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天文年历的主要内容包括太阳表、月亮表、大行星表、天象及日月食等,可供一般天文和测量人员使用,大地测量、航海、航空等工作部门用的历书可以采用基本数据编算。天文年历从1969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研究室编算,经历了两次大的改动,第一次是1984年,第二次是2005年。自2009年起,岁差模型采用IAU2006年第26届大会决议推荐的P03模型;自 2010年起,天文年历增加了大行星的主要天然卫星历表;自 2012年起,太阳球面位置依据IAU工作WGCCRE2006年工作报告推荐的模型计算;自 2013 年起,天文年历刊登的天文常数取白 IAU 2009 天文常数系统;自 2014年起,太阳系大天体历表根据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 DE421/LE421教值历表计算。天文单位采用1AU2012决议推荐的新定义。
本书讲述了恒星形成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一些基本观测事实。主要讲述的是银河系内的恒星形成的观测现象、物理过程及理论模型。内容包括小质量恒星形成、大质量恒星形成,以及其他地方很少会讲到的中等质量星形成。这是一本关于恒星形成的比较全面的教科书,虽然年代有一些久远,但书中的内容多数并未过时,是为数不多(如果不是唯一的话)可用的恒星形成教科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系统介绍射电天文干涉测量与综合孔径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下册(第9~17章):第9章对VLBI的特点和工作原理进行介绍;第10章介绍如何测量可见度函数并反演亮度分布;第11章主要分析图像处理算法,包括压缩感知技术;第12章介绍取得极大进展的天体测量技术;第13章介绍传播路径上的湍流等中性介质对干涉测量的影响;第14章介绍传播路径上的电离层等电离介质对干涉测量的影响;第15章介绍范西泰特?策尼克定理,以及空间相干和散射;第16章介绍射频干扰的来源、影响以及分析抑制方法;第17章扩展讨论了干涉测量的其他应用。
轨道角动量模式的无穷性和不同模式间的正交性,为电磁场的时空提供了一种*立于时域、频域和极化域的全新自由度,在信道扩容和提升频谱效率方面,轨道角动虽波具有极大的潜力。随着轨道角动虽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利用结构紧凑、低成本的方案产生宽带髙效率的多模轨道角动量波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太赫兹波轨道角动量》全面介纽了课题绀在太赫兹超表面轨道角动虽生成器的研究成果。《太赫兹波轨道角动量》主要涵盖了反射空间、透射空间以及全空间太赫兹超表面轨道角动量的产生与调控,得到多种不同轨道角动量模态,可以人幅度提高信道容萤和频谱利用率。特别是全空间的超表面轨道角动蛰涡旋波束生成器增加涡旋波束超表面控制空间,提高超表面的控制效率,具有尺寸小、成本低、可灵活部署的优势。
本书以阿尔文波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为主线,以作者团队的研究工作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动力学阿尔文波的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以及对一些观测验证和有关的应用。本书系统地介绍动力学阿尔文波在空间和天体等离子体中的应用
本书是一本论述现代光学和主动光学理论的基础性读物。作者在本书中详尽地叙述了有关天文光学(特别是近代主动光学)的基础理论,并就主动光学技术在天文望远镜实际镜面加工和实际观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本书内容覆盖了天文光学系统和弹性力学相结合的问题,同时也对主动光学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论述,对这个领域已知的和**的内容进行了非常深入和全面的描述,对国内外采用主动光学方法的大型天文望远镜系统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介绍。
随着人们对火星大气波动现象日益关注,以及行星大气学科在火星上的深入发展,火星大气波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火星探测仪器的不断投入使用推动着火星大气波动的研究,而火星大气波动又极大地影响火星探测器的运行及精度。本书首先介绍了与火星大气科学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基于探测资料、模式结果和再分析数据集,分别重点介绍了其中的小尺度湍流及重力波扰动特性、 尺度潮汐波及 尺度行星波的波动特性。此外,作者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火星大气垂直相互作用(陆气相互作用、大气层结间相互作用)进行了针对性探究,解决了具体的科学问题,并为未来的探火任务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天文年历的主要内容包括太阳表、月亮表、大行星表、天象及日月食等,可供一般天文和测量人员使用,大地测量、航海、航空等工作部门用的历书可以采用基本数据编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