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记录和研究了农业生产者真实的生活环境,讲述了东方各民族好的耕作方法,学习他们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及他们的经验,人们将获益匪浅。 几世纪之前,东亚三国的农业已经能够支持起如此高度密集的人口,并且可持续发展至今,并且这个势头还将保持下去。美国人十分推崇远东地区人们的原生态农耕方式,认为推广中国、朝鲜和日本可持续农业经验对全人类都是有帮助的。 东亚民族主要依靠小块土地和少量产品来维生,却养活了密集的人口。在远东地区,每一种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人类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来做燃料。各种有机垃圾混合在一起以及人类的或动物的粪便都被细致地保存下来,在使用之前再将它们粉碎并烘干作为肥料。在这里,看不见一块闲置的土地,见不到一点被浪费的资源。 在现代农业耕作方
陆羽(七三三-八〇四?)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唐复州竟陵(今属湖北省天门市)人,生活于唐玄宗至德宗时期,新唐书隐逸传有传。陆羽聪颖勤奋,学贯四部,并擅文词,着述有君臣契、源解、江表四姓谱、茶经等十多种,元明以来,唯茶经传世。 茶经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着,其书着成流布后,获社会高度认可,影响极大,故陆羽本人在唐时即被奉为茶神(新唐书本传、太平广记卷二〇一引大唐传载)。陆羽作茶经,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推动了茶业经济的繁荣,是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茶经的现实意义,至今仍在延续,故本社再行整理出版,以广流传,以助研究。 茶经书名,辑本崇文总目等又着銾为茶记;郑樵通志卷六六艺文略四有陆羽茶经三卷,又有陆羽茶记三卷,当是误记。其书十篇,宋明以来或作一卷,或作二卷、三卷。据新唐书艺文志、文
本书讲述了1949-2018年的发展历程,记述了艰苦创业、实事求是的精神,再现了早期创业者和当代创业者的奋斗业绩,记录了 文化,传承了京郊企业的农垦精神。以服务都市需求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和城市生态休闲两大主线的示范都市农业为方向,农场不断成长、发展、壮大,形成了“房地产、物业、物流、高科技孵化、实业和资本综合经营”的国有企业。
提升非耕地日光温室建造及配套设施,推动果蔬生产加工技术进步,对解决冬春淡季我国北方地区喜温果菜的供给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本书探索日光温室的理论与实践,包含非耕地日光温室建设、种植、加工、销售等内容,系统总结了作者多年科学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经验,结合区域环境条件、土壤资源空间分布、水资源等因素,从非耕地日光温室生产实际出发,开展温室建造技术及配套设施研究、设施果蔬种苗繁育、田间管理、采收加工、营销策略等生产关键环节的技术研究。 日光温室是我国特有的设施农业建筑形式,不依赖人工加温或较少加温即可实现寒冷地区喜温果菜越冬安全生产,书中介绍了建筑结构简单、易操作、造价相对低、经济效益突出的实例,可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降低建筑能耗,减少不
针对滨海盐土土壤盐分重、养分低、地下水矿化度高、淡水资源缺乏等问题,1970年以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资源改良利用研究团队专家“以地适种、以种适地”,按照作物先行-改土为基-生物强化-系统集成的技术路径,开展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筛选以地适种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研发滨海盐土土壤改良与快速培肥、水肥盐协同调控等关键技术,构建滨海盐土农业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并在滨海盐土区示范和推广,为滨海盐土改良与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本书总结了近50多年滨海盐土改良利用研究成果,可供农学、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部门人员阅读、参考。
《梯馈珍馐——涉县旱作梯田系统食药物品种图鉴》,这一堪称“宝典”的资料汇编,是科研人员与地方管理人员齐心协力的成果,“活态传承和利用的五谷杂粮15种68个农家品种、瓜果菜蔬28种58个农家品种、干鲜果品14种40个农家品种、可食菌类15种、可食野菜45种以及野生药用植物72种、药用动物32种。”单就这些数字,就知道“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为什么能获评“生物多样性100+ 典型案例”,而以此为基础的“种子银行”在专家在线考察时也是给人印象极为深刻。
本报告主要回顾、总结和科学客观地评价本学科近年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及在学科的学术建制、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平台等方面的进展;阐述本学科取得的 新进展和重大科技成果及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 粮食安全、绿色生态安全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应用成效和贡献;深入研究分析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动态和趋势,以及我国作物学学科与 先进水平的比较,立足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粮食安全、扶贫攻坚对作物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需求及其研究方向;立足全国,跟踪 本学科发展前沿,展望本学科未来五年的发展前景和目标,提出本学科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发展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本报告包括两个主要的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和作物栽培与生理学专题报告以及作物种子、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作物共16个
本报告主要回顾、总结和科学客观地评价本学科近年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及在学科的学术建制、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平台等方面的进展;阐述本学科取得的 新进展和重大科技成果及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 粮食安全、绿色生态安全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应用成效和贡献;深入研究分析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动态和趋势,以及我国作物学学科与 先进水平的比较,立足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粮食安全、扶贫攻坚对作物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需求及其研究方向;立足全国,跟踪 本学科发展前沿,展望本学科未来五年的发展前景和目标,提出本学科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发展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本报告包括两个主要的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和作物栽培与生理学专题报告以及作物种子、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作物共16个
本书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以人地关系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采用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变 调查数据,以农业景观格局演变为研究切入点,运用景观指数法、景观转移矩阵法、景观利用图谱对研究区的农业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进一步采用SEEVDS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的农业景观脆弱性进行测度,揭示石柱县农业景观脆弱性的演化规律与特征,并采用逻辑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灰色关联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农业景观格局演变和农业景观脆弱性变化的驱动力, 提出农业景观格局优化和脆弱性应对管理的对策建议。
本书在第五班的基础上,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杀虫剂、杀螨剂、杀鼠剂、杀软体动物剂、 剂、杀线虫剂、熏蒸剂、杀病毒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品种及其混剂的特性、用途、防治对象、施用技术、施药适期及注意事项等,全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农药应用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书后附有农药剂型名称及代码、农药中英文通用名称对照、禁限用农药品种、农药应用快速检索表,便于查阅。 本书适合青年农民、乡村技术人员、植保干部、植物医生、农药经营人员阅读,也可供农药院校农药、植保的相关专业师生查阅使用。
《东北地区常见药用植物资源与分类》共分两章。其中 章简要介绍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为学生、科研人员以及植物爱好者制作植物标本提供技术参考;第二章为东北地区常见药用植物资源,收录药用植物721种,按照中国植物志的分类方法对其进行分科、分类描述,主要包括植物中文名、拉丁学名、别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应用等,其中333种重要的药用植物附墨线图。此外,书后分别附有本书所收录药用植物的中文名和拉丁学名索引,以方便查找、识别和记忆。 《东北地区常见药用植物资源与分类》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开展植物学和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东北地区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者及喜爱药用植物的广大读者的参考用书。
无论是绿色农产品工作,还是国有农场改革发展,这两年的实践探索都充分展示出转型发展的魅力和成效。各地在这场转型升级战中,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且有益的经验。 为可贵的是,各地在积极推动工作落细落实落地的过程中,通过提炼总结,形成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和调研报告。本书对这些文章进行汇集整理,基本保持文章的原汁原味,希望这次出版能够为我省绿色农产品和国有农场进一步创新思路举措、促进转型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永续农业》共分六大部分,分别从读懂自然、构建水资源基础、与自然合力打造木系、世界粮食战略、尊重动物,以及重构和谐自然等方面入手,详细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普通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对自然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作者赛普·霍尔泽在书中不仅介绍了永续农业的原理,同时也向读者传授了自身基于几十年的农业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比如如何建造各种水景、滞蓄水池、鱼塘,如何依据现有条件打造堆畦,如何与家禽家畜合作进行土壤改良,以及如何轻松地在阳台或小花园里实践等。全书不是枯燥的宣教,而是饱含了各种实践案例和经验分享,清晰地说明了即使是商业农业也可以按照这些原则来实施。此外,作者还向大众发出了重建天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倡议。
本书在第五班的基础上,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杀虫剂、杀螨剂、杀鼠剂、杀软体动物剂、 剂、杀线虫剂、熏蒸剂、杀病毒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品种及其混剂的特性、用途、防治对象、施用技术、施药适期及注意事项等,全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农药应用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书后附有农药剂型名称及代码、农药中英文通用名称对照、禁限用农药品种、农药应用快速检索表,便于查阅。 本书适合青年农民、乡村技术人员、植保干部、植物医生、农药经营人员阅读,也可供农药院校农药、植保的相关专业师生查阅使用。
本书是《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系列书一,分为导论和备论两大部分。导论部分论述了作物的种类,植物学、细胞学和农艺学分类,以及起源、演化的理论。各论部分共14章, 章概述了粮食作物种类及多样性,粮食作物的重要性及其在世界和中国的生产概况。第二章至第十四章分别叙述了水稻、小麦、大麦、燕麦、玉米、高粱、粟、黍稷、食用豆类、甘薯、马铃薯、木薯、荞麦等粮食作物在世界和中国的生产情况,主要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起源、演化和传播,植物学分类及中国各粮食作物品种的演变,并根据备作物的特性,相应阐明了种质资源的繁种技术。备作物章都分别介绍了其野生近缘植物的物种及特点,与作物的亲缘关系,在作物育种和生产上的利用情况。 本书具有新颖性、科学性、基础理论性和宴用性,特别突出了中国备粮食作物的遗
本书在第五班的基础上,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杀虫剂、杀螨剂、杀鼠剂、杀软体动物剂、 剂、杀线虫剂、熏蒸剂、杀病毒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品种及其混剂的特性、用途、防治对象、施用技术、施药适期及注意事项等,全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农药应用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书后附有农药剂型名称及代码、农药中英文通用名称对照、禁限用农药品种、农药应用快速检索表,便于查阅。 本书适合青年农民、乡村技术人员、植保干部、植物医生、农药经营人员阅读,也可供农药院校农药、植保的相关专业师生查阅使用。
黄瓜(Cucumis sativus)是世界上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黄瓜生产中,白粉病、棒孢叶斑病、霜霉病等病害经常发生,严重影响黄瓜果实的产量和品质。黄瓜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应用是病害防控的根本途径,解析黄瓜抗病性的分子机制、鉴定并利用黄瓜抗病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元件,是一种 有前景的基因工程策略。 本书首先介绍了黄瓜与白粉病菌亲和性/非亲和性互作过程中的蛋白质表达变化,从蛋白质组层面解析黄瓜与白粉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鉴定得到负调控黄瓜白粉病抗性的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CTP,揭示TCTP与小G蛋白Rab11A互作调控TOR信号参与黄瓜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其次介绍了基于microRNAs测序及转录组测序联合分析,鉴定与黄瓜响应棒孢叶斑病相关的microRNAs和靶基因,明确候选microRNAs和靶基因互作关系及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抗性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