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二十四节气及天文历法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本书把现在人们常用的年、月、日、时、季节变化的特性特征、产生发展等科学的梳理,有利于大家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本书讲述了恒星形成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一些基本观测事实。主要讲述的是银河系内的恒星形成的观测现象、物理过程及理论模型。内容包括小质量恒星形成、大质量恒星形成,以及其他地方很少会讲到的中等质量星形成。这是一本关于恒星形成的比较全面的教科书,虽然年代有一些久远,但书中的内容多数并未过时,是为数不多(如果不是唯一的话)可用的恒星形成教科书。
本书是引力波领域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之一。本书回顾了引力波的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介绍了引力波的传播及其物理性质,阐述了引力波的产生和波形的计算方法(包括四极矩公式、后牛顿近似、微扰法和数值相对论)。本书介绍了引力波天文学和宇宙学中的各类波源、引力波的探测原理和不同频段的探测器,以及探测器的数据分析中所涉及的数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结束语部分展望了引力波天文学的前景及其重要意义。书中包含许多例题,以阐述正文中的特定知识点,或者补充额外的技术细节。大部分章节的末尾包含了一定量的习题以及简短的参考文献列表,以方便读者进一步加深所学内容。书末包含两个附录和一个中英文名词索引。
在所有阐述物理定律的复杂而强大的数学结构中,都蕴藏着简单而深刻的真理。科学家在揭示自然规律时,所追求的正是这些简单的真理,而不是复杂的技术细节。幸运的是,这些核心思想通常可以用简单的数学谜题来说明。这些谜题是如此简单,人们不需要使用任何复杂的数学,就可以解决它们并理解其意义。 本书旨在通过有趣的谜题,带领读者解开宇宙规律之谜。本书包括100多个谜题及解答,并阐释它们如何与物理学和数学的深刻思想相关联。本书为一般读者而写,阅读它不需要广博的数学或物理知识,只要有一颗好奇心即可!
本书系统介绍了现代宇宙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知识。特别对一些经典的基础概念和理论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例如,线性扰动理论中的规范变换、非线性扰动演化中的普雷斯-谢克特(Press-Schechter)质量函数、高斯(Gauss)随机扰动场及其统计性质等。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宇宙学模型及热大爆炸宇宙简史,小扰动的线性演化理论,宇宙各主要组分(冷暗物质、重子物质、光子及有质量中微子)密度扰动的线性演化方程以及密度扰动功率谱,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扰动的非线性演化与密度扰动场的统计分析,张量扰动与引力波,高红移天体与宇宙再电离,引力透镜原理与观测等。每章之后都附有相应的习题。
卞毓麟*的这本《拥抱群星(与青少年一同走近 天文学)》展现了宇宙之风景,讲述了人类认识宇宙 的故事,概说了天文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语言 简练主动,内容丰富而又深入浅出,*兼图文并茂。 相信乐于走近天文学的青少年朋友都会喜欢它。
顺时生活》二十四节气健康日历,是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推广的顺时养生、顺时生活理念的实践版。 与当下所有养生台历相比,本台历按照2020年的天气变化逐天提示养生重点,不仅每候有一次反思、自测,并通过全年72 次的自查,帮助您了解自己身体的顺时变化, 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体质调理;还有让大家 为关切,能够迅速学会,用上的:1. 六气保健食方;2. 节气食方的做法;3. 不同类型的失眠、高血压、青春痘等亚健康自测及对应体质食方;4. 6个关于女性、儿童、睡眠等健康知识合辑阅读;5. 360 种养生食材功效介绍;6. 新增188 段《黄帝内经》精华内容及释义,听孩子读《黄帝内经》配套音频;……顺时生活,就是顺应天时、地时、人时,这才能顺其自然地过好我们的小日子,不负光阴。
本书是《今日天文》第2卷,主要讲述了恒星及其他星系相关内容,包括恒星和恒星演化、星系和宇宙学两大部分。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同时,本书可作为高校天文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天文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
牛顿作为伟大的科学家,用力学原理构建了人类历 个关于宇宙运行的完备的科学体系。正是在这部《宇宙体系》中,牛顿用通俗流畅的文笔,阐释了从地面上到天空中所有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原因,不仅展现了他的科学成就, 让人看到了他的博学多才。
本书从天文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现状和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对未来10年天文学学科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论述。特别是天文学未来10年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进行了重点论述,并针对实际战略需求,提出了天文学科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建议。
本书为胡塞尔现象学中有关时间研究的三部书稿中的第二部,完成于1917-1918年。本书是在其前“内时间意识讲稿”的基础上完成的,被视为三部时间研究书稿中较为成熟者。 胡塞尔称本书是其 重要的作品之一。如果说其前的时间研究和意识研究属于现象学研究的静态分析阶段的话,本书所开启的新方向的时间研究则属于现象学的动态分析阶段。胡塞尔的内意识时间研究为其在奥古斯丁、布伦塔诺等时间分析方向上的 科学性发展,其分析的精细性可谓迄今无出其右者。但因内意识时间现象极其抽象和复杂,胡塞尔的时间思考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尝试性与艰困性,作为其思考轨迹的论述话语也就不免过于抽象与晦涩。中译本根据本著作集的统一词汇系统进行移译,以期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中译本增加其可读性。
本书为 中国学术思想史 丛书中的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天学的发展。作者在定义 天学 一词的基础上,说明了古代天学的意义,探讨了天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关系,并分别对古代天学机构与天学家、天象观测、历法、颁历授时、宇宙理论、域外天学对古代天学的影响等做了深入的研究。本书立足于古代典籍文献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资料丰富,论证严密;不仅有宏观的观照研究,更有具体的实例;对当今天学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天文年历的主要内容包括太阳表、月亮表、大行星表、天象及日月食等,可供一般天文和测量人员使用,大地测量、航海、航空等工作部门用的历书可以采用基本数据编算。
《宇宙物理基础(英文版)》通过分析经典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架构,指出弯曲的物理位形空间中的广义坐标不是时空坐标;爱因斯坦的“弯曲时空”是一个束缚了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发展的错误假设,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描述的只是现象——引力场的弯曲,并不揭示新的引力规律,更不能用于描述均匀的宇宙;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标准宇宙学,是一个不自洽的理论,存在诸多根本性的疑难。《宇宙物理基础(英文版)》陈述了完整表述局域引力规律的引力场方程,以及符合宇宙学原理和物理学基本规律的引力中性宇宙模型。将宇宙视为被重力支配的单极世界是广义相对论的世界观。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方法论类似于绘画或处理大数据的机器智能,并不是探寻与表述普遍规律的科学方法。 《宇宙物理基础(英文版)》指出,只有接受宇
本书是陨石这一迷人领域迄今为止 简明的指南,不仅用精致的彩色照片帮助陨石猎人鉴别他们的战利品,还让我们了解降落至地面前的陨石前身——流星的天文学背景,还对每个陨石的亚类都有详尽的描述。正如天文学家会用望远镜和其他工具来研究天体一样,陨石学家同样需要各种设备,无论是简单的放大镜还是显微镜,我们需要通过这些设备来研究陨石样品,确定其分类和起源。本书详细记述了研究需要的设备和技术,以及一个关于陨石发现的详细且完整的指南。事实上,这本书几乎包含了业余的天文学或地质学家关于流星和陨石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它不但适合初学者参考学习,也适合专家进行阅读。
本书以通俗浅显的语言介绍了从古希腊时代到牛顿时代关于天文学的变迁和变革的历史,特别突出了开普勒关于行星运行理论的功绩。本书作者试图用初等数学推导再现开普勒当年如何从第谷等前辈积累下来的浩瀚的天文观察数据中获得行星运行三大定律的研究过程,同时又解释了牛顿如何从开普勒三大定律导出万有引力定律,从而终完成了开普勒三大定律的理论。 作为通俗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历史的普及读物,本书对于大学理工类学生以及学有余力的高中生了解西方文明和理性思维的发展过程很有裨益,对读者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启发作用。
本书开篇介绍了用Friedmann-Robertson-Walker(FRW)度规描述的平滑均匀宇宙,包括对暗能量、大爆炸原初核合成、再复合和暗物质的细致处理.从此处出发,读者被引入FRW宇宙的扰动:爱因斯坦-玻尔兹曼方程扰动的演化和由原初暴胀导致的扰动的产生及其观测结果.这些观测结果包括表征重子声学振荡(BAO)的峰值和极化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各向异性谱,重子声学振荡的物质功率谱,及通过星系的测光巡天、红移空间畸变(RSD)、星系团数密度和弱引力透镜对密度扰动的探测.本书结束于一个关于数据分析方法的长章节.本书是*本详细地解释以下性质的书: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声学峰的结构;用于探测到原初引力波的E/B的极化分解,以及用于日益增加的大型宇宙学数据集合的数据分析技术.通过这本书,读者将会学到在宇宙学工作中需要的工具,了解到现代观测技术在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织数百位院士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基本天文学》从以下7个方面介绍了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战略框架,发展举措与建议;战略地位、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发展现状、发展目标与建议、优先发展领域与重要研究方向、国际合作、保障措施。书中不仅对国内外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现状和态势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更对未来十年我国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提出了一些重要、有意义的思考和建议。
本书原版于1543年在德国纽伦堡用拉丁文首次出版。全书共六卷,*卷是本书的精华,阐述日心学说的各种论据;并批驳地心学说,排列出太阳、地球、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还较完整地讲述了平面和球面三角学。第二卷用球面天文学的方法论述天体在黄道、赤道坐标系中的视运动,以及天体的出没、昼夜和四季的循环;卷末附有星表。第三卷讲解太阳视运动及其不均匀性和岁差。第四卷讨论月球运行和日食、月食的原理。第五、六两卷讲述当时所知道的五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的运动。这六卷前后呼应,连成整体,展示出日心地动学说的全貌。 对于科学史工作者或爱好者,如能详细阅读本书,将不仅能了解人们对天体运行的认识过程,以及哥白尼的历史性贡献,还能由此探讨天文学甚至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规律。哥白尼在书中提出的一
1610年被称为望远镜元年。自此以后,人类与天空的关系被这个两端装有透镜的圆筒彻底改变了。望远镜超越了人类视觉的极限,借助它凝视天空会发现: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 这本书聚焦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讲述了由眼镜制造商发明的“玩具”望远镜如何经伽利略之手,演变为精密的科学仪器,终导向星空奥秘的发现,在当时的世界兴起波澜。 三位杰出的科学史教授搜集了海量的日记、笔记、信件、档案、年表等文献,用这些历史的痕迹再现了400多年前伽利略对星空的观察、《星空报告》的发表与传播,以及颠覆性观点引发的一系列戏剧性故事,还原了一段完整而传奇的历史。 新天空的发现不仅带来了新的天文学,还带来了新的哲学。这种哲学注定改变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上帝的关系的看法。这本书将科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用望远镜发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