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与界面物理力学主要是从“固-气”“固-液”“固-固”等界面的原子、分子结构的微观物理和化学的性质出发,以分子间力为基础,预见其对纳微米结构和系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所引起的接触、黏附、界面强度、摩擦润滑等问题。 本书由3篇、16章和7个附录组成。上篇讨论表面与界面物理力学的基础知识。中篇讨论移动接触线问题、分离压力、前驱膜、受限液体与纳流动的界面滑移、内角润湿、液滴蒸发等。下篇讨论表面和界面演化动力学,介绍表面与界面扩散与演化动力学、相场动力学方法在表面与界面物理力学中的应用。
德国科学家普朗特于1942 年出版了其名著《流体力学概论》。随后,其学生奥斯瓦提奇等增补修订出版了该书的第六至第九版。德国流体力学教授欧特尔等又进一步增补、修订,出版了第十版和第十一版。本书为第十一版的中译本。欧特尔等保留了普朗特名著第一版的内容作为本书前六章的主要内容,第七至第十四章则介绍了当代流体力学发展的不同分支:井将书名由《流体力学概论》改为《普朗特流体力学基础》。 与一般流体力学论著强调数学理论不同,普朗特的名著(本书前四章)尽可能地避免复杂的数学分析,着重物理直观,旨在阐明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及问题的力学本质,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欧特尔等撰写的后十章也体现了普朗特的风格和意图。后十章中有些内容可在普朗特的原著中以某种形式看到,但绝大部分是最近六十年来流体力学不同分
本书作者S. 温伯格是标准模型创立者之一,他因提出电弱统一理论,与格拉肖、萨拉姆共享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现代粒子物理发展的见证人,对很多物理问题有独特的见解。 书中对重大物理学原理的论述清楚明白深刻独到,数学推导也很清晰。阅读门槛不高但是论述极其深入。本书既没有陷入非常直观的物理论述,以貌似合理的方式巧妙地导出结果,也没有陷入纯粹数学的严格证明。它提供了远比这两者更重要的东西 一个真正的物理学家对自然基础原理的深刻洞察。温伯格本人几乎见证了整个量子场论的发展史并一直参与其中,几乎将他职业生涯中对量子场论的思考放入本书之中。阅读本书的过程能够体会到一位真正的量子场论大师是如何处理物理问题的。 本书内容的发展是新颖和逻辑清晰的,每一步发展都仔细地交待动机和出处,并强调了为什么自
极端力学源于力学研究与科技进步的相互促进,是研究物质在极端服役条件下的极端性能和响应规律的科学。本书系统介绍了极端服役环境下的材料与结构力学,极端自然环境力学,极端性能材料,极端时空尺度的力学,极端流动与输运,极端条件的实验与测试,极端力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数值模拟等前沿内容,总结了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挑战。
本书是一本主要以传记形式和科普特色编著的流体力学通论。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体会和经验,尝试一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知识传承与认知规律相结合的编纂模式,将抽象深奥的流体力学知识点打碎,从直观易懂的物理概念入手,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方式,将流体力学发展史和基本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分八章将流体力学基础、飞行器空气动力学、液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风洞和水洞设备、飞行奥妙与空气动力学原理和流体力学人物志等基本知识和发展历史介绍给读者,以便为初学者激发兴趣点、全面了解流体力学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参考。
本书(上、下册)共18章,主要基于作者及其合作者近20年的研究成果,给出穿甲/侵彻力学的理论建模和相关分析。内容包括刚性弹侵彻和靶体等效的一般理论,针对不同厚度金属靶考虑不同模式的侵彻/穿甲模型,素/钢筋混凝土靶侵彻与穿甲的建模分析,深侵彻弹体的质量侵蚀,侵彻弹体结构的力学设计,弹体结构和侵彻弹道的稳定性与弹体破坏失效,以及陶瓷靶侵彻/穿甲的界面击溃分析,并分别给出了金属靶、素/钢筋混凝土靶和陶瓷靶侵彻/穿甲以及深侵彻弹体质量侵蚀的比较全面的文献综述。
本书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对我国物理力学的科学发展以及相关领域近十年做出的成绩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由几十位物理力学领域的专家撰写。卷Ⅰ包括绪论和三个主题:*篇复杂流体物理力学,第二篇固体介质和表界面物理力学,第三篇高压物理力学。卷Ⅱ包括两个主题:第四篇激光物理力学,第五篇空间环境效应物理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现象与分数阶动力学效应及其应用》是一本介绍非线性动力学现象与分数阶动力学效应及其应用的专著,总结了近年来作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非线性动力学现象与分数阶动力学效应及其应用》内容包括:非线性动力学与分数阶动力学基础知识;整数阶与分数阶的随机共振与振动共振行为;单一Brown马达与耦合Brown马达的定向输运;一类分数阶非线性Langevin方程的初值问题解的存在、**性条件;分数阶混沌系统的控制;分数阶Rayleigh-Duffing类系统的同步;一类含噪混沛信号的降噪新方法;基于推广Duffing振子的弱信号测频方法;基于分数阶双稳系统随机共振的弱信号检测方法。
本书主要介绍了作者在材料高温力学性能表征与测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共9章,第1章详述了高温材料的特性及研究背景;第2章介绍了超高温材料的热力本构关系;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介绍了超高温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温度相关性断裂强度理论模型;第5章介绍了不同热环境下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能;第6章介绍了高温层状与涂层材料在高温压痕下的断裂行为;第7章介绍了热防护材料的热力氧耦合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第8章介绍了超高温实验力学测试技术与设备;第9章介绍了高温点阵热防护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