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是研究解决岩土工程,特别是大型地下工程相关问题的有效手段。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顾金才院士及其研究团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方面开创性的工作。全书共分为两篇,其中上篇为模型试验技术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喷锚支护施工过程模拟技术、模型表面纵向应力测试技术、地下洞室群多步开挖模拟技术、模型边界柔性加载技术、模型横向变形同步技术、洞壁相对及位移测试技术等系列关键技术;下篇为试验研究成果部分,通过100余块地下洞室地质力学模型试验,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喷锚支护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围岩的加固效果,探讨其受力性态和破坏特征,并为地下机库、坑道工事等国防工程和大型水电站地下厂房等民用工程中的大型项目进行了多次应用性试验,为喷锚支护的工程设计、理论分析及在重大工程中推广应用提供了
《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模型及其应用:基于社会接触的视角》在对人误、行为、行动、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动等核心构念进行明确区分的基础上,主要从微观行为动力学、行为演化过程及网络整体行为生成三个不同层面论述了共享群体网络空间下的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生成、传染、传播、识别及同步等问题,构建了社会接触视角下的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模型,论证了群体网络共享情境下的矿工不安全行为,依据“点、线、面及多维空间”的分层逐级维度递增的同步过程、同步机制、行为传播对于网络结构的敏感性及弱因果性机制,以及行为传播性及行为路径依赖性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交叉及重叠下的耦合作用所导致的行为跨界及行为路径跃迁现象,解释了我国煤矿宏观层面上的重大事故生成的长周期性及微观层面上的矿工不安全行为反复性及经常性
采煤机的智能化是实现工作面智能化和无人化开采的前提条件。本书介绍了采煤机智能化相关技术的 外研究现状,指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采煤机智能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并对采煤机惯性导航 定位、采煤机煤岩截割模式识别、综采工作面煤岩识别、采煤机截割路径优化、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识别等采煤机智能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内容全面、新颖,涵盖了采煤机智能化的*新前沿技术,为提升煤矿智能化开采水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书读者对象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科研院所、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关心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各界人士。
根据 《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要求,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加快培育和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各煤炭企业深刻领会《意见》精神,持续开展“五小”(小发明、小改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创新活动,涌现出一批批喜人成果,为推动新时代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及时总结 “五小”成果,实现煤炭行业共享共赢,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对2020年度创新成果进行了征集,共征集到“五小”技术成果900余项。经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58项,二等奖257项,三等奖244项,并于9月14日以中煤协会咨询函[2021]135号向社会发布了评审结果。同时授予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 组织奖。
煤层增渗是促进瓦斯(煤层气)高效抽采的重要措施,本书针对松软低渗透性煤层瓦斯抽采的难题,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了非均匀应力场穿层钻孔三维旋转水射流扩孔及“点”式定向压裂的增透力学机制
本书根据《矿山救援培训大纲及考核规范》(AQ/T 1118)4.2培训内容编写,全书共分为: 章矿山安全生产政策法规,第二章矿山救护规程规范,第三章矿山救护队的组织与管理,第四章矿山救护行动计划及安全措施,第五章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第六章矿井通风理论与灾变通风技术,第七章矿山事故抢险与救灾技术,第八章矿山隐患排查与治理,第九章应急救援决策指挥技术,第十章地面火灾事故处理技术,第十一章领导科学与艺术,第十二章自我防护技术,第十三章救援心理训练,第十四章医疗急救,第十五章矿山安全生产技术,第十六章矿山救援信息化技术,第十七章矿山救护装备与仪器使用、管理。可供矿山救护指挥员培训使用。
本书介绍了晋城矿区寺河煤矿3号煤的煤岩特征、煤岩的抗拉强度、单轴抗压强度、三轴抗压强度和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声发射特征。根据寺河煤矿煤岩力学特征,用ANSYS有限元模拟软件进行了煤储层水力压裂模拟实验研究。根据模拟结果阐述了岩层无裂缝时的破裂特征,先存裂缝对压裂的影响,以及煤岩各向异性的力学特征对煤储层压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