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中国书法简史》是新中国成立后一部用现代汉语写成的书法史著作。1983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增加历代书论研究,成为《中国书法史》,再版3次,印刷11次。《中国书法史》被日本书学泰斗今井凌雪和他的学生中村伸夫翻译,于1984—1989年在日本《书道研究》杂志连载5年,被评为“*受欢迎连载”之一。2015年《中国书法史》由日本筑波大学中村伸夫教授重译,日本美术新闻社分7卷出版,作为日本大中学生和书法爱好者学习中国书法的教材发行。 此次出版的增订本《中国书法史》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图例300多种,对近年新出土的古代书法作品进行了研究补充,全书20余万字,280页,随文附图500余张。 《中国书法史》把中国书法置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背景下展开研究,以“意象”思维贯领全书;写作中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和史学中的忧患意识;大量使
胡小石是著名书法家,有不少精彩的书法作品流传后世。同时,他也是较早地利用现代学术观念对传统书学史展开考察的学者。他以风格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中国书学的发展演变,建构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中国书学史》一书。
“湖山艺丛”是一套现当代艺术大家谈思想和理论的丛书。这些艺术家不但在实践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学理层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艺术门类的根本问题,所谈所论极富洞见。此次推出《近三百年的书学》《论书随笔》《学习书法的十三个问题》《文化与书法》四本,各册篇幅不长,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堪称书法领域的“大家小书”。《近三百年的书学》是近现代书坛巨擘沙孟海先生的重要学术作品,主要从帖学、碑学、篆书、隶书、颜字五个方面,对明季崇祯元年(1628)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这三百年来的中国书法发展进行了梳理,做出了前瞻性、纲领性的阐述。附录部分是沙孟海先生关于书法史重点问题、学书经历和体会、书法专业教学的论述。本书是了解中国书法史,尤其是理解晚明以来书法发展脉络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学
《近三百年的书学》是现当代书坛巨擘沙孟海先生的重要学术作品,主要从帖学、碑学、篆书、隶书、颜字五个方面,对明季崇祯元年(1628)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这三百年来的中国书法发展进行了梳理,做出了前瞻性、纲领性的阐述。
“湖山艺丛”是一套现当代艺术大家谈思想和理论的丛书。这些艺术家不但在实践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学理层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艺术门类的根本问题,所谈所论极富洞见,篇幅不长,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堪称艺术领域的“大家小书”。《书法的形式与创作》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胡抗美先生从自身书法实践出发,对“什么是书法艺术”和“怎样学习书法”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探索,极具思想性。作者认为,在书法摆脱实用性价值的今天,我们在进行书法问题的思考和研讨时,要站在书法艺术本体的立场,即书法是一种艺术,书法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的艺术属性。在学习书法时,要多读书,提高自身修养;要立德,提高人品;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临摹创作中要多读、多临、多写、多看。
草书是一门难学、难悟的艺术。草书的识与辨是学习草书的必经之路,只有识其字、辨其形,熟记草书偏旁部首的简化规律,并掌握形近字、同形异字的辨别方法,才能举一反三,扫除学习草书的障碍,写出一笔规范的草书。《草书辨识指南》就是一本指导书法爱好者学习和识辨草书的指南工具书。它将教你掌握如何识辨草书的方法。通过《草书辨识指南》,你还将了解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草书偏旁的的简化与识别,草书形近字辨别,草书同形异字辨别等。
《百字精讲精练.颜真卿楷书·勤礼碑》由王丙申编著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等。系晚清民国时期 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冷印社首任社长。其人多才多艺,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 人”、“文人画 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本书收吴昌硕的经典篆刻作品三百余方,全书的印章按照正反对举编排,配以释文,以方便学者学习。
《说文部目》由汉代《说文解字》而来,剔除解字,只留部首,共540字。《说文解字》是汉代的识字书,自成书以来,就受到历代学人所重,是学习和研究篆书(小篆)最基本的工具书。汉字大多由各种偏旁部首组成,掌握偏旁部首,即可排列组字,并可旁其“六书”规律。正如殷韵初先生在《说文解字》前言中所说:“三代典籍皆用篆籀古文缮写,但诸侯异政,字体亦无统一规格。秦汉以降,分隶行草纷然杂出,反视篆籀古文为奇怪之迹。许慎乃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作说文解字,使读者可以因此上溯造字之原,下辨分隶行草递变之迹,实为中国文字学上第部有系统之创作。” 王福庵所书《说文部目》是标准的小篆字体,他继承了斯篆的玉筋风格,在邓石如、吴让之等人笔法的营养下,写出自己特点。即对玉筋篆匀圆光洁的线条进
“湖山艺丛”是一套现当代艺术大家谈思想和理论的丛书。这些艺术家不但在实践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学理层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艺术门类的根本问题,所谈所论极富洞见。此次推出《近三百年的书学》《论书随笔》《学习书法的十三个问题》《文化与书法》四本,各册篇幅不长,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堪称书法领域的“大家小书”。《文化与书法》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书学思想的总结。在书法理论上,欧阳中石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学问,并对书法与文化的关系、书法的历史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论述。在书法教育上,提出了“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的书学理念。在书法学习上,主张不能“重复错误”式地死练,要去“有效地”学习;创作上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融诸家而汇一格。附
在博物院,藏有多种宋代 书家苏轼的珍迹。如《归去来兮辞》,纵三十二厘米,横一百八十厘米。《书杜工部槿木诗卷》,纵二十五点八厘米,横八十点三厘米。《渡海帖》,纵二十八点六厘米,横四十点二厘米。《获见帖》,纵二十七点七厘米,横三十八点四厘米。《江上帖》,纵三十点五厘米,横二十四厘米。《次辩才韵诗帖》,纵二十九点八厘米,横四十六点五厘米。《东武帖》,纵二十八点七厘米,横六十六点一厘米。《一夜帖》,纵二十七点六厘米,横四十五点二厘米。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有苏轼书《李白仙诗卷》,纵三十四点四厘米,横一百零六厘米。编者谨选取上述苏轼墨宝,放大印出,供广大读者欣赏、临习。
《中国书法考级.1~6级》由吕金柱,王玺著
本书由张宗祥著《书学源流论》、顾鼎梅著《书法源流论》两种组成,二书均著于20世纪上半叶,均系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书法史研究的早期著述。本书将两部“源流论”合于一册,并加导读详解,具有较好的书法史研究与参考价值。特别是顾鼎梅《书法源流论》为1949年后出版,为书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书法史研究资料。
在书法理论上,启功先生不仅撰写了许多严谨扎实的学术文童,还从自己的书写实践出发,提出了“黄金分割法”“结字为上”“破除迷信”等理念,不尚玄言,切实可读,对近现代的书法研究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书随笔/湖山艺丛》是他的一部随笔散文论集,主要内容还是围绕金石书法展开的,包括了精选的六篇学术散论和附录的两篇自述。
《篆刻针度》分考篆、审名、辨印、论材等二十类,从篆刻理论到印章使用,皆有详细论述:“始自篆体,详诸谱式,以及器具之用,选石之目,无不该备。”而其语言晓畅易懂,乃陈目耕多年治印甘苦之言,虽略嫌繁琐却极便于今日的篆刻研习者。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云:“其书专为镌印而设,故于诸家篆刻之论,惟有关于实用者则采之,其他浮辞臆说、衍而无当者概置不录。大抵宗主于文、何、吾、赵正派,而不堕入野狐下乘。”正因为如此,《篆刻针度》问世二百年来一直颇受欢迎,翻刻本极多,可谓是久而不衰的经典之作。本次整理以乾隆五十一年(1786)存几希斋原刻本为底本,校以《啸园丛书》本及金石花馆藏本。为避免繁琐不出校记,择其优长径改。同时,为便于研读,我们随文插配了相关的图版,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本书所收的百品楹联,皆精选自高野侯所辑《楹联墨迹大观》一书,该书共收前人楹联作品六百副。 本书所选的一百副楹联,撰者有左光斗、石涛、王时敏、王澍、丁敬、梁巘、王文治、黄易、奚冈、张廷济、陈鸿寿、赵之琛、吴熙载、何绍基、邓传密、胡震、俞樾、趟之谦、翁同稣、吴大澂、杨守敬等,皆明清时期的书法大家或文化名流。这些楹联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备,内容则或端庄,或风雅,琳琅满目,各具特色。一册在手,可临可赏,中国楹联文化之精髓可谓在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