-3张彩色图片组成,均采用多角度拍摄的方法进行拍摄。文字部分以正名、别名、植物基源、识别要点、采集加工、性味功效、主治用法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药人。本书的编目顺序由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植物的拉丁学名按照近期新的植物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本书对于靠前外研究地方药、民间药及广大中草药爱好者、药品生产企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分上下二部。上部为“导读十论”。仲景是医圣,也是医人,作者坚持求真的原则和学术平等的理念,探讨了张仲景学术个性、批判性继承《内经》、诊断模式及临症思路的后世误读等被广泛忽视的重要问题,分析了《金匮》的理解发挥千余年来未见循序渐进的深层原因。下部以张仲景诊治思路为指向,从诊与治(而非辨证、方证)二者的归纳入手,并结合个人临床实践,对《金匮》重点原文予以解析,力求尽量贴近仲景原意。本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命题,诸如仲景学说与辨证论治的关系、仲景学说与方证学说的关系、异病同治有否体现仲景的治方匮乏等,足以引发中医界的深入思考。本书独辟蹊径、说理清晰,逻辑严密、别开生面,是蒋明教授研究《金匮要略》近四十年的心血结晶,为仲景学术研究带来新风,值得中医学人一读。
本书作为《中医特色专科良方丛书》的一个分册,编写体例与丛书总体要求大体一致,以常见男科类病名为章,以具体西医名或中医症名为节。每节(病名或症名)下先无题简述该病或症的基本知识,包括该症(症)的基本概念,临床主要特证,中西医相对应病名,以及中医的基本病因病机。具体下设:诊断依据、通用良方、辨证良方、对证良方,并根据部分男科专病特点,加设外治良方。每一良方介绍其方名、来源、组成与用法、功能与主治、加减运用、疗效或典型案例。 本书力求突出两个重点,一个是突出男科专病,要求就科论科、就病论病,只论述男科专病内容,其他内容原则上尽量不涉及;另一个是突出方剂的临床应用,临床中需要的内容重点阐述,与临床不相关的内容不作介绍,突出临床,少言理论。
本书经过多方面深入且细致的研究,其中涵盖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以及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且翔实地阐述了基于经典名方的药食同源体质膏方在调理体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本书经过多方面深入且细致的研究,其中涵盖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以及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且翔实地阐述了基于经典名方的药食同源体质膏方在调理体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本书是“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三轮规划教材”之一,按照 相关文件精神,根据本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全书共分13章,主要介绍了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以及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的作用。阐述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方法,系统深入讲解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检识反应、提取分离、结构研究、波谱特征和研究实例。同时也对中药复方中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书中各章节后附有复习思考题。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实用性强,主要供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制药技术、制药工程、中药学及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作为执业药师考试与培训的参考用书。
《中药材鉴别原色图典(1)(精)》(作者林惠蓉)为《中药材鉴别原色图典》系列 分册,收载了 药材102个品种,所涉及的 、混淆品、伪制品、伪品、劣质品、掺伪品共计205种,彩色图片585幅。《中药材鉴别原色图典(1)(精)》鉴定准确,真伪鉴别明了,真实性强,实用性高。为了方便广大读者辨别及鉴定中药材,本书增加了中药材关键部位的局部放大和显微特征鉴定照片,为鉴别技术等手段增加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书以贵州中药民族药现代化三十年创新之路的知识为基础,以52味贵州特色品种为对象编纂而成。本书从52味药材形态与分布、化学成分、鉴别、临床应用、药理毒理、成分控制、成方制剂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地归纳、整理,力争通过整理,尤其强调民族药功效与中药功效、临床应用的异同,为贵州民族药质量提升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探究功效异同的内在科学依据,有助于拓展民族药品牌影响力,亦可为广大医药学工作者以及对民族药物感兴趣的读者提供重要参考借鉴,为推动我国传统医学的传播贡献力量。
朱国豪、杜江、张景梅、田永松主编的《土家族医药》共分六章,前五章分别对土家族医药的医药发展简史、医学基础理论、医学临床症治、常用土家族药物、学术价值和开发前景展望进行了论述和介绍。土家族医药内容丰富,
《浙江道地中药材生产技术》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部分共九章,主要介绍中药资源及可持续利用,药用植物学基础,栽培技术,良种繁育,肥水管理,病虫害及其防治,采收与加工,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中药材质量管
《中药多糖提取技术及应用》以中药多糖为研究对象,对多种中药的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进行了提取纯化,并对其进行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分析,进而研究了中药多糖的衍生化对其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影响。为了扩大中药多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精制,是中药研究的核心,是中药产业化、现代化、 化的关键。罗永明主编的《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与方法(精)》精选此题,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既包括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经典方法,又涉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技术,重点是实验室和生产企业普遍使用的方法与技术。每种技术分别从基本原理、工艺流程与设备、应用特点、实例与评价进行阐述,并对其 进展和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本书强调实际应用与操作,突出了科学性与实用性。 本书兼顾经典方法与新兴技术,囊括了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与技术,可供从事中药研究、开发与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关专业高校教师、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相关研究的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现代中药注射剂生产原理与应用》是一本具有一定原创性的专著,将包含中药注射剂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中药分离,中药制药化学,生产监控,质量保障,安全性控制,临床应用策略等,并以应用实例进行注解。该专著将对中药
中医学经过三千年不断发展,已积累奇效良方逾数十万首,其中膏、丹、丸、散、酊、油、锭、栓等类剂型的方(简称“膏丹丸散”)即占半数以上。由于这类方结构精炼,用法奇巧,具有简、便、验、廉的突出特点,因而受到历代医家病家的普遍欢迎和重视。这些医方各具特色,即便在同名方中,也因作者不同,时代不同而结构?异,疗效迥殊,甚至还存在不少有药无量、有方无名,用药怪异难觅、过用剧毒大毒药物的处方。本书是一本以时代需要为前提的大型中医方剂学文献,是从历代中医典籍、文献中精选集粹而成。全书共收方剂一万二千余首,含丸、丹、散、膏、泥、糊、酒、锭、饼、栓、油、汁、烟等十余种剂型。全书分《散剂分典》、《丹丸剂分典》、《膏剂分典》三部分典。本书为《丹丸剂分典》。
本书以贵州中药民族药现代化三十年创新之路的知识为基础,以52味贵州特色品种为对象编纂而成。本书从52味药材形态与分布、化学成分、鉴别、临床应用、药理毒理、成分控制、成方制剂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地归纳、整理,力争通过整理,尤其强调民族药功效与中药功效、临床应用的异同,为贵州民族药质量提升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探究功效异同的内在科学依据,有助于拓展民族药品牌影响力,亦可为广大医药学工作者以及对民族药物感兴趣的读者提供重要参考借鉴,为推动我国传统医学的传播贡献力量。
《岭南中草药DNA条形码序列》是岭南中草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与实践的学术专著,展示了近300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中草药DNA条形码序列,丰富了我国中药材DNA条形码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全书分为总论、
中医学经过三千年不断发展,已积累奇效良方逾数十万首,其中膏、丹、丸、散、酊、油、锭、栓等类剂型的方(简称“膏丹丸散”)即占半数以上。由于这类方结构精炼,用法奇巧,具有简、便、验、廉的突出特点,因而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