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农业》共分六大部分,分别从读懂自然、构建水资源基础、与自然合力打造木系、世界粮食战略、尊重动物,以及重构和谐自然等方面入手,详细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普通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对自然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作者赛普 霍尔泽在书中不仅介绍了永续农业的原理,同时也向读者传授了自身基于几十年的农业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比如如何建造各种水景、滞蓄水池、鱼塘,如何依据现有条件打造堆畦,如何与家禽家畜合作进行土壤改良,以及如何轻松地在阳台或小花园里实践等。全书不是枯燥的宣教,而是饱含了各种实践案例和经验分享,清晰地说明了即使是商业农业也可以按照这些原则来实施。此外,作者还向大众发出了重建天堂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的倡议。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我国近十年来的玉米栽培领域整个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最新关键生产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玉米产业概况,玉米生物学基础,玉米主要栽培及推广品种,玉米栽培技术,玉米杂交制种技术,玉米肥料使用技术,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玉米贮藏技术、特用玉米栽培等方面的内容。
张丽兵教授多年来在中国、泰国、菲律宾等地进行野外考察,寻找人类未知的蕨类植物。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溶洞天坑、高山峡谷,还有路边淳朴的村民小院、简陋的乡间旅馆,都留下了他和团队成员的足迹。 他用日记真实地记述了一个个植物新种的发现过程 走过泥泞的小路、穿过一人多高的草丛、从几十米的峭壁上靠一根绳索攀爬、蹚过湍急的河流 摔伤、遭遇毒蛇、被马蜂叮咬是家常便饭。书中大量真实的物种和生境的现场照片,让读者仿佛也跟随着作者的脚踪进行了一场身临其境般的探险。他还记述了大山中山民的真实生活和已遭破坏的生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是贯穿这本书的暗线。 该书也是实用的深度旅游指南,含有泰国、菲律宾及中国西南地区当地大量美食、风土文化及旅馆信息。
本书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普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和农业工程、农业经济领域科研工作,第一作者现为江苏省农科院农业科普团队带头人。全书围绕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的精神主线,选取28个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农作物种子,讲述种子与人类携手成长、改变世界的传奇故事,揭示 小种子大能量 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与冷知识,探访科学家们与种子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感受体验一段有关作物生命缘起与轮回的非凡之旅。
稿件主要包括三部分:部分为菊芋品种选育、菊芋饲料生物学特性评价与奶牛乳房炎防治研究进展,其中,章总结了菊芋品种的选育进展,总结不同菊芋品种品系的生物产量、农业形状及不同菊芋部位的营养价值特征,包括其所含生物活性物质与饲用价值及生理功能,第二章系统综述了奶牛乳房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乳房炎的致病因素、防治措施以及胃肠道菌群与乳房炎的关联性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为菊芋来源菊粉对奶牛亚临床乳房炎缓解机制研究,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全面介绍了团队近四年开展的菊芋来源菊粉对奶牛亚临床乳房炎缓解机制研究进展,由7章内容组成,包括,健康、亚临床奶牛乳房炎牛乳中菌群及代谢产物结构差异,健康、亚临床奶牛乳房炎奶牛胃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结构差异,基于瘤胃体外模拟技术探究菊粉在奶牛瘤胃中的适宜添加范围
本书是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种质资源开发与遗传育种研究,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山西省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大同市重点研发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项目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共8篇23章分别介绍:第一篇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综述 ;第二篇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第三篇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第四篇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第五篇藜麦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第六篇绿豆种质资源研究;第七篇小豆种质资源研究;第八篇黄芪种质资源研究。
我国拥有天然草原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2%,占国土面积的40.9%,为全国耕地面积的2.91倍,森林面积的1.89倍。草原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还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突发性、暴发性草原害虫增多,加剧了草场退化、沙化、荒漠化,严重威胁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按照所收录文章内容,本书分为农史与农村社会史研究、图像史学研究和民俗研究三个篇章,每一篇章收录了相应的文章。如农史与农村社会史研究篇章就收录了《一年两作制江南地区普及问题再探讨》《节气、物候、农谚与老农:近代江南地区农事活动的运行机》《被结构的时间:农事节律与传统中国乡村民众时间生活》等文章,图像史学研究篇章收录了《让图像“说话”:图像入史的可能性、路径及其限度分析》等文章。全书围绕农耕文明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展现中国古代传统民俗发展变化,展现了作者重点关注的农史与农村社会史、图像史学以及民俗研究等领域。
本书精选在我国批准登记的300余个农药产品,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品种内容包括农药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毒性、作用特点、剂型、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重点写使用方法。简要介绍农药选购、农药配制、农药施用、施药安全防护、剩余农药与农药废弃物处置等知识。附录为我国禁用、限用农药的相关规定。附有安全使用农药彩图。
本书以光伏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为核心,兼顾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内容包括光伏发电技术、光伏农业的概念与分类、光伏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法、光伏农业光电系统设计,以及光伏种植园区、光伏渔场和光伏畜禽场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案例。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注重规划设计和工程应用,旨在促进我国光伏农业产业的高效耦合发展。本书可供从事光伏复合发电工程开发及光伏农业耦合生产的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光伏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全球合成生物学战略布局路径与科技产业发展态势研究》一书,作为《国际前沿技术发展态势研究丛书》之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专业团队的连续出版物。本书着眼于全球合成生物学的政策布局和研发技术,从战略计划和科研现状来梳理全球合成生物学政策布局发展路径,从知识产权布局、技术发展路线、金融市场投资等角度来深入分析全球合成生物学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重点。图书图文并茂,可供农业信息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学生和合成生物学方向的人士参考。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主要介绍了食用菌优质安全生产基础知识、主要食药用菌栽培技术等内容,包括香菇、黑木耳、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杏鲍菇、毛木耳、草菇、鸡腿蘑、猴头菇、黄伞、滑菇、海鲜菇、荷叶离褶伞、巴氏蘑菇、灰树花、蛹虫草、大球盖菇、羊肚菌、长根菇、金耳、竹荪、绣球菇、灵芝、桑黄、血红栓菌等的相关问答知识。加快推进食药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适合从事相关食药用菌产业的农技推广人员阅读。
本书针对在农业科技查新检索工作中存在的对科技查新工作宣传不够,数据库及文献支持系统不够完善,查新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查新人员受专业的限制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王昕,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信息中心主任,始建于1956年,是以种植业为主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下设22个研究所(中心),12个国家(国际)研究、检测机构、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全院总占地面积1640公顷,其中研究及试验用地1529公顷。职工总数2905人,在职职工1594人,其中科技人员881人,高级研究人员330人。
本书主要介绍了肉牛产业发展概况、牛场和圈舍建设、肉牛营养和饲料、肉牛饲养管理技术、肉牛常见疾病防治技术、肉牛生殖基础与繁殖关键技术、肉牛品种的选择及杂交繁育、肉牛养殖场建设与管理、新技术的应用、肉牛的福利养殖、肉牛生态养殖新技术等内容,语言通俗易懂,方法简便易行,突出适用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优选性,为肉牛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在肉牛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的办法,对从事肉牛生产的技术人员具有指导作用。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自然地融入到生命科学相关的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其形式主要结合课程特点,通过查阅、筛选高质量的与课程相关的正、反面实例,过多轮打磨以教案、的形式形成典案例,以实现正确价值观的传播,达到育人的目的。本书用科学的方式、充实的德育内容,展示的 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将育人理念内化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中,不一样的探索和前行均彰显了教师践行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
《华南常见药用食用植物图鉴》主要对华南地区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开展调查和评价,同时筛选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或有待进一步研究推广代且具表性和植物种类并编辑成书。全书共分为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三部分。本书收录华南地区药食同源植物共计39科63属75种(包括少量的栽培种)。每种植物的描述内容包括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别名、生境、分布、形态特征和药用、食用和禁忌等内容,并配有彩色植物形态图片以便于识别。
.
生态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植被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植被生态质量是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地理分布共同决定的结果。本报告基于2000-2022年的气象和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系统评估了全国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演变,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对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以为我国生态保护与恢复、科学规划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本书是介绍伴侣动物营养管理以及常见营养反应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图书,主要内容包括伴侣动物生理学特点、消化系统的组成、肠道的消化与吸收,基础营养学原理、伴侣动物食品添加剂类型和伴侣动物营养反应性疾病等。本书方便读者了解伴侣动物基础生理特点、消化道吸收等营养学原理,帮助读者在成为助理兽医师或从事宠物医疗行业前打好理论基础,成为伴侣动物的定制营养师。
调亏灌溉是国际上□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传统的灌溉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灌溉策略。其基本概念是根据作物的遗传和生态生理特性,在其生育期内的某一(些)阶段(时期)人为主动地施加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亏缺),调控地上和地下生长动态,促进生殖生长,控制营养生长,调节其光合产物向不同组织器官的分配,从而提高经济产量,达到节水高效,高产优质和增加灌溉面积的目的。调亏灌溉方法关键在于从作物的生理角度出发,根据其需水特性进行主动地水分调亏处理,因而可以说调亏灌溉开辟了一条□佳调控水-土-植物-环境关系的有效途径,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新的灌水策略。因此,在黄淮海平原等水资源不足地区开展调亏灌溉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本书收录了常见的灌木、草本、藤本及竹类的病虫为害情况、病害症状及发病规律、虫害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等。为了重点突出病虫害防治的实用性、无公害化和可选择性,书中详细列出了生产上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介绍了常用农药的种类、剂型、使用原理、使用范围及使用方法。该书便于读者根据病虫害的表现症状来识别病虫害的种类,并找出相应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本书可供从事植物生产、养护、植保的技术人员,以及从事园林相关科研、教学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