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本书突破了以往学界单一圩田史研究视野的局限,而把唐宋时期长江下游圩田的开发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联系起来考察。全书以正史方面的文献为基本史料,结合考古、档案、方志、碑刻、文集、笔记、圩田志等相关资料,围绕唐宋时期圩田的开发与修筑、圩田的管理、圩田的经济地位、圩区的自然灾害以及圩田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翔实讨论与细致分析,既注重宏观考察,也致力于个案研究。本书基于新视野,运用新方法,探讨新问题,既促进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和结合,拓展了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又注重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协调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证本地区“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理论依据与历史借鉴。本书适合在
本书以保障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出发点,以我国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的需求为方向,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利用效率、节水增效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重点研究了制约现阶段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的农作制度,从理论上对我国北方不同区域节水型种植结构形成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模型、调整种植结构节水的基本原理、节水型种植结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加以探讨,提出了我国北方节水高效种植结构的调整方向;研究建立了节水高效种植模式;提出了主要作物节水、省肥、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和发展了环境友好型早地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构建了节水型农作制度智能决策平台。 本书内容丰富,集技术性、系统性、实用性为一体,力求使读者能对我国节水高效农作制度新学科有较系统的认识。 本书适合从事节水
由任跃英主编的《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供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中药学专业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系统地阐述了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理论原理,涉及在药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常规技术、生物技术的方法学及在生产中的应用等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将药用植物遗传学与育种学紧密结合,融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力求反映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前沿和成果,又适应教学改革及当前市场经济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中药专业、中药资源开发与栽培、药用植物专业等本科教学的专用教材,同时,又是从事药用植物栽培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适用的参考书。
可持续发展不简单的等同于生态化或者环境保护,它是由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三个方面内容构成。因此,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使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都要协调发展。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和经济压力。如何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维持稳定的增长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党的 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 推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内容方面,任军著的《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分别从人口、环境、资源能源、区域经济和消费等方面展开阐述,对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形成比较完整的内容体系。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法,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等。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向结合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编著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研究内容在延续以往综合报告体例及固定的7个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增加农业系统工程分支领域,并在原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专题中增加设施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方向,力求使报告内容 为全面的体现农业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性及系统工程性。 本书在广泛搜集 外期刊文献资料及征求学界人士建议意见基础上,学会面向农业水土工程、农机化装备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土地利用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以及畜牧、畜牧机械和设施水产等11个农业工程学科主要分支领域开展了数据调研工作,全面了解2011--2015年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学术交流、学术出版及重要科研立项等方面的情况,保证了报告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编著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研究内容在延续以往综合报告体例及固定的7个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增加农业系统工程分支领域,并在原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专题中增加设施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方向,力求使报告内容 为全面的体现农业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性及系统工程性。 本书在广泛搜集 外期刊文献资料及征求学界人士建议意见基础上,学会面向农业水土工程、农机化装备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土地利用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以及畜牧、畜牧机械和设施水产等11个农业工程学科主要分支领域开展了数据调研工作,全面了解2011--2015年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学术交流、学术出版及重要科研立项等方面的情况,保证了报告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编著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研究内容在延续以往综合报告体例及固定的7个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增加农业系统工程分支领域,并在原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专题中增加设施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方向,力求使报告内容*为全面的体现农业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性及系统工程性。 本书在广泛搜集国内外期刊文献资料及征求学界人士建议意见基础上,学会面向农业水土工程、农机化装备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土地利用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以及畜牧、畜牧机械和设施水产等11个农业工程学科主要分支领域开展了数据调研工作,全面了解2011--2015年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学术交流、学术出版及重要科研立项等方面的情况,保证了报告的
生吉萍著的《冬虫夏草资源管理与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介绍了冬虫夏草的历史渊源、地理分布、现代研究、采挖与管理、鉴别与保存及食用方法等内容,同时也对冬虫夏草产业、产业链各环节、产业相关人员、法律法规、发展策略进行了详细研究。本书为作者带领的冬虫夏草课题组历时近五年的研究成果,可供广大关心农牧区发展、关注冬虫夏草产业的读者阅读。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编著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14-2015)》研究内容在延续以往综合报告体例及固定的7个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增加农业系统工程分支领域,并在原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专题中增加设施水产养殖环境工程方向,力求使报告内容 为全面的体现农业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性及系统工程性。 本书在广泛搜集 外期刊文献资料及征求学界人士建议意见基础上,学会面向农业水土工程、农机化装备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土地利用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以及畜牧、畜牧机械和设施水产等11个农业工程学科主要分支领域开展了数据调研工作,全面了解2011--2015年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学术交流、学术出版及重要科研立项等方面的情况,保证了报告的全
傣族种植水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水利灌溉制度——“板闷制”。秦莹、李伯川编著的《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制度的现代变迁》以“垂直的行政管理体系与家臣管理体系并列、行政命令与治水法规并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与公平的合理分水制度并举”为核心的“板闷制”,不仅对灌溉用水时解决水地矛盾有积极作用,而且对维系西双版纳封建领主制度有深远的影晌。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土地所有权和稻作生产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板闷制”被现代的“库渠制”取代,与引水工程、蓄水工程、提水工程相适应的州、县、乡、村灌溉工程分级管理制度逐步实施并发挥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西双版纳傣族灌溉制度从传统走向现代既是当地民众的时代选择,也是灌溉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
中央高度重视“舌尖上的安全”,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挑动社会敏感的神经,“舌尖上的安全”考验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 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用 严谨的标准、 严格的监管、 严厉的处罚、 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这本《有机农业建设路径与实践探索》应
《现代农业生产实用技术问答、规程与创新》中所涉内容是以归纳当地农业生产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基础,同时广泛吸收、归纳外其他地方的新研究成果、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本着先进性与实用性,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关键创新技术与成熟技术措施有机结合,总结出一系列适合基层推广、适应当地需求的疑难技术问答、配套主推技术和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应用模式,力求使读者学得懂,用得上,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