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首先,对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特征、研究内容和方法、学科体系及该学科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理化性质进行介绍;第三,通过对土壤中的物质能量循环及土壤形成因素的分析,介绍了土壤的各种分类体系及其相互关联,并介绍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形成过程及理化性质;第四,对土壤的分布规律、土被结构及土壤区划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土壤调查与土壤制图将所学的土壤学基础知识和土壤地理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从荒地到市民农园: 连接农与人的新型商业模式》讲述了一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用新手法开拓农业事业的创业历程。 在日本,少子化、老龄化日趋严重,农业后继无人、土地税金等问题导致被荒废的田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来自农地法的约束和农民的传统习惯又让土地的租赁和转让成为一件难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日本的年轻人西辻一真,通过打造具有附加价值的农园连接了一般市民和农业,并成就了一番事业。 《从荒地到市民农园: 连接农与人的新型商业模式》的内容就是基于NHK ETV 特集节目 拯救受灾农民:年轻创业者挑战农业再生的 550 天 而受到社会关注的年轻创业者的挑战故事,也是在日本成功进行农业创业的领军人物的著作。全书共分6章,以对遭受过海啸袭击的土地进行土壤改良并在其上成功种出番茄为引子,按照荒地 开垦 播种 发芽
《永续农业》共分六大部分,分别从读懂自然、构建水资源基础、与自然合力打造木系、世界粮食战略、尊重动物,以及重构和谐自然等方面入手,详细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普通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对自然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作者赛普 霍尔泽在书中不仅介绍了永续农业的原理,同时也向读者传授了自身基于几十年的农业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比如如何建造各种水景、滞蓄水池、鱼塘,如何依据现有条件打造堆畦,如何与家禽家畜合作进行土壤改良,以及如何轻松地在阳台或小花园里实践等。全书不是枯燥的宣教,而是饱含了各种实践案例和经验分享,清晰地说明了即使是商业农业也可以按照这些原则来实施。此外,作者还向大众发出了重建天堂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的倡议。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我国近十年来的玉米栽培领域整个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最新关键生产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玉米产业概况,玉米生物学基础,玉米主要栽培及推广品种,玉米栽培技术,玉米杂交制种技术,玉米肥料使用技术,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玉米贮藏技术、特用玉米栽培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从土壤基础知识入手,系统介绍了土壤改良与耕地质量提升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本书共八章,分别为土壤基础知识、土壤改良基础知识、盐碱土改良、酸化土壤改良、设施土壤改良、耕地质量提升技术、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技术指南。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趋势之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要立足本地、优化产业布局、建立现代化产业化体系,为农民增收创收提供稳定的来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现代农业经营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科学的组织方式和高效的市场运作为基础,以纵向产业链延伸和横向多部门扩张为支撑架构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整合协调、有效连接、高效、竞争力强的综合产业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战略工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让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实现产业兴旺,其中非常重要的举措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共12章,包括总论,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配套服务,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
张丽兵教授多年来在中国、泰国、菲律宾等地进行野外考察,寻找人类未知的蕨类植物。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溶洞天坑、高山峡谷,还有路边淳朴的村民小院、简陋的乡间旅馆,都留下了他和团队成员的足迹。 他用日记真实地记述了一个个植物新种的发现过程 走过泥泞的小路、穿过一人多高的草丛、从几十米的峭壁上靠一根绳索攀爬、蹚过湍急的河流 摔伤、遭遇毒蛇、被马蜂叮咬是家常便饭。书中大量真实的物种和生境的现场照片,让读者仿佛也跟随着作者的脚踪进行了一场身临其境般的探险。他还记述了大山中山民的真实生活和已遭破坏的生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是贯穿这本书的暗线。 该书也是实用的深度旅游指南,含有泰国、菲律宾及中国西南地区当地大量美食、风土文化及旅馆信息。
本书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普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和农业工程、农业经济领域科研工作,第一作者现为江苏省农科院农业科普团队带头人。全书围绕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的精神主线,选取28个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农作物种子,讲述种子与人类携手成长、改变世界的传奇故事,揭示 小种子大能量 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与冷知识,探访科学家们与种子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感受体验一段有关作物生命缘起与轮回的非凡之旅。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设施农业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正逐渐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本书旨在全面介绍现代设施农业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和实践应用。全书共分为八章,涵盖了现代设施农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现代设施农业概述、现代设施农业常用设施、设施农业环境调控、工厂化育苗技术、蔬菜设施栽培技术、花卉设施栽培技术、果树设施栽培技术、设施养殖技术。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重点、内容新颖、技术先进,同时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力求做到浅显易懂。本书不仅可供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民朋友培训使用,也可作为农业领域内专业人士的参考资料和实践指南。
稿件主要包括三部分:部分为菊芋品种选育、菊芋饲料生物学特性评价与奶牛乳房炎防治研究进展,其中,章总结了菊芋品种的选育进展,总结不同菊芋品种品系的生物产量、农业形状及不同菊芋部位的营养价值特征,包括其所含生物活性物质与饲用价值及生理功能,第二章系统综述了奶牛乳房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乳房炎的致病因素、防治措施以及胃肠道菌群与乳房炎的关联性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为菊芋来源菊粉对奶牛亚临床乳房炎缓解机制研究,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全面介绍了团队近四年开展的菊芋来源菊粉对奶牛亚临床乳房炎缓解机制研究进展,由7章内容组成,包括,健康、亚临床奶牛乳房炎牛乳中菌群及代谢产物结构差异,健康、亚临床奶牛乳房炎奶牛胃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结构差异,基于瘤胃体外模拟技术探究菊粉在奶牛瘤胃中的适宜添加范围
加快农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指出: 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为切实提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总结农技推广和群众生产经验,指导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转化推广步伐,不断提升农业主体技术和主导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率,增强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能力,精心编写了这本农作物实用栽培技术读本。 《农作物实用栽培技术(新版)》是一本融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农业技术,可操作性强,以期对提高农民实际生产应用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本年鉴较系统地记述了我国有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划等贯彻执行情况;有关领导、专家对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论述;本领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综述;简介了相关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名、优、特、新产品;登载了农产品加工业的 外统计资料;记载了相关的 标准、行业标准、专利以及本行业的大事记。本年鉴资料新颖、准确、科学、翔实,内容丰富,可供政府管理部门、协会、学会、中介组织、生产企业、科研教学单位的管理人员、策划人员、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参考。
《中国农业通史》是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博物馆共同主持的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农史界权威专家参与研究、编写工作,是一部开创性的大型学术著作。 《中国农业通史》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农业发展历史的巨幅画卷!以时代为经,以史事为纬,经直纬平,源通流畅,突出了每个阶段农业发展的重点、特征和演变规律,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农业发展历史的本来面貌。《中国农业通史》共10卷的编辑出版是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博物馆共同主持的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从1995年12月开始启动,经数十位农史专家编写,《通史》各卷先后出版。《通史》的出版,为传扬农耕文明,服务 三农 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业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本册是《原始社会卷》,共十章。
《特色南药种苗标准化生产技术》总结多年来中药材原料生产的实践经验,加强对中药材产业标准化工作的理论研究,推动现代中药材标准化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联合多家单位和生产企业,组织了具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药专家、标准化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等,共同编撰了《特色南药种苗标准化生产技术》一书。 《特色南药种苗标准化生产技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中药材种苗标准化生产的基本内涵,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19种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宏观与具体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标准化的管理、技术和程序要求。全书共分七章,其中前六章,详细介绍了中药材标准化育苗的意义和内容,对标准化育苗地选择与建设、芽苗培育、种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种苗出圃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讲述。第七章,对19种南
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农艺、化学、生物与工程措施,发挥叠加效应,集中连片推广应用较为成熟的调酸改土综合治理技术模式,打造一批综合施策样板田,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推进机制。本书认真总结酸化耕地治理综合技术模式,因地制宜形成实用易行的技术指导手册;加强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应用,力争将每个重点县打造成酸化耕地治理技术的典型应用基地;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健全酸化耕地治理家片技术指导制度,组织安排相关培训,加强酸化耕地治理政策解读,在关键农时季节对项目实施主体开展现场技术指导。
本书是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种质资源开发与遗传育种研究,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山西省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大同市重点研发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项目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共8篇23章分别介绍:第一篇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综述 ;第二篇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第三篇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第四篇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第五篇藜麦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第六篇绿豆种质资源研究;第七篇小豆种质资源研究;第八篇黄芪种质资源研究。
本报告全面地反映了2023年国内外经贸环境变化、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情况、2023年农产品贸易前景展望、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基本形势,分品种、分地区地介绍了农产品贸易发展水平,专题部分介绍了中国重要贸易伙伴农产品贸易政策变化,2023年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跨国公司与农产品贸易、农业贸易谈判、农业贸易救济、农业产业安全等,附有2023年农业贸易大事记和年度贸易相关数据。
我国拥有天然草原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2%,占国土面积的40.9%,为全国耕地面积的2.91倍,森林面积的1.89倍。草原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还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突发性、暴发性草原害虫增多,加剧了草场退化、沙化、荒漠化,严重威胁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地膜是北方农村常用的保温措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残留地膜不容易分解,对土壤和环境污染严重,导致了大片土地的地膜污染。本书作者针对传统地膜的劣势和存在的问题,从新兴材料入手,对于大田农业地膜环保性应用的技术研究,符合环保和克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按照所收录文章内容,本书分为农史与农村社会史研究、图像史学研究和民俗研究三个篇章,每一篇章收录了相应的文章。如农史与农村社会史研究篇章就收录了《一年两作制江南地区普及问题再探讨》《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被结构的时间:农事节律与传统中国乡村民众时间生活》等文章,图像史学研究篇章收录了《让图像“说话”:图像入史的可能性、路径及其限度分析》等文章。全书围绕农耕文明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展现中国古代传统民俗发展变化,展现了作者重点关注的农史与农村社会史、图像史学以及民俗研究等领域。
.
本书精选在我国批准登记的300余个农药产品,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品种内容包括农药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毒性、作用特点、剂型、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重点写使用方法。简要介绍农药选购、农药配制、农药施用、施药安全防护、剩余农药与农药废弃物处置等知识。附录为我国禁用、限用农药的相关规定。附有安全使用农药彩图。
本书选取了沙糖桔、沃柑、皇帝柑、沙田柚、青柚、红心橙、脐橙等七种柑橘名优品种,分别从生物学特性、建园技术、果园管理、采收与采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章 沙糖桔高效栽培技术;第二章 沃柑高效栽培技术;第三章 黄帝柑高效栽培技术;第四章 沙田柚高效栽培技术;第五章 青柚高效栽培技术;第六章 红心橙高效栽培技术;第七章 脐橙高效栽培技术;*后一章,从病害防治、虫害防治、绿色防治等方面对柑橘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介绍。文字通俗、结构清晰、内容实用,可供从事柑橘生产经营、技术推广等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后魏时期贾思勰撰写的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早、*系统的古代农学专著,也是世界科技*宝贵的农学文献之一,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将它盛誉为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该书成书于公元6世纪30~40年间(533~543年),书中引用《诗经》、《周礼》、《尔雅》、《管子》、《吕氏春秋》、《汜胜之书》、《四月民令》、《广志》等先秦至魏晋古籍100多种,农谚20多条,也有询访老农和实践经验方面的资料,它既是对前人生产经验的继承,又是对当时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情况及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贾氏还到过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足迹遍及黄河中下游。所论涉及农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农具、畜牧、兽医、食品加工、酿酒、蔬菜、果树、茶竹木等方面,它既是对前人生产经验的继承,又是对当时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