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阐述物理定律的复杂而强大的数学结构中,都蕴藏着简单而深刻的真理。科学家在揭示自然规律时,所追求的正是这些简单的真理,而不是复杂的技术细节。幸运的是,这些核心思想通常可以用简单的数学谜题来说明。这些谜题是如此简单,人们不需要使用任何复杂的数学,就可以解决它们并理解其意义。 本书旨在通过有趣的谜题,带领读者解开宇宙规律之谜。本书包括100多个谜题及解答,并阐释它们如何与物理学和数学的深刻思想相关联。本书为一般读者而写,阅读它不需要广博的数学或物理知识,只要有一颗好奇心即可!
本书是陨石这一迷人领域迄今为止 简明的指南,不仅用精致的彩色照片帮助陨石猎人鉴别他们的战利品,还让我们了解降落至地面前的陨石前身——流星的天文学背景,还对每个陨石的亚类都有详尽的描述。正如天文学家会用望远镜和其他工具来研究天体一样,陨石学家同样需要各种设备,无论是简单的放大镜还是显微镜,我们需要通过这些设备来研究陨石样品,确定其分类和起源。本书详细记述了研究需要的设备和技术,以及一个关于陨石发现的详细且完整的指南。事实上,这本书几乎包含了业余的天文学或地质学家关于流星和陨石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它不但适合初学者参考学习,也适合专家进行阅读。
本书从天文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现状和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对未来10年天文学学科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论述。特别是天文学未来10年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进行了重点论述,并针对实际战略需求,提出了天文学科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建议。
《移动性》围绕主题设置章节,讨论了:移动的含义、政治、实践、媒介。首先,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总结、剖析了对“移动性”这一主题有贡献的关键著作和著作者,从理论争论的角度阐释了移动的内涵及其演化。然后,通过探索各种和移动性政治相关的工作,追踪了政治和移动性之间的关系;并用文本框的形式呈现当代重要的研究案例,以探讨移动性复杂的政治维度。其次,讨论了移动的实践和方法:阐释了各种和身体移动、实践相关的理论,如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等;探索了移动的视觉、触觉和多感官维度;也探讨了常被忽视的、和移动相关的感觉和情绪。最后,探讨了移动的媒介,即回答“移动是怎么进行的,或移动是怎么携带一些东西的”这个问题。
近年来,月球的空间探测进入新发展时期,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月球的起源演化史。嫦娥飞船探月工程以来,我国关心月球的天文爱好者日益增多。本书作为中高级科学普及读物,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兼顾趣味性、通俗性与科学性,为一般读者,尤其青少年进入月球世界打开便捷通道。全书分为十二部分,从神话传说到月球文化谈起,介绍月球的观测研究简史,接着概述月球与地球及太阳的关系、月球的基本特性、月球物质和月球陨石、月球的物理场和内部结构、太阳系起源与行星形成,在这些观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主要篇幅论述月球的起源月球的地质过程和年代学、月球的热演化和岩浆活动、月球的地质历史,后总结给出月球演化史概述。
1610年被称为望远镜元年。自此以后,人类与天空的关系被这个两端装有透镜的圆筒彻底改变了。望远镜超越了人类视觉的极限,借助它凝视天空会发现: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 这本书聚焦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讲述了由眼镜制造商发明的“玩具”望远镜如何经伽利略之手,演变为精密的科学仪器,终导向星空奥秘的发现,在当时的世界兴起波澜。 三位杰出的科学史教授搜集了海量的日记、笔记、信件、档案、年表等文献,用这些历史的痕迹再现了400多年前伽利略对星空的观察、《星空报告》的发表与传播,以及颠覆性观点引发的一系列戏剧性故事,还原了一段完整而传奇的历史。 新天空的发现不仅带来了新的天文学,还带来了新的哲学。这种哲学注定改变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上帝的关系的看法。这本书将科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用望远镜发明与
牛顿作为伟大的科学家,用力学原理构建了人类历 个关于宇宙运行的完备的科学体系。正是在这部《宇宙体系》中,牛顿用通俗流畅的文笔,阐释了从地面上到天空中所有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原因,不仅展现了他的科学成就, 让人看到了他的博学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