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育种和遗传学》是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引进翻译的动物育种与遗传方面的经典著作,由动物育种学家、荷兰遗传资源中心的Kor Oldenbroek教授和瓦赫宁根大学动物育种和基因组中心的Liesbethvan der Waaij教授合编。全书共分14章,主要介绍了动物育种学导论、动物育种的基础、决定育种目标的因素、育种前的信息收集、遗传多样性、遗传模型、育种规划、选种选配、杂交育种等内容,最大特点是结合了大量的动物育种的实例,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简单的运算推导,讲明了动物育种的理论,以及如何应用于实践,不但适合大专院校师生,还特别适合指导畜牧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育种实践,是一本难得的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指导用书。
管植物数量排名前五的大属之一,原生种超过2100种,培育的品种更是数以万计。对于一个物种多样性如此丰富的大属,识别与鉴定并非一件易事。植物的鉴定往往涉及精细的形态结构描述,但鉴于秋海棠属植物种类繁多,早年发表的大部分种类更是缺乏详细的形态图片,不管对专业人士还是爱好者进一步探究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秋海棠属植物形态解剖图鉴》是目前国际上一本有关秋海棠属植物形态解剖的专著,全书展示了全球95种秋海棠属原生种类及32个栽培品种,每个种类包含了植株的整体形态、茎、叶、花等各个器官的细节。为了保证科学性,全书根据秋海棠属植物的全球分布情况,并基于目前使用广泛的马克 休斯(Mark Hughes)新分类系统(2024)对原生种进行了分组编排。本书不仅适用于植物学、园艺学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普通读者也
本书以客观、权威数据为支撑,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多角度系统反映2022 2023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水平、重大行动和主要成就。报告在框架上保留了农业资源节约保育、农业产地环境保护、绿色农产品供给和乡村生活富裕美好等核心板块,新增了农业绿色发展理论创新、农业绿色发展价值实现路径探索等内容。
本书对鄱阳湖自然地理、气侯特征、水文特征和水环境等进行了简要概述,展示了历年来鄱阳湖水域调查到的101种鱼类标本实物照片,并借助3D Micro-CT扫描成像系统技术对鱼类骨骼进行扫描,从而制作成骨骼三维动态视频。同时,对每种鱼的拉丁名和地方名,以及主要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保护现状和经济意义等用文字进行了介绍,便于读者参考。 本书是一本重要的工具书,集科普、科研与教学于一体,可供从事淡水渔业资源调查、鱼类多样性保护和渔业管理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工作者及鱼类爱好者参考阅读。
《中国畜禽种业发展报告2023》是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与全国畜牧总站联合编写的工具用书,本书包括生猪篇、蛋鸡篇、肉鸡篇、奶牛篇、肉牛篇、肉羊篇、肉鸭篇,涉及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现状、畜禽品种遗传改良进展、种畜禽场供种情况、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畜禽品种管理等内容。《中国畜禽种业发展报告2022》是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的重要参考,对于总结梳理2021年畜禽种业发展成果,促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有重要意义。适合畜禽行业及相关人员阅读。
本书内容共分为三篇,分别介绍云南大叶种茶树常见病害、常见虫害及重要害虫天敌。全书记载了32种大叶种茶树病害、140余种大叶种茶树虫害、50余种害虫天敌,每种病虫害及害虫天敌均附有生态照片,共1300余张,基本涵盖目前我国相关报道的茶树主要病虫害种类,其中有分布广、呈常灾性的茶炭疽病、茶小绿叶蝉、蓟马等,有历史上曾经暴发成灾的茶毛虫、茶黑毒蛾等,有近年云南暴发性为害的茶谷蛾等,还有顶梢卷叶蛾、贡山喙蓟马等近年发现为害茶树的新害虫;书中着重介绍了病虫害的识别、习性和防控措施,并对茶园内重要害虫天敌进行了收集、整理。书中全部照片均为首次公开,均附有拍摄者。本书的编写可为茶叶科技工作者、农业推广人员和茶农等识别大叶种茶树病虫种类和天敌利用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加强数据成果转化应用,2022-2023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对2015-2020年土壤基础五项数据进行了审核。该工作历时2年,共审核数据1000多万项,形成了区域、省级、市级、县级四级数据成果(部分地区沿用了2015-2020年行政区划),汇总形成《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基础养分数据集(2015-2020)》。该数据集凝聚了全国各级土肥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反映了我国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对于肥料配方优化更新、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以 第一次全国中药材病害普查 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的40余种常用大宗药用植物为对象,系统介绍了其分类地位及分布,详细描述不同药用植物常见病害种类(总计约200种)及发生为害情况。用实地拍摄的发病图片展示了发病症状和特点、用专业详实的测量数据和镜检图片系统介绍了每种病害的病原物,同时针对不同病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本书内容系统、图文并茂,为药用植物病害的识别及科学防控保驾护航。
本书共分16章,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砂姜黑土成土过程与成土因素的关系和特点,典型土壤剖面形态,亚类、土属的分布特点和基本特征;阐述了砂姜黑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砂姜黑土有机质、氨、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与变化趋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应用;总结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典型砂姜黑土肥力演变规律与肥防控修复技术;划分了力提升技术;介绍了砂姜黑土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和污染砂姜黑土耕地质量等级;探讨了砂姜黑土耕地主要障碍因子与改良技术,以及土壤信息技术在砂姜黑土上的应用等。
《水稻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是由项目参加入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栽培与减排稻作理论和稻作新模式,突出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内外新研究进展撰写的学术著作。 《水稻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全书共6章,依次为水稻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丰产栽培途径、稻米品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优质栽培途径、稻田碳、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土壤增碳栽培途径、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减排栽培途径、籼稻稻作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栽培技术途径、粳稻稻作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栽培技术途径。
本书以百科条目的形式介绍了渔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重要人物、代表性著作和机构等内容。主要内容涉及综论(含渔业史和人物)、渔业资源与环境、渔业捕捞、水产遗传育种、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渔业装备与工程、渔业经济与管理等学科分支领域。是一部汇集了渔业领域古今中外基础知识及其近期新研究成果,反映渔业学科近期新发展特点的专业工具书。全书收录1100余个条目,配有约700幅图片,总计220余万字。内文列有条目分类目录;设有参见系统及条目标题汉字笔画索引、条目标题外文索引、内容索引等多种检索渠道;附设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可查阅网络版相关的多媒体内容等,可为读者提供多维立体的知识系统。
本书客观、全面、系统地记录了2021 2022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是一本关于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蓝皮书。全书内容包括摘要、理论进展篇、基础建设篇、应用进展篇、地方建设篇、企业推进篇、科研创新篇、发展政策篇、专家视点篇、大事记篇,共十部分五十章。本书得到了农业农村部 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支撑服务 项目(项目编号:11230182)的支持,凝聚了众多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领导、专家与科研人员的智慧和见解,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为丛书分册之一,本书主要从理论和工程技术两方面分别系统地介绍了当前各种主流农药液体制剂如微乳剂、悬浮剂、乳油、可溶液剂、静电喷雾、生物农药制剂、超低容量剂、悬乳剂、水乳剂、油悬浮剂、杀虫气雾剂、液体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处于重大战略节点,进入了由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数量导向转向绿色高质量和营养健康导向的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绿色发展以及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处于历史性交汇期,我国农业科技仍然面临发展水平不平衡、原始创新不足、科技成果供需错位、科技管理方式与农业科技规律不适应和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逆全球化国际环境变化,农业科技必须强化战略引领,抢抓先机,攻克技术短板,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塑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尽快出台一批创新性重大政策,推动突破性、革
由于苜蓿具有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适口性优良、产量高、利用年限长、便于收获、加工和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等诸多优点,因此,种植历史,种植面积和地区广大,利用范围和方式广泛而多样,并因此而被冠名为 牧草 ,它在牧草和饲料作物中占有的地位,是家畜的主要优良饲草,也是家畜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重要来源,无论是青饲、干饲或青贮饲喂,苜蓿都具有品质优良、适口性好的特点。《中国苜蓿科技》一书共分为14章,系统讲述了苜蓿的历史、全球苜蓿济、中国代苜蓿及其科技、苜蓿植物特性与育、苜蓿种质资源与育种、苜蓿栽培管理、苜蓿健康与病虫草害、苜蓿学术与科普、现代苜蓿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内容。
未来20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小农户生产经营现代化,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的构建应当直接指向破解小农户农业生产现代化困局。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2017年以来,山西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探索建立整县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机制,出台一系列托管行业规范,形成了洪洞、屯留、万荣、寿阳、翼城等十大典型模式,农业生产托管直接服务小农户26万户。本书都我们农业生产托管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阐述了山西的做法,对促进全国农业生产托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3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编写
功能农业是一个新兴的农业交叉学科,从理论到实践也具有较大跨度。 为便于读者阅读,本书共分为三篇, 篇功能农业理论概述,第二篇富硒功能农业研究进展,第三篇全国功能农业实践案例。 篇包括 ~5章,涵盖功能农业的基本理论,并阐述了功能农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情况。由于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也是我国功能农业体系中研究基础 好、 成熟的方向之一,对其综合阐述有助于读者对功能农业方向的研究方法、发展路径和实践重点加以了解,因此本书设计了第二篇,包括第6~10章。第三篇包括 1~19章,本篇重点阐述山西、广西、宁夏、河南、陕西、湖北、江西等成效显著的功能农业实践地区,并对全国功能农业的发展做了展望。 本书可供功能农业研究者、高等院校师生和功能农业产业工作者参考使用。
本书是 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各专项研究成果的综合集成,在 系统分析中国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主要挑战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对国内外农业大数据智能与信息服务、智慧种植业、智慧养殖业、农产品智慧供应链、农业资源环境监测、智慧农业产业 6 个领域的建设与发展 进行了 梳 理与深入研究,提出了 2035 年、 2050 年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战略。
《云南东风农场志》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东风农场成立以来的历史,凝聚了东风农场志编、审团队精心编纂的心血和汗水。其体例完备,编纂规范,观点正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归类合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地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突出,文风朴实、简洁。 本志以历史为经,以门类为纬,略古详今,记述景洪市国营东风农场的发展历程。采用编、章、节的结构,分门类定章,以事类定节,力求层次清楚、内容清晰、记述完整。
日喀则市是西藏自治区第二大城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南与尼泊尔、不丹、印度三国接壤,西衔阿里地区,北靠那曲市,东邻拉萨市与山南市,全市区域面积18.2万km2,辖1区17县。日喀则藏语 喜嘎孜 ,意为 土地肥美的庄园 。日喀则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后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有扎什伦布寺、白居寺和萨迦寺等著名寺庙,南部边境有珠穆朗玛峰。日喀则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壮丽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成为旅游胜地之一。日喀则平均海拔4000m以上,地貌地形复杂多样,河流交错,雪峰绵延,湖泊星罗棋布,有从寒带、亚热带到热带种类繁多的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丰富。 《日喀则草原常见植物识别手册》是介绍日喀则草原常见植物的一本图文并茂的普及性读物,由日喀则市草原工作站组织编写
在生态文明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两山”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现代生态农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本书回顾了生态农业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概念内涵、特征标准与典型模式。本书重点分析了不同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状况、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并全面评估了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昀后提出了生态农业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发展的保障措施。本书内容丰富,可供农、林、牧、副、渔业等相关专业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人员及各级管理者参考使用。
全书以生物质炭调节农田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固碳减排效应为主线,共分八章。第一章概述生物质炭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总结国内外开展相关研究的现状;第二章介绍生物质炭的制备及表征方法;第三章介绍生物质炭吸附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性能及机制;第四章介绍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能的影响;第五章介绍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态环境、微生物生态功能的影响,并分析生物质炭与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相互作用机制;第六章分析生物质炭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第七章分析生物碳的固碳减排效应与生态价值;第八章总结了生物质炭应用的潜在环境风险
为进一步加强数据成果转化应用,2022-2023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对2015-2020年土壤基础五项数据进行了审核。该工作历时2年,共审核数据1000多万项,形成了区域、省级、市级、县级四级数据成果(部分地区沿用了2015-2020年行政区划),汇总形成《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基础养分数据集(2015-2020)》。该数据集凝聚了全国各级土肥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反映了我国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对于肥料配方优化 新、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侧面。本书从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入手,讨论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包括循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从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角度,讨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基础:土壤及其改良、种养结合、农产品加工、技术支撑体系、农作物秸秆和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同尺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分析等。 本书可供农业农村领域相关管理人员、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本科以上学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