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DK·西文书法的艺术》内容:亲爱的广大中国读者,在《DK·西文书法的艺术》中我很荣幸地向你们介绍拥有超过两千年历史的西文书法艺术中一系列的书写体。作为一个西方人,我了解到在中国,书法和书法家是被高度尊重的。我也试图探究,以拉丁文为基础的西文书法和中文书法之间根本性的不同。对于我来说,答案或许可以归结为:在中文书法中,一个字或几个字中蕴藏着的精微手法与笔法,就足以传达出一系列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使用拉丁字母书写时,平衡感源自对于不同字母风格的选择;字母与字母之间相互的关系;单词与单词之间的位置;以及它们在页面中的组合关系。我希望《DK·西文书法的艺术》能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与应用这些西文书法中基本的理念。
本书在广泛占有战国楚简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书法学、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图像、表格加文字的形式,对楚简书法的笔法系统、结构法则、时代风尚、地域特点和书手的个性风格等进行具体而微的分析研究,进而阐明楚简书风兴盛的原因及其对秦汉隶书和草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者认为,楚地巫、道之风盛行,大篆金文解体加速,促使楚简书法在战国五系文字书法中形成了华藻奇诡、浪漫多姿的独特面貌。本书呈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纠正先秦书法局限于铭刻文字而无墨迹的片面认识,同进也将为楚简书法创造性转换提供鲜活的参考范例和学理依据。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书法之美》主要以著名的书法家为主要的描写对象,写书家,更写书魂;写作品,更写性情。作者用被许多人称赞的上佳文笔,使久违的写的人回转来,传递文明,再续烛火。体现了传统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重现了传统书法艺术的风采,全书文化内涵丰富,文笔优美,行文流畅。是不可多得的原创性的佳作。
本书是从设计学的维度系统讲解中国汉字设计史的专业著作。以汉字设计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脉络开篇,结合设计学、传播学和美学的宏观视角,通过研究与分析,挖掘潜藏于汉字艺术审美与信息传播功能背后的思维与方法。
近年来,作者博览古今各书法名家论述,又结合自己长期实践,细心分析研究,对草书书法归纳出种种诀窍,汇集成篇。诚如本书所言:一是揭开满纸龙蛇奔走、莫测端倪的奥妙,而示人以针;另一个是“使学者慎其所入,庶无改弦更张之苦”。本书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从执笔、运笔、结体、章法、临池前的精神准备以及历史回顾等,都一一详细剖析,又把各名家的论点尽量摘录纳入,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本书不仅适合初学青年的阅读,对研究书法艺术的专家也是之书。
《墨花礼赞》是谢云老为自己七十后书法选集的命名。《墨花礼赞》是一位用生命拥抱艺术的书法艺术家朝着悠久辉煌的中华书写文明发出的赞美,《生命礼赞》则是我向艺术家那拥抱艺术的生命状态表达的由衷敬意。
本书是《中国书法学术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共有两册,本册为中古书学系年——东晋 南北朝 隋朝卷,是一部史料编纂式的书,而非“书学编年史”,记载两晋至南北朝期间的书学史事、人物及代表作品,全书以年为纲,以人为目,总述其生平事迹、书学成就及后世评价,侧重史料的排列贯通,不专究史料的断代与渊源流变的探讨,而非史书,是史书的基础和准备。本书总计61万字,为研究东晋至南北朝间的书法史提供一些业经考辨的史料。侧重史料的排列贯通,同时,因为中古史料真伪相杂,破费考证,该书运用考据的方法,坚守朴学的精神,对史实的考证既是中古书法史述的基础,又是开拓视野的重要保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优选,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古厚淳朴,宽博雄强,气格宏大,圆劲挺秀,率真自然,是“隶中草书”,是圆笔放纵的典范。 滕西奇编著的《石门颂写法与注译》主要介绍了《石门颂》的用笔,《石门颂》的笔画写法与常见笔病,《石门颂》的结体,《石门颂》的章法等有关内容。
中国的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要研究书法必先了解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 而今,甲骨文的书法艺术尚属草创期,诸家所书作品虽有工稳古雅之趣,但甲骨文中特有的苍朴古拙与方刚道峭之气,尚未表达出来。作者近年来对甲骨文书法作了一些探索,编成此册,抛砖引玉,以期同仁共进。
《苏轼/历代名家尺牍精选系列》收录苏轼尺牍墨迹二十帧。分别为:“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东武帖”,“邂逅帖”,“次辩才韵诗帖”,“跋吏部陈公诗帖”,“致于厚宫使正议尺牍”,“致季常”,“北游帖”,“获见帖”,“覆盆帖”,“春中帖”,“人来得贴”,“新岁展庆贴”,“渡海帖”,“治平帖”,“题王诜诗帖”,“李白仙诗卷”,“久留帖”,“令子帖”,“归院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适合不同层次的书家与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书法布白图例》提供一套适合中老年人学书法的行之有效的速成方法。中老年人学书法,大多只是兴趣爱好,为了找到更多生活的乐趣。本书稿行文浅显流畅,图例活泼优美,从中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注重学习过程中自信、兴趣和愉悦感的培养,符合教育心理规律。
本书为“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丛书之一,精选馆藏底本,为四色精印,并延请专家释文。初唐时期,书家虞世南的外甥陆柬之以行书笔法书写了“文赋”。此卷流传有绪,元代赵孟頫评其不在欧、虞、褚、薛之下,揭傒斯评说陆书结体遒劲,有晋人书风。此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学习方法的多样性选择,使“集字字帖”在当今书法学习过程中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这些具各类书体、各派书家风貌的集字帖,使学书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临摹和创作的乐趣,因此,“集字字帖”广受书法爱好者和教师的欢迎。 我社继出版以楷、隶书体为主的《中国古诗集字字帖》辑后,现又推出集行、草、魏碑、汉简等书体的“集字古诗”第二辑共八种。此套字帖注重对原碑帖风貌或书家风格的气质把握,在碑版翻成墨迹、点画边缘修整、部首间架拼组等细节方面力求妥帖自然,恰到好处,同时对每副对联的体势呼应、章法布局等也尽可能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书参考。
《中国国家画院精品书系:沈鹏捐赠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精品集》为中国国家画院精品书系中的一本,收录了当代书法大家沈鹏大师赠送给中国国家画院精品力作。沈鹏先生一生博览精研,邃于艺术理论,勤于艺术实践,从各种艺术门类中吸取养分,从而融会贯通,形于笔墨,发为吟咏,形成独特艺术风格。从本书所收录的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沈鹏先生书法长行草,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书体兼及隶、楷多种面貌。其行草书和隶书“刚柔相济,摇曳多姿”,以气势恢宏、点划精到、格调高逸、韵味深长而富有现代感,成为当今书坛代表性的书风典型。
《孔子廟堂碑》全稱《孔子廟堂之碑》,又稱《夫子廟堂碑》,虞世南撰並書,貞觀七年(六三三年)立。清楊賓《大瓢偶筆》說:『廟堂碑刻於貞觀間,僅拓數十紙賜近臣,未幾火燼。』武周長安三年(七〇三年),武后命相王李旦重刻,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額題篆書『孔子廟堂之碑』六字。李旦重刻之石今亦不存。傳世著名翻刻有二:一是宋代王彥超重刻者,因在陝西西安,故世稱《西廟堂碑》;二是元至元間(一三四一——一三六七)出土於山東城武者,世稱《東廟堂碑》。 虞世南(五五八——六三八),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鳴鶴古鎮)人,生活於南朝陳、隋、唐初,唐代著名書法家。仕陳爲法曹參軍;仕隋官秘書郎,後遷起居舍人;仕唐授宏文館學士,官至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後以銀青光祿大夫致仕,逝後謚文懿。虞世南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