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阐述多灾种耦合灾害与事故的风险评估理论、模型和方法,围绕Natech事件、多米诺事故、自然灾害链、并行灾害事故四类典型多灾种耦合灾害或事故类型的风险评估问题,阐述了过往研究成果、现有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展望。本书构建了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研究框架,阐述了Natech事件的关联度分析研究成果,以及多米诺事故的风险定性、定量评估模型和方法。进一步从风险识别、分析、评价三个环节阐述了自然灾害链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成果,还介绍了并行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的内部、外部多灾种耦合效应的现有研究成果。
本书以陕西省为例,详细介绍西北黄土地区的地质环境背景,系统分析西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15个黄土地区典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15个治理工程案例的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3种,逐例阐明灾害基本特征,分析所采用的治理工程措施与技术方法,对治理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工程施工与运行维护技术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同类型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田野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试图梳理、总结、厘清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概念、内涵、特点、生成、作用及其价值。此外,本书还尝试总结和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路径,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供本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1368~1911 A.D.为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查阅明清时期徽州各县的地方志和地名志等历史资料,将历史资料的文字叙述进行定量化描述分析,得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年际变化特征、季节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并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揭示我国亚热带北缘中低山地与丘陵区的灾害发生规律,为徽州地区古村落文化遗产地自然环境监测及文化传承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对区域防灾减灾、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将历史文献中的自然灾害数据与不同载体的环境演变序列记录相对比,这不仅有利于徽州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也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变化乃至全球
?山地灾害指发生在山地表层,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构成威胁和破坏的灾害。灾害类型包括斜坡变形灾害(滑坡、崩塌及落石等)、泥石流、山洪、堰塞湖以及溃决洪水、冰崩雪崩、冻土灾害等。本书共5篇24章,各篇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重点论述了斜坡变形灾害(滑坡、崩塌等)、泥石流、山洪和堰塞湖等灾害的基本性质、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发生机理、运动规律、监测预报、风险评估和防治技术等内容。本书以成熟的理论与技术为主,适当加入学科新进展与新技术,是一本帮助读者系统掌握山地灾害基本知识、了解灾害风险防控方法与技术、提高减灾实战操作能力的*实用参考书。可作为防灾减灾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森林草原野火风险预警监测方法及应用》系统介绍了森林草原野火风险评估预警方法及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极化SAR数据的植被冠层可燃物含水率遥感反演方法、野火风险评估方法及云南省应用验证、全球森林火灾风险时空挖掘及预警预测方法及其在林火多发区域的应用、基于静止卫星的野火火点检测与蔓延速率提取方法。
2017年以来,《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等重大规划接连颁布,对目前突发事件现状和形式进行了总结,指出新时代灾害的时空分布、损失程度和影响深度广度均出现新的变化,各类灾害的关联性、衍生性、复合性、 规性及向巨灾演化的趋势日显突出。对于如何应对诸如上述特征的新型危机——级联灾害,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防灾理念与准则,是新时代下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级联灾害相关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越来越得到重视,如欧盟FP7项目资助的关于此方面的研究SNOWBALL 、CASCEFF等项目。本书从应急管理实际需求出发,着眼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严峻局面,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理解和认识城市级联灾害风险的形成条件,解析级联灾害后果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构建能够适应受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of 2008S: A Photographic Atlas ofSurface Rupture and Related Disaster focuses on the main deformationcharacteristics of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including rupture length andslip distribution of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caused by the WenchuanEarthquake and its associated relief operation. The magnitude Ms 8.0(M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12 May 2008 in the LongmenShah region of China, the topographical boundary between the TibetanPlateau and the Sichuan Basin, resulting in extensive damage throughout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This atlas contains distinct photographs obtainedduring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carried out immediately 2 days after thequake. The atlas is designed for geologists, seismologists and architectureengineers engaged in seismic mechanisms and surface rupture deformation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intracontinental earthquakes.
本书共12章,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的现状与进展及常用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1章概述气候变化基本事实,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现状与进展,以及常用评估方法。第2~3章对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在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第4~10章围绕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温度、极端降雨等对死亡、发病、媒介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发病、不良出生结局、职业暴露风险和精神心理疾病等的影响,分别介绍广义线性模型、广义相加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贝叶斯时空模型、断点时间序列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病例交叉设计等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第11~12章介绍气候变化下人群健康风险的脆弱性评估及未来预估。
作者在对西南边疆环境史及环境灾害史研究对象、方法、理论等问题的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对清代云南史料的详尽挖掘和梳理,分析其与环境变迁的诸多耦合之处。并以此为切点,全面考察了清代云南生态环境的状况,如生态环境变迁的表现、动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灾害及因此促发的环境保护行为,并通过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生态变迁与环境灾害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呈现了一幅清代云南自然与人类、环境与社会、生态与生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环境变迁史。
本书详细介绍了应急管理业务系统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包括关键技术、系统设计、应用、优化、改进、管理和维护等,并通过实际案例阐述了应急管理业务系统的应用效果,为应急管理工作者、信息化设计人员以及高校师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此外,还对应急管理业务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是一本全面探讨应急管理业务系统设计与应用的实用参考书。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和重建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本书根据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特点,遴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主控因子、重要因子和参考因子,根据区域受损程度进行不同精度的评价,提出重建分区方案、确定可承载人口规模。主要内容包括:采用灾区县域、乡镇、主要人口集聚区和产业园区等评价精度,选择用地条件和地质灾害为主导因子,人口分布规律和产业区位选择为辅助因子,灾损状况为参考因子,进行单项和综合指标评价;划分地灾防治区、生态建设区、农业生产区和人口集聚区四类重建功能分区,测算灾区合理人口容量,提出适宜居住和城乡居民点建设的选址方案;综合分析灾区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扶贫综合开发以及支撑政策体系,探索灾后恢复重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本教材在全面分析现代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特点及职业健康防护要求的基础上,精选六大模块的内容进行编写,包括安全管理与职业健康、危险化学品安全、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电气安全技术、职业安全与防护。六大模块均下设单元、任务,形成了知识丰富、内容广泛的任务导向式综合性技术教材。该教材涉及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和职业防护两大领域,包括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安全、防火防爆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电气安全、职业卫生等技术,以及应急救援和灭火、急救等技能,能培养学习者的安全生产与防护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与各专业培养目标和现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相一致,各模块在内容上紧密相连并进行了拓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共分六卷,本书是第五卷《涝渍灾害防治》,内容包括涝渍灾害防治概论、涝渍灾害综合防治理论与方法、涝渍灾害防治措施、涝渍灾害防治效益。 《中国水旱灾害防治--战略理论与实务(涝渍灾害防治)》由刘树坤主编。
本书系统研究了汶川特大地震对水环境的影响,在震区自然地理条件及河流与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地震灾区主要污染源(不同类型矿山、磷石膏堆放场、铜尾矿库)对沱江、岷江和嘉陵江流域的影响,进行了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评价,分析了沱江流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与典型堰塞湖沉积物中的污染物特征,进而研究了地震对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的影响;同时对地震灾区主要含水层渗透性受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地震前后区域地下水水位、水质和典型水质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探讨了地震对灾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影响,并分析评价了地震对成都平原区的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终提出了地震对水环境影响的应对策略。
本书共分十九部分。前言;第1章概述;第2章 外研究现状综述;第3章总体需求分析;第4章总体技术设计;第5章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笛卡儿三维坐标系;第6章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内容通用框架;第7章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理论架构;第8章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种类计算模型表达技术途径实现;第9章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路径计算模型表达技术途径实现; 0章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内容规范格式表达技术途径实现; 1章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内容提取函数表达技术途径实现; 2章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评价指标体系及分值计算模型表达技术途径实现; 3章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评价结果专题统计图表可视化表达技术途径实现; 4章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内容溯源修改完善表达技术途径实现; 5章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实验验证手段表达技术途径实现; 6章综合应
本书是地域性人居环境韧性规划与建设系列丛书的分册,主要聚焦我国滨海城市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一系列现实矛盾,以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在滨海地域环境下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 本书从风险治理视角,整合城乡规划、管理学、灾害学的理论知识,针对我国滨海地域环境开展城乡韧性生态系统规划研究,可作为自然资源、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城乡规划等相关领域从业者的参考书。
矿柱是开采地下矿产资源时为支撑采区周围岩体而留设的暂时或**性岩柱,对保障矿区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室内试验与理论分析为主,侧重矿柱群系统力学行为的研究,探究采空区坍塌灾害演化机理,研发矿柱群坍塌风险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