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树合理整形修剪图解(第4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汪景彦研究员主编和修订。 《苹果树合理整形修剪图解(第4版)》自出版以来,重印32次,发行72.6万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作者根据当前苹果树控冠改形的需要,并针对修剪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原书进行了修订。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常用树形及其整形技术,果园郁闭与树体改造,树冠调控方法,常用修剪方法、作用与应用,修剪技术纠错,省工简化修剪法等。 《苹果树合理整形修剪图解(第4版)》内容先进完善,贴近生产实际,是广大果农、园艺技术人员以及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很有价值的实用参考书。
本书收集了近年来我国果树主要整形修剪技术,对目前常见果树的树形以及整形修剪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可供广大农民在果树生产管理中选择合适的树形以及整形修剪模式;并详细、具体地介绍了常规培整修修剪技术和新技术,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以满足广大果农对果树整修修剪技术的需求。
乐器既是艺术品,也是文化生活的必需品,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乐器中的共鸣构件是乐器具有特定音色的决定性因素,而木材是制作乐器共鸣构件极其重要的原料。作为世界大乐器生产基地的中国,目前面临适合于制备乐器共鸣板的优质木材资源日益匮乏的困境,我国乐器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乐器音板用木材的功能性改良及新型材料》针对乐器共鸣板木材优质资源短缺的问题,采用自然陈化、抽提、浸渍、高能射线处理等手段对云杉、泡桐木材进行功能性改良,并对改良结果进行评价,同时为开发乐器音板用新型材料,研究了木质单板-碳纤维、木质单板-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与其声学振动性能,分析其用于乐器共鸣板的可能性。
本书是著者近年来提出并实践的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新技术体系的系统总结。在综述中国森林资源调查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新技术体系总体方案设计、机载激光雷达工作原理和森林参数估测的物理基础、地面样地调查和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与处理、森林空间信息精细化提取和基本属性准确识别、机载激光雷达大区域森林参数估测模型、机载激光雷达森林垂直结构分类、点云密度和样地大小及数量对机载激光雷达森林参数估测精度的影响、历史调查资料挖掘和森林自然环境与经营管理属性信息自动提取及新技术体系在广西的实践情况,基本涵盖了新技术体系的各个方面,尤以机载激光雷达大区域森林参数估测模型和森林垂直结构分类为重点,可为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理论技术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和养生逐渐成为公 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而森林康养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养生方式,以其独特 的自然疗养效果,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本书旨在系统介绍和规范森林康养的理念、发展现状、标准及具体实 践方法,特别是针对贵州省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提出了一系列适 合本地的康养方案。 全书分为六篇,详细介绍了森林康养的发展背景、标准体系、贵州的 优势、设施规划、实践活动及具体方案设计。第一篇森林康养发展建设背 景详细阐述了森林康养的基本概念,回顾了国外和国内的发展现状,并分 析了其发展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森林康养 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第二篇森林康养基地的相关标准则介绍了森林 康养认证指标体系和国家及贵州省的相关建设标准。标
《林学概论(第2版)》在撰写过程中,其编写大纲、具体内容、知识结构、知识深度、科技水平注意补充了一些新内容,城市森林植物栽培与应用技术、功能防护林栽培与应用技术、自然林栽培技术与思想、矿区植被恢复的新技术、一些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树种栽培与应用技术都被引入。 《林学概论(第2版)》是作者在30年教学、科研、实践工作基础上完成的,反映了现代社会新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无论在林木种子生产经营、优质苗木培育生产经营、森林经营管理、树种栽培技术、功能林以及城市森林植物栽培技术、矿区植被恢复等方面,都赋予了新思想、新理论。 《林学概论(第2版)》的编写还注重了基础知识的简要介绍,方便非林学背景读者的理解,使《林学概论(第2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全书共分35章,由六篇组
本书不仅系统介绍了森林遗传学原理与林木改良方法,同时,还吸收了林木基因组学、林木分子育种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成果。全书共20章,第1章介绍森林遗传学的概念、范畴、历史和重要性,第2~6章概括介绍森林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第7~10章介绍林木的遗传变异和基因保存策略第11~17章详细阐述实用林木遗传改良的理论和方法,第18~20章介绍林木基因组学、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及林木基因工程。
《森林医学》中包含了关于森林疗法的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实证,并介绍了日本、韩国、中国及欧洲境内森林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全新趋势。**部分导言,第二部分森林环境的评价,第三部分森林环境对人类健康的作用,第四部分森林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绿地及人类健康:流行病学研究,第六部分森林与人类健康研究:全球研究趋势。
绿洲农业是新疆的特色农业。果树在新疆绿洲广泛分布。果树下间作其他作物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种植模式。本书由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新疆绿洲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绿洲林、果资源,树下间作其他作物的意义和作用。*章论述了果粮间作的主要类型、技术要点、效益分析。第二章论述了新疆棉花的生育特点,品种资源,产量和品质;果棉间作的主要类型和技术要点;效益分析。第三章论述了果树与其他作物的间作种类、模式、技术要点、效益分析等。附录部分列出新疆适宜间作的农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和产量水平,多种果下间作技术规程。
本书是系统学习木材美学属性和木材美学技术的专业书籍。全书共10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木材美学属性,下篇介绍木材美学技术。《BR》 上篇分6章,分别为绪论、树木之美、红木之美、名木之美、木材宏观之美和木材微观之美。其中,第1章简单介绍人类生活、科学、艺术和文学等领域的木材之美,可让读者获得对木材美学的初步认识和兴趣;第2章讲述树木生长之美、形貌之美和功能之美;第3章讲述国标八类红木的树木形貌特征和木材识别要点,并从材质、器形和工艺上赏析各种红木制品之美;第4章介绍柚木、蛇纹木、檀香木、金丝楠木、沉香木、愈疮木、阴沉木和化石木八类名木的特征,并赏析这些名木的制品之美;第5章从树木的树皮、材表、木节、树瘤、树根、年轮、纹理和朽木八个方面来分析木材的宏观之美;第6章从木材导管、木材纤维、
基于竹材细胞壁的壁层结构及微纳观力学的研究,是竹材材性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探索竹材复杂力学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本书基于目前**、前沿、全面的壁层结构及微纳观力学测试技术,研究了竹材纤维、薄壁细胞及导管的壁层结构,重点研究了竹材纤维细胞壁的力学特性,分析影响竹材细胞壁力学特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与木材细胞壁的力学特性进行对比,探索发育过程对竹材细胞壁力学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刻理解竹材卓越的力学特性,促进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竹材微观力学方面的发展。
茶产业是福建省农业优先发展的九大主导产业之一,全省涉茶人口超过300万人,是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茶树良种是高效生产的物质基础,在特异品质、产品多样化与市场竞争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事实证明,国内外茶叶生产的每一次飞跃总是与新品种的育成和利用分不开的。 陈常颂、余文权编*的《福建省茶树品种图志》介绍了45个福建省选育并通过国家、省级审(认、鉴) 定的茶树品种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品质特性、抗逆性(耐寒性、耐旱性、对当地常见病虫害的抗性)以及其他特征特性,每品种还配以新梢、植株和生产茶园、成熟叶片、花朵等图片,对茶树品种鉴别、品种选择应用等具有实际意义。 本书是一部学术性和实用性强的茶树品种工具书,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为茶树育种和茶业技术人员以及茶叶生产者等提供参考。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果树整形修剪的基础、苹果树整形修剪的目的、苹果树修剪的时期和方法、苹果树常用树形及其整形技术、结果枝组及其修剪技术、不同时期和品种苹果树的修剪技术等核心和重点等内容。书中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实用性、科学性和优选性,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果园专业技术员和专业果农的良好读物。
本书是根据我国亚麻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现代麻类产业体系的支持下,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亚麻育种团队对我国50年亚麻栽培种植相关技术研究的系统总结,展示着我所亚麻科研学者在该领域中的丰富科研成果和智慧结晶。本书内容丰富、参考价值高,希望从事亚麻种植研究人员从中受到启迪、给麻农提供帮助和指导。本书分为六章,分别论述了亚麻的发展历史,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即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亚麻育种岗位专家团队依托单位及其育成品种简介,亚麻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征、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雨露沤麻技术。
本书以培育优质无花果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日本无花果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栽培管理技术,并对改善其作业栽培的十大要点进行了说明,还就病虫害、鸟兽害、生理障碍的防治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另外,对于经过试验探讨的新树形、新栽培技术也进行了整理,希望能成为推动无花果栽培更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本书介绍的日本无花果栽培技术,内容系统、翔实,图文配合,通俗易懂,对于我国广大无花果种植专业户、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都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也可供农林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依托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栓皮栎-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为对象,基于2006~2019年涡度相关法观测得到的冠层CO2通量及CH4通量数据,结合林冠微气象、叶面积指数、土壤温度及湿度等数据,在评价通量观测数据质量的基础上,分析了暖温带气候区人工林生态系统CO2和CH4通量变化及其响应机制,估算了固碳能力。本书为我国人工林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林业生态工程效应评价内容。
20世纪中后期,为解决世界人口增长的粮食供应问题,投入大量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产量成为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选择。据国际粮农组织统计.1976-1977年,发展中国家仅生产全世界化肥总量的21%,而实际消耗世界化肥总量的31%(FAO,1978)。以合成氨生产工艺为主的氮肥工业是高能耗的产业,高能耗带来的高成本给化肥工业带来巨大压力。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上发生了第1次石油危机,欧、美许多氮肥厂因不堪重负而纷纷关闭。同时,随着国际环保运动的兴起,人类开始意识到 石油化工 农业虽然能为世界带来粮食的增长,但也造成大气污染、土壤酸化、地力衰退、农产品品质下降等负面影响。20世纪,为解决农业生产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国际上再次兴起生物固氮的研究高潮,推崇有机农业的潮流逐步兴起。基于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在稻
本书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FERN)及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的森林生态站水、土、气、生长期监测数据为核心,通过跨平台的协同合作与资源整合,辅助收集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样带调查数据、控制实验、遥感等数据,分析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过程与功能状态、历史演变及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生态系统组分 -结构-过程-功能-服务的级联关系,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稳定之间的平衡关系,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区域发展的互馈关系,以及资源环境条件-资源高效利用-区域优化配置技术原理等生态学理论问题,从生态系统过程机理和经营管理的视角,综合分析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状态与管理问题。
园林苗圃学是主要讲述园林苗木繁殖和培育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本教材内容包括园林树木的种子生产、苗木的繁殖与培育、大苗培育技术、苗木出圃、育苗新技术、园林苗圃的建立及园林苗圃的经营管理等内容。旨在使读者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园林苗圃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为本科园林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大、中专院校园林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及园林绿化工作者学习使用。
本书是编者们在总结自治区几十年林业生态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林业理念提炼、编撰而成。书中从宏观上对全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进行现状描述、综合评价,并给出技术思路和措施;从微观上针对不同区域主要的立地类型给出240个具体技术设计。该书从全自治区林业生态建设模式中精练出52个典型模式、18个一般模式,并对其分别进行模式来源、适应条件、技术要点等方面的详细描述;从全自治区林业生态建设树种中归纳出48个树种,并分别在树种分布、生物学特性、造林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从全自治区主要保护野生动物中选择21种,进行生物学特征、分布、数量等的介绍,并阐述了保护措施。 本书可作为林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用书,也可供林业管理者、造林户、林业大中专学生、教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