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一书,自东汉末至南北朝末历时三百余年,作者刘涛先生,并未一味地罗列书体资料而纠缠于当时书体、书风的变化演进上,而是溯本穷源,从历史文化大背景来阐释当时书风之盛、书体之变的,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全面考辨论述的。因而揭示出南北朝时期书法一道,不仅是魏晋风流的余绪,更是儒林士风的又一端。正如包世臣所言:“南北朝尤重此艺。工文者史入文苑,工书托体小学,乃入儒林”。这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追求,更是那个时代的标榜。从该书各章节的论述中,都可对当时这种世风时尚有所领略,进而明了书体之变尽在不言之中。仅从该书《南朝帝王重视书法》、《南朝寒门书家与士族书家》两节所述“‘侍书’的设立”、“帝王与高门书家争胜”、“寒门书家的崛起”、“书家的士庶之别”等内容,就可窥见当时书风
《褚遂良书法全集》作者褚遂良五九六-六五九,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褚亮,字希明,陈秘书监褚玢之子。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群书,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于名贤之中,善谈论。弱冠入仕,至尚书殿中侍郎。入隋,与虞世南并以文学受知于晋王杨广,召为东宫学士。隋炀帝大业七年任太常博士,与欧阳询共掌礼仪。大业九年,杨玄感反于东都洛阳,后被平定。褚亮受到牵连,左迁西海郡司户。大业十三年,薛举据金城郡(今甘肃天水)起事,号西秦霸王,割据陇右,拜褚亮为黄门侍郎,委以机务。褚遂良亦被署为通事舍人。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为唐太宗所灭,褚亮父子受到太宗礼遇,褚遂良被授秦州都督府铠曹参军。太宗于秦王府设文学馆,褚亮与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姚思廉、孔颖达、卢德铭、虞世南等同为秦王府学士
《智永楷书千字文集唐诗》的书者智永禅师活跃于陈、隋之际,俗姓王,名法极,是帖派传人晋王羲之的第七代孙,第五子徽之之后,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月不详,与其兄孝宾俱舍家人道,遁入空门,住永欣寺,人称“永禅师”。 智永出家为僧,除一心向佛修习佛法经义之外,亦专心一意于书法研习与传扬,工正、草书,相传曾于永欣寺阁楼上闭关习书三十年,立志“书不成,不下此楼”,共书写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给浙东诸寺,作为习书范本,其书写损毀的笔头弃置于大竹簏中,经年累月竟达五竹簏之多,埋于寺院中名为“退笔冢”。智永习书如此勤奋执着,实为后世表率,因其善书,远近驰名,登门索书者众多,络绎不绝。
青山农金石字画,各具特色,尤以隶书著称于世。其隶书取泾汉碑,参以伊秉绶笔意,独具一格,自成一家。其字气息高逸,用笔遒健凝练,结体规整端方,波画燕尾不甚外挑,掠笔上扬不显,意到为止。整体端庄沉稳,秀美典雅,金石之气蕴含于画、线条之中。 《黄葆钺隶书千字文》采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书之原稿。作者正当知天命之年,笔势生动舒展,字体清婉蕴籍,潇洒自如,雅有古意。全篇作品一笔不苟,恰似一气合成,劲健挺秀,以韵致胜,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文的研究围绕王羲之书法展开,同时也对王羲之以前、同时代及之后的书法进行了观察、分析、比较和整理。与以文献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不同,本文直接将王羲之书法每个具体笔画的造型特征进行直观的研究,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
本书是从设计学的维度系统讲解中国汉字设计史的专业著作。以汉字设计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脉络开篇,结合设计学、传播学和美学的宏观视角,通过研究与分析,挖掘潜藏于汉字艺术审美与信息传播功能背后的思维与方法。
本书内容为作者在书法讲授过程中精彩话语的结集。有关于学书法时,如何从写好一条线开始,假以时日,这一笔所打下的基础所将带来的笔墨间无限的可能;有关于书法学习的方法,以及方法的优化,并介绍了古人留于典籍中的许多智慧,都是与当下生活契合、读者可以马上践行的种种方法;有说到传统文人的那些清福这是一种可以与琴棋书画诗酒花为伴的生活;有《世说新语》中所载的属于那个动荡年代里的诸般性情;也有从《论语》《道德经》等古代经典中,拾取的关于为人处世之种种感悟和建议。
本书为华人艺术家赵无极先生1985年5月在浙江美术学院绘画讲习班的教学笔记实录,主要包括赵无极讲授绘画的理论、技法、理念等,还有他边讲边改学员画的具体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一代大师的艺术素养。书中还收有赵无极对当时学员班成员及中国画家的影响,体现了赵无极艺学的传承和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评论说:“他当年的教学指导给‘在场’的油画学子带来恩惠,使得他们茅塞顿开,悟到艺术的精髓,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年代里,那是一份特别‘解渴’的启益。尽管过去了三十年漫长时光,但他的许多教学主张和艺术见解仍然没有过时,仍然在发挥着指点迷津的作用。”
《湖北书法史(上下)(精)/荆楚文库》为“荆楚文库·研究编”之一种,系地方专题史类著作。该书以湖北域内书家、书法作品、书法思想、书法著作、书法活动、民间书法、金石简牍遗存,以及域外重要宦鄂、旅鄂书家及相关活动、作品为研究对象,上起石器时代刻画符号,下迄清代书法,体例严谨,首尾完整,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湖北古代书法发展的轨迹和基本面貌,在省域书法研究领域属开创性作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王羲之手札精选》精选王羲之百余幅手札,包括《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二谢帖》、《丧乱帖》、《孔侍中帖》、《平安帖》、《何如帖》等,如《平安帖》亦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共一纸,摹本,硬黄纸本。纵24.7厘米,横46.8厘米。4行,27字。行书。 博物院藏。 为项元汴、笪重光、清内府等藏。帖中修载为王羲之的从兄弟王耆;《快雪时晴帖》,纸本,四行,二十 。现藏 博物院。此帖是王羲之写给“山阴张侯”的一封简短的信。在大雪过后,天气转晴,问候朋友是否安好。王羲之的墨迹至今已失传,这件书迹是后人忠实的摹本,不过仍然可以看出本来的面貌。此帖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节奏韵律。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本书编者在手札一侧附有繁体释文,
台湾年轻一辈从文史着手考证研究书法的有李郁周,在大陆有曹宝麟。 ——学者 张隆延 曹氏考勘书迹,其能力两岸无人可及,盖彼由王力门堂走过,“例不十,法不立”,从古语入手,以当时人习惯用语入,内容可无疑矣,此法昔人未有之。再配合书迹手泽、收藏、印记、著录,则几天衣无缝也。见此人之文,余可封砚矣! ——台湾明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郁周 《书法神探曹宝麟》鲜活地展现了宝麟学术和艺术活动的诸多方面,它不但能加深人们对宝麟的学术和艺术的理解,更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悠久而又精致的文人文化在当代的延续和传承。 ——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白谦慎 《书法神探曹宝麟》通过对一位学者型书家的个案研究,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书法成就之高低,取决于腹笥之深浅,翰墨之功,不仅在砚边,最终在学问之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