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杂志2019年和2020年合订本是二年二十四期合集,《书法》杂志在书法界具有广泛影响,是书法专业权威期刊,对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该合集内容包括古代书法经典、专题研究、名家札记、书法史料、书法篆刻课堂、书坛新闻等丰富内容,古今贯通,欣赏与学习兼适。
本书是我国部专门对历代书法理论分类编排并加以评注的著作。 编者季伏昆历经四十年,在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中爬罗剔抉、撷英咀华,整理出史上368位书法名家的1500余条论书语录,并分为十五大类,从书法本质、书体演变、书法学习、书法鉴赏到书法与个人品性修养的关系,涵括了书法的方法面面,实为一部书法艺术的百科全书。书法家方建勋亦为本书精选高清碑帖图片150余幅,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
朱关田先生为唐代书法史研究的专家,其颜真卿研究的成果、卓见为学术界所关注。《思微室颜真卿研究》布置谨严,援据精切,既有颜真卿书法评传、年谱、书迹著录考略、著述考等,又旁及颜真卿世系、亲友、同僚以及同时代的书法艺术家等,对颜真卿及其书法艺术作出了铁板之注脚。
《湖北书法史(上下)(精)/荆楚文库》为“荆楚文库·研究编”之一种,系地方专题史类著作。该书以湖北域内书家、书法作品、书法思想、书法著作、书法活动、民间书法、金石简牍遗存,以及域外重要宦鄂、旅鄂书家及相关活动、作品为研究对象,上起石器时代刻画符号,下迄清代书法,体例严谨,首尾完整,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湖北古代书法发展的轨迹和基本面貌,在省域书法研究领域属开创性作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张旭光书法作品集2》由张旭光书。张旭光的书作极重墨法。书法队了在结体、章法、运笔上表达书法家的某种思想外,更多地要考虑在黑色变化中展现书法家的情感起伏和心理状态。张旭光悉心研究林老,心摹手追,常用浓墨挥毫,由浓及淡,而至虚白,特别注意虚实相生,采用了音乐中的韵律感,故呈现出生动气象。
《中国书法全集(第53卷,徐渭)》内容主要包括徐渭画像,原色作品选页,徐渭书法评传,徐渭作品,作品考释,徐渭书论选注,徐渭年表这些部分。以文图并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徐渭的中国书法。
《隶书千字文隶法解说》主要讲述了,马先生对汉字演变的解说,则一反传统之弊,以《千字文》的句子为单位,每句中针对单个汉字,不论草法或隶法,均求溯源析流;于形体变革的关节之处,尤重运用有关传世及出土材料,要言不烦,予以实证。加之形体选择严谨,出处明确,如此则不啻为每个汉字设立档案,使其各有作为个体的演变小史。汉字的整体演变规律体现在个体的汉字演变过程之中;反之,只有明了个体的汉字演变过程,纔能更为准确地认识和总结汉字整体的演变规律。
《书法史鉴》探讨了书法史与书法艺术传统;总结、评价了古人堆书法的理解和阐释;以书体演进的线索系挂作品,概括说明了前期书法史,梳理了后期书法史等内容。
《汉代简版草书字编》所收草字以简牍为主,酌收少量砖文,共收字头约1400个。
执笔法是书法、绘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国书法史上有关执笔的记载很多,有的只有文字没有图像,有的既有文字又有图像,而其中讲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并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搜集了自汉代以来直至晚清民国时期的执笔图像百余幅,系统、详尽地考察了中国古代执笔方法的流变过程。为了让大家对执笔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书中附带介绍埃及、日本、欧洲等国家与地区与我国古代传统执笔方法近似的执笔现象。将古今中外执笔的方式方法作一次有趣的比较,有利于对毛笔的执使形成更加客观的认识,对今天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也应具有积极指导作用。
飞来峰位于浙江省省会杭州市西子湖畔,与灵隐寺隔溪相对,是我地现存规模的藏传佛教艺术遗迹之一,也是我国石窟分布较少的南方地区石窟造像的重要实例。五代、宋、元时期的大小佛教石窟和摩崖石刻造像分布其间,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造像于一身,是中国佛教造像中融汉藏佛教艺术风格于一体、规模庞大、的大型石刻造像群,可谓“白石皆成佛,苍头半是僧”。元代造像是飞来峰佛教造像中的主体和精髓部分,不仅数量最多,形制也十分巨大,其中部分造像题写有汉文、梵文经咒和赞语。据统计(《文物》1986年),现存元代造像67龛,大小造像116尊。其中46尊为藏传佛教风格造像,62尊为汉式风格造像,8尊为受藏传佛教风格影响的汉式造像。 《江南藏传佛教艺术:杭州飞来峰石刻造像研究》共分为专题研究和图版分析两部分, 《江南藏传佛教艺术:杭州
本书是从设计学的维度系统讲解中国汉字设计史的专业著作。以汉字设计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脉络开篇,结合设计学、传播学和美学的宏观视角,通过研究与分析,挖掘潜藏于汉字艺术审美与信息传播功能背后的思维与方法。
这套书以历代篆刻形式发展为脉络,分为先秦古玺、秦汉官印、秦汉私印、明代流派印、清代流派以及近代名家的篆刻赏析,每本选100方印张,图文并茂, 内容分两部分:一、立体图(或边款)和印面图。 二、从历史背景角度解析印的由来、印面文字的含义以及大小尺寸;从篆刻创作角度分析印章布局、章法、刀法的处理等赏析文字。
《中国书法大事年表》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涵盖的历史时段长。从新石器时代有契刻符号的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1911年,前后约九千年间中国书法史上的各种大事,皆罗列其中。 二是覆盖领域广,注意新材料收集。除系入与书法发展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大事,对文学、文字学、金石学、书籍史、工具材料史,尤其是新见的甲金、简帛、碑版等,皆广为采撷,适当收录。对不同历史时期受中国书法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也注意收录相关事件。 三是内容编撰上详明有序。各历史时期、世系或纪年,前置时事及文化诸事。后置书法史大事,次序一般为书法家、书法事件、书学著述、书法作品及流传递藏等,冠以“△”号分列。对年、月跨度较大的史事,一般系于起始之年或终结之年,略述其后或其前情况;其重大者分别系入相关年、月。人物简
《湖北书法史(上下)(精)/荆楚文库》为“荆楚文库·研究编”之一种,系地方专题史类著作。该书以湖北域内书家、书法作品、书法思想、书法著作、书法活动、民间书法、金石简牍遗存,以及域外重要宦鄂、旅鄂书家及相关活动、作品为研究对象,上起石器时代刻画符号,下迄清代书法,体例严谨,首尾完整,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湖北古代书法发展的轨迹和基本面貌,在省域书法研究领域属开创性作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在中国历目前,纸张普遍使用之前,文字的书写材料,除了金石缯帛,便利也流行的是竹简和木牍。一枚竹简大多只能书写一行文字,为了容纳更多的文字内容,人们开始使用比之竹简更宽的木板,而写有文字的木板,人们称之为牍。《说文》云:『牍,书版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李贤《蔡邕传》注引《说文》而曰长一尺。按汉人多云尺牍。』东晋时,桓玄下令废止竹简和木牍,此后书信全用纸张书写。书写的介质与此前不同了,但名称却被沿用下来,称作尺牍。
碑传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人物撰写传记的重要体裁,属于私家撰述,包含碑(墓碑、碑记、神道碑、墓志铭等)和传(家传、别传、行状、事略等),是了解古代人物的重要资料。对一朝碑传文字进行合编,宋时已有,至清代,则有钱仪吉之《碑传集》。《碑传集三编》,汪兆庸编,收罗清代光绪、宣统以来商官显要、名流学者的生平事绩、碑传、墓铭等汇成50卷,又卷首1卷。是继钱仪吉《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闵尔昌《碑传集补》之后的又一重要碑传文献,对清代人物多有订讹、补遗、参证、续纂之功,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和近代人物具有重要价值。
《谷朗碑》全称《九真太守谷府君碑》。无刻石年月,谷朗卒于三国吴凤凰元年(272)四月二十二日。隶书,十八行,和地二十四字。额隶书一行直题『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之碑』十一字。石原在湖南耒阳县,久佚。 碑首行前、末行后均有谷氏后人题名,前刻重修男童等题名,末刻兴业大义乡嗣孙吏员题名六列。碑在末刻题名前即剜过,或刻题名时所剜,首行『府』字很明显剜过。未见有加刻题名前拓本。所见最旧清初或雍正拓本,前后题名清晰,九行『万里肃齐』之『肃齐』漫漶。其次碑前后题名凿去,碑额旁刻乾隆重修款,道咸年间又凿去,遗留末后题名数字凿净。民国初又剜,字肥方走形。 国家图书馆藏此裱本为之清初拓本。
本书依托“书法与生活的相关性”系列讲座内容,倡导让书法艺术回到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一门生活的艺术。本书为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系列讲座的成果。旨在大力推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