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自古药食同源,是中国名贵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驰名海内外。近年来,假年份和异地陈皮充斥新会市场,严重威胁新会陈皮产业健康发展,严重损害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江门市档案馆(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联合新会区档案馆、新会区林业科学研究所选材新会陈皮编纂特色志书,旨在系统呈现新会陈皮的历史与现状,记录新会大红柑果树、新会陈皮产业的发展轨迹和人们的奋斗历程,反映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历程。本书上限追溯至事物发端,下限2022年末,从陈皮的生长环境、种植、炮制、产业、价值、品鉴和文化七方面介绍新会陈皮,并附有大事记和陈皮相关保护条例等。图书图文并茂,是目前少有的、成体系地介绍新会陈皮的图书。
湖南大通湖区前身为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等四大国营农场和南湾湖军垦农场、国营大通湖渔场。1950年建成大通湖蓄洪垦殖区。1951年2月成立大通湖特区,同年3月创建国营大通湖农场。2020年撤场改区。经过七十余年变迁,2020年末,大通湖区下辖河坝、北洲子、金盆、千山红等四镇和南湾湖办事处,幅员面积379.31平方千米。 《湖南大通湖区(农场)志》记录了自大通湖农场建场七十余年来的风雨历程,是记录大通湖农场改革发展光辉历史的里程碑式著作。大通湖农场人在这片热土上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在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前赴后继,勇立潮头。场志的编纂,系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为我们鉴往知来、把握现在,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是农场公司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起到“存史、资治、教化”作用,具有极其深远、重
《袁隆平全集》是 “十四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收入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2021年5月逝世前袁隆平院士出版或发表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各类文章以及许多 公开整理出版的教案、书信、科研日记等。全集共分12卷,共计约600万字。《袁隆平全集(第七卷)》收入了袁隆平院士1966年至2000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所收录的论文基本按发表的先后顺序编排,为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发各个时期所形成的重要文献,涉及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基础研究、示范推广等各技术体系的研究理念、攻关思路、重大进展与未来展望的策略与战略性论述,集中展现了杂交水稻学的综合全貌与主要内容,可供 外农学界,尤其是水稻研究和 优势利用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广大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人员,农业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对杂交水稻有兴趣者阅读与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了燕麦的基础生物学及其饲用研究进展,包括燕麦属物种的分类和起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非生物胁迫研究,以及饲用燕麦的育种概况、高产种植模式、营养吸收研究、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加工贮藏利用技术、经济效益分析。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燕麦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加工利用研究,既涵盖了燕麦的基础研究,又兼顾了其在种草、制草、用草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本书适合从事与燕麦育种、栽培、加工和利用等草牧业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学生、生产者、管理者等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浓缩了作者在 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建设专项、 自然科学基金和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特聘教授)等项目的资助下,以花生耐冷机制及关键调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10余年系统研究精华。全书共分八章,以理论探索为主线,以试验研究为依据,以生产应用为目标,理论结合实践,系统总结了 外花生低温冷害发生现状,从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揭示了花生耐冷机制,深入探索了花生防冷耐冷栽培调控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花生逆境生理、花生分子生物学和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另外,本书涉及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气象学等多学科内容,还可为开创跨学
稻田综合种养在我国蓬勃发展,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成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范例。2018年《“双水双绿”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提出“双水双绿”理念,成为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升级的模式和目标。《“双水双绿”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深入剖析“双水双绿”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分析“双水双绿”产业基础及理论依据,解读国外相关产业发展,对“双水双绿”体系下绿色水稻生产、小龙虾绿色养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健康土壤培育与管理、主要模式及技术、绿色生产技术及标准、产业发展的支撑及保障体系,以及示范推广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讨论,对未来“双水双绿”发展综合效益及前景进行展望,对推进我国“双水双绿”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 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是对袁隆平院士团队20多年来 杂交水稻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对于促进 杂交水稻的推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粮食增产、稳产,保障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中国食用豆类品种志(第二辑)》是在《中国食用豆类品种志》的基础上,对 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十余年培育的新品种进行的系统整理。经历多次研讨,本书共收录了418个新品种,详细介绍了这些新品种的来源、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利用价值、栽培要点及适宜地区等内容,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我国食用豆类新品种的志书。
本书收录了浙江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采集的100份水稻、10份油菜、13份花生、38份芝麻和4份蓖麻等农作物种质资源,介绍了每份资源的名称、学名、采集地、主要特征特性、优异特性与利用价值、濒危状况及保护措施建议,并配以典型性状图片。 本书主要面向从事水稻、油菜、花生、芝麻及蓖麻等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和利用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农业种子管理部门工作者,以及粮油作物种植与加工人员等,旨在提供浙江省水稻、油料作物种质资源的信息与资料,对水稻、油料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精准鉴定与利用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世界遗产委员会观察报告论文集》的英文版,全书共分为“世界遗产 战略的实施与机制建设”、“世界遗产申报与保护管理”和“世界遗产近期焦点问题”三大部分。书中论文围绕2013年至今历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内容展开讨论,关注 范围世界遗产的申报、保护与管理,世界遗产领域不同参与者的观点与认知角度, 战略的实施效果,《操作指南》等世界遗产领域规则文件的修订等多方面的问题。论文详细、深入地介绍世界遗产的 管理体系、世界遗产公约的运行方式、世界遗产的申报与保护管理,以及遗产大会所反映出的遗产理论和保护实践发展的近期趋势。
《袁隆平全集》是 “十四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收入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2021年5月逝世前袁隆平院士出版或发表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各类文章以及许多 公开整理出版的教案、书信、科研日记等。全集共分12卷,共计约600万字。《袁隆平全集(第五卷)》收入了袁隆平院士的学术著作《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全书概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整个过程:三系配套育种奠定了水稻杂交的理论基础,二系配套育种让杂交变得简单, 稻冲击世界纪录,杂交粳稻、籼粳杂交、分子育种大有可期,海水稻开辟了杂交育种的新纪元,等等。全书采用纪实科普形式,材料详实丰富,论述有理有据,体现了袁隆平等水稻育种专家苦心孤诣取得的科研成果,展现了他们以 为重的爱国精神、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坚韧执着的奉献精神。
“马铃薯百科全书”是一套以百科全书的形式全面介绍马铃薯知识的 性工具书。《马铃薯种质资源利用与改良》是“马铃薯百科全书”丛书中的一册,包括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分类与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改良技术和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四部分内容,全方位分层次详细介绍了马铃薯的分类基础、分类与演化、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方法等内容,汇编了马铃薯重要资源性状的评价方法,总结了马铃薯种质资源改良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总结了马铃薯野生种和栽培种以及栽培种资源的利用现状。全书以词条形式全面呈现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所包含的众多知识点,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部全面介绍马铃薯种质资源理论知识、研究现状和进展等方面的科普性读物,也是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的有益参考用书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我国明代 的科学家、政治家,为十七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杰出的近代科学先驱”、“中西文化会通 人”。他一生勤于著述,著译达六十余种,主要有《农政全书》、《崇祯历书》、《测量法义》、《勾股义》、《九章算法》、《徐氏疱言》、《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徐光启潜心探究农业技术,总结中国历代农学著作和当时的农业生产经验,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编著成了《农政全书》这一科学巨著。全书共六十卷,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十二门,每门又各分若干子目。此书在徐光启身后经陈子龙主持整理,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刊行,全书约70万字。石声汉(1907~1971),湖南湘潭人,我国 的农史学家、植物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